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中阐述的建筑美学思想
《营造法式》全书共36卷357篇,另有目录和刊样各1卷,36卷由释名,即有关建筑的名词解释、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共五部分组成。该书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筑的艺术之美,以雕塑和彩画来表现;建筑的生活美,以伦理、宗教习俗来表现;建筑的科学技术之美,此乃本书所展示的美的重点。
一、《营造法式》中阐述的建筑美学思想
(一)古建筑结构凸显出的风格美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结构上的设计也是科学实用,还大量采用雕塑和彩画等装饰来展示其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建筑的艺术之美。古建筑结构包括柱、梁、椽、枋,等木构架,往往就地取材,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尺寸,由不同的形体和数量组合而成,且具极好的抗震功能。《营造法式》中“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即是以材作为当时古建筑度量衡的标准。古建筑的材份制使得设计标准化,预制构件以模数制为依据来组装,形成了其独特的结构美,且建筑造型凭借构件的组合规律展示出外形之美,无论是栌枓、散枓还是交互枓等,无一不体现出其多变的造型及精巧的构造。借助这一手段,建筑的等级得以彰显,房屋的外观立面等均得以美化。
(二)古建筑装饰凸显出的艺术美
我国古建筑中的装饰美采用绘画和雕刻等一系列工艺手法来呈现,体现出封建意识形态下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装饰构件的兴起始于北宋以后,在此之前注重木构架建筑的实用、美观、坚固三者的综合,以及结构与装饰的结合。《营造法式》中对雕饰、彩绘、敷色、立匾等工艺手法均有论述,有云“丹粉刷饰屋舍”、“炼桐油”等,并对古建筑构件敷色这一工序进行了规范,是古建筑施工技术中色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技术中,彩画作为其重要的装饰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彩画无论是在题材和形式,还是工艺、配色、技术等方面均极为考究,在《营造法式》中,不仅对各种彩画的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还特别强调了色彩的调配,如以红、黄、白、绿、青五色形成的五彩遍装为该书中所阐述的六种彩画绘制中的最高等级,在宫廷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五色中的青绿红为三大主色,白、黄作为冷暖色装饰,通过相邻构件及图案冷暖色系的鲜明对比,突出强烈的装饰效果。雕饰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经常用到的装饰手段,建筑的台基、天花、檐枋等建筑构件均雕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光彩照人,《营造法式》在图样中展示了盘凤、云龙、狮子等图案装饰,独特的民族特色一一呈现,形成了以雕梁画栋为典型特征的中国古建筑,再配以匾、坊、碣、牌等富含深厚内涵的文字装饰,无异于古建筑的点睛之笔。
总之,古建筑的结构与装饰交相辉映,构成了功能实用、结构合理、设计科学的木构建筑,加之对构建比例和用料进行了严格规定,不仅避免了铺张浪费,还有效遏制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既合乎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又节约了施工成本。
二、古建筑在礼制观念下的伦理美
礼制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设计、施工、构建及使用的过程中无一不体现出伦理的思想。尤其是宫廷皇家建筑,更是突出封建时期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建筑工程就被工官制度将其纳入国家典章之中,构成了礼制组成部分中的重要篇章,王权至上的思想观念及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根植于当时人们的脑海中,折射出与之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文化内涵。封建王朝时期,建筑类型无一例外均受到礼制这一观念的深入渗透。以北宋时期的古代建筑为例,无论是宫殿、陵墓、庙宇等官式建筑,还是作坊、店肆、百姓宅第等平民建筑,在建筑的等级和规模,乃至做工、用料、外形、彩绘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均是出于礼制的因素,而非出于实用。在《营造法式》中有关建筑方方面面的讨论,无不涉及礼制。以门为例,在古代,门是房屋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古建筑对于门的造型、设计极为看重,仅仅通过观察门的外形、色彩便可得知该建筑主人的地位。《营造法式》中曾提到一种乌头门,《唐六典》记载有“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门”,体现出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等级制度的实施,在当时的社会营造出和谐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通过建筑这一形式彰显出当时的人们在礼制观念下的伦理美。
三、结语
综上,《营造法式》是对中国北宋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得出的经验的总结,是一部有关建筑营造的系统化的辞典,也是我国古建筑研究不可缺少的手册。该书对古建筑的施工技术与方法、工限、料例等进行了详尽阐述,无异于当时的一部建筑法规。依据该书,群体及单体建筑的布局设计,比例、尺寸的确定,以用各工程的用工计划、施工总造价,以及各工种的前后顺序、相互关系及质量标准都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