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初探 ——以赣州市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 引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策略也从一开始的大拆大建走上了存量优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过去的粗狂式发展,导致资源枯竭、文化脱节、千城一面等各种“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双修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新型城市发展策略。自从住建部201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各省的城市建设微更新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直到现在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城市修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方式,它是指采用一种织补更新的微更新方式,拆除城市违法建筑,补全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特色以及活力。生态修复:是指采用再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同年,江西省住建厅、江西省文化厅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抓紧组织编制、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这一词语正式被定为规范用语是在2005年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中。它是指具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文化特色的街区。是体现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主要分为居住型、文化型、商业型三种。
赣州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特色提升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有必要将它与现在的城市发展轨迹进行联系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赣州市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和现状解读,找出历史文化街区内现有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运用微更新这种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为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优化和生态修复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双修的进程上提供借鉴与参考。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视角
跟传统的城市更新相比较,微更新是指,在保持当地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空间和建筑进行小规模、小范围的局部改造,不再是大拆大建。并且在参与主体上也从原来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变为了自下而上的多元协调治理。微更新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展现的方式大致可以包括脉络修复、触媒带动、内生活力激活三大策略。
2.2城市双修与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的关联机制
城市双修与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之间相互影响,协同发展。首先2017年我国住建部颁发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城市双修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轨迹改变的重要标志,并且在具体指导意见当中也提到在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的基础上,要保护城市现存的历史风貌,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的一张特殊名片,对它进行保护和更新满足城市发展的进程。
其次,城市双修理念在塑造城市文化,展示街区文脉特色的活动中所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它能够通过整体去把握当地大致的环境风貌和特征,创造出具备地域特色文化的场所,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人文关怀,并且其中的“生态修补”理念也补充了“微更新”在生态层面上的缺失,使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景观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补和保护需要多方参与协调配合,而“微更新”所提倡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城市双修理念中的“自上而下”工作机制互相补充,它们二者统一合成的“共治共建”的理念,能一定程度上更科学,更加高效的去解决实际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研
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是江西省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内主要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风貌协调建筑、其他建筑等多种建筑类型,是赣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赣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完成了《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和盐街上、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从风貌特色保护、空间规划编制、文脉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规划层面上的发展性指导。唐江镇政府高度重视该街区的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秉持着“应保尽保、多保多留”的原则对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内的88栋房屋以及路面、照明、排水等进行了修缮与提升。
3.1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范围
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赣州市南康区唐江镇南部,跨唐江、卢屋两个社区。毗邻上犹江,水运条件得天独厚,是具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唐江圩市(古称“太平圩”或“塘江圩”)的核心部分。唐江自古商贸发达、码头兴盛,素有“天下货,无不过唐江”之称,石板头正是唐江水运码头的主要集中地。它北至小商品市场路、昌唐路,东至大街上、下大街、龙泉巷、昌平北路,南至上犹江北侧河岸,西至新唐江路、豆子行。这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其主体大致与民初时唐江圩的范围重合,是依据交通节点而形成的连接南康全境、辐射湘闽粤的关键枢纽,属于赣南地区特有的地方传统崇拜——康王崇拜的范围,也是赣南地区传统农村圩市发展的集大成者,同时还是南康城镇近代化的展示窗口。
3.2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遗存
街区的主要道路为石板头古街,西北东南走向,长约600米。街区内保有相当数量的清末及民初的建筑遗产。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三处,分别是窑湾子17号、窑湾子19号、打砻巷28号。1932年3月毛主席曾在基督教福音堂内居住,红四军财务部和后勤部驻扎在石板头窑湾子19号,街区内还有始建于隋唐时期康王庙,2008年改建为宝台古寺,寺庙内保存有王阳明亲笔题的“中流砥柱”四字。对于延续赣南地区和南康区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保护江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建筑的使用功能大多为“下店上居”和“前店后居”的商业居住混合模式。唐江骑楼是赣南地区骑楼的典型代表之一。唐江镇至今存在有100余栋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骑楼建筑,主要集中在盐街上、石板头、新街上三条商业主街两侧。形成了珍贵的集生活商贸轨迹为一体的历史遗存区域,对展示近代唐江圩镇盛景有重要意义。
到了民国后期,唐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中国农民银行、江西省裕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唐江设立办事处、兑换所等机构以开展农业贷款、押汇、物资保险等具有明显近代特征的金融业务,为当地和过往的商户带来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和商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在盐街上保留有结构较为完好的砖木结构骑楼街,层数以两层为主,长度约160米,中间有少量解放以后的老旧建筑群落,依稀可见“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可见唐江镇当年不可替代的商业地位。
3.3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发现,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建筑风貌同一性较差,不仅有唐江骑楼、宝台古寺庙等一些有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还有一些现代风格的居民自建楼房。空间具有极其强烈的割裂感。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如果在建筑风貌上不能体现出当地的特色,难么将很难吸引游客。
街区内业态档次较低,大多是竹木制品、粮油食品、餐饮等其他商品缺乏宣传当地特色文化的商业店铺。而且街区内的商铺大多都处于一个无序发展的状态,没有一个大致的策划管理。
街区内景观绿地、特色文化缺失,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街巷空间十分狭小,导致长此以往被人们所忽略,杂物丛生利用率极其低下。因此导致当地的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并且唐江镇是一个以水运而出名的小镇,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更是毗邻上犹江,但是街区内却没有反映这一水文化的场所。
4.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策略
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以期通过街区空间优化的方式对街区进行整理提升,在保护老街文化的同时,改善人民出行体验。通过对前期微更新方法的解读以及对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微更新对凸显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完善街区结构、提升环境品质、激发街区活力等方面是保护更新的有效策略。
4.1打造特色街区,修补建筑风貌
在建筑风貌的修补上,按照老城房屋保护和修缮技术导则,采用微更新、微修缮的方式。强调新旧材料,新旧元素的对话,通过控制现代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比例,最大程度保留清末明初的建筑风格,营造历史街区氛围。在近人尺度以传统材料和传统元素为主,从而使街区不仅营造了历史文化风韵适度保留了历史记忆,同时带来面向未来的独特体验。
同时在建筑风貌保护规划上,对当地的街区特色建筑、名人故居、特色商铺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策划出来多条特色文化线路,并且对每条文化体验线路的游览时间提前做好预估。以点线面的方式去串联各个空间,增强街区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争取实现各个景观节点、历史文化建筑的统筹融合。还要与周边的商业群和交通网络相互联系,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4.2构建绿色街区,完善生态环境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入口处增加微型的绿色空间,并且在街道上增设休闲步道。通过点状景观和带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穿点呈现形成连续的绿化生态系统。包括休憩座椅、雕塑、互动装置和景观小品等。提高街区的植被覆盖率和人们在街道上通行时的环境品质。其次就是要增强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跟上犹江之间的联系,增强街区的亲水性,在毗邻上犹江的江边闲置空间可以增设观江绿道以此来形成一个过渡区域去链接街区和江景。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唐江古镇作为水运小镇的风采。
4.3营造活力街区,创新街区业态
在今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中,应当深度挖掘此地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打造强有力的文化IP,将文化IP以文创店铺或其他新颖的物质形态展现出来,从而去带动街区消费,形成一批有当地特色的商业业态,起到一个文化触媒的作用。同时优化此地商业空间的结构,将部分商业店铺的局部高度和视域范围进行提升,使街区内店铺所传递的商业信息更加具有直观性,给游客以更大的视觉冲击。当地政府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商业业态发展上一定要发挥作用,不仅要发展创新产业去提升街区活力,还要对当地具有特色的竹木手工制品以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店铺给予政策扶持和补贴,从而使当地业态具有新旧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特点。
5.结语
本篇文章以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微更新”的设计方式,以城市双修为设计理念,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探讨了城市双修与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之间的耦合关系。以人、空间、生态、生活并重的多元更新视角提出了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形态、环境生态、商业业态”三方面入手的更新策略。但是本文对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大多停留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以及跟当地居民的洽谈等传统方式。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具有很强烈的主观形式,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定量跟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客观得去提出解决策略。以此来更好的为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双修的进程中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