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中的软弱地层浅覆土盾构始发与掘进技术
当前我国多数大中型城市均展开了自身的地铁建设工程,同时诸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地下轨道网络。但纵观当前的工程现状可知,在进行软弱地层浅覆土盾构施工时所带来的难度普遍偏大,其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严重制约了地铁工程的开展。对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探讨。而文章则提出了浅覆土盾构掘进技术,其可以创造出更为稳定的施工环境,大幅提升工程质量。
1 工程概况
1.1 区间概况
某市地铁3号线工程中,该施工区段对应总长为1317.744m,以盾构机设备为基础,由南站作为始发掘进点最终施工至北郊车辆段。勘察结果表明,盾构机始发区域的覆土为4.1m,其中最低处为3.7m,在此之后出现转折并以3.2%的幅度下坡。
1.2 工程难点
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了勘察,发现出段线隧道拱顶埋深浅层地层具有明显的软弱特性,这对盾构机始发与掘进作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现象对于省道公路下方而言更为明显,受其车流量较大的影响,路面及其周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总体来说,地面沉降控制工作是此次工程的重点内容。
2 控制地面沉降的主要措施
盾构机在进行掘进施工时将会引发地面沉降现象,其诱发的因素多种多样,诸如支护力超出了合理范围、浅覆土土压明显偏低等。考虑到此类问题,工程中采取了针对性处理措施:对地面土体进行加固处理,由此提升其承载水平;给予隧道上方一定的压力;对所使用的盾构设备参数进行优化;基于同步注浆的方式进行施工,并在间隙处填土适量的浆液。
2.1 始发井端头加固技术
对于南站盾构始发端头井区域而言,其表现为明显的硬塑状特性,经勘察后得知该区域内地下水较为稀少,因此以大管棚注浆技术为基础,并综合引入了地面袖阀管注浆技术。经施工后所得到的地基加固长度达到8m,宽度达到3m同时深度达到了4m,总体来说可以满足后续的施工要求。
2.1.1 大管棚注浆加固
定位到始发洞门隧道顶部120°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大管棚注浆加固处理,关于所使用管棚材料的规格以及布置方法(见图1)。在施工过程中以水泥单液浆为宜,控制水灰比达到1:1状态,将注浆压力稳定在0.3~0.5MPa区间内。
图1 始发端头管棚加固孔布置图
2.1.2 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
在进行此环节加固施工时,所得到的加固范围与上述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孔间距应控制为800mm,并采用梅花形的方式进行布置。将水泥以及膨润土作为原材料,由此制得袖阀管套壳料,施工中二者的水灰比以1:1.5为宜;在进行注浆施工时需要使用到双液浆材料,具体涉及到水泥以及水玻璃两大材料,二者的水灰比以1:1为宜。注浆压力对于施工质量起到了尤为重要的影响,应将其控制在0.2~0.5MPa范围内,关于具体的加固孔布置方案(见图2)。
图2 始发井端头地面袖阀管加固孔布置图
2.2 浅覆土区间地面加固技术
经勘察后可知,浅覆土中含有大量的杂填土以及粘土,受此影响应使用袖阀管注浆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经此操作后可以确保土体抗压强度达到1MPa及其以上水平,由此避免地面沉降现象。施工中应控制好加固范围,将始发井端头作为起始点,对其线路200m范围内进行处理,以2m为间距进行布孔,单个间距内的孔量以4个为宜,所得到的孔深应达到3m,同时直径以90mm为宜。
2.3 地面钢板反压
出于对盾构掘进安全方面的考虑,对原方案中的堆土反压设计做出了相应的改进,由此形成沿隧道轴线而铺设出的40mm厚钢板,此举进一步提升了盾构安全性,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
2.4 盾构机掘进控制技术
2.4.1 盾构机掘进参数确定
1)土仓压力 受区域内浅覆土的影响,在对出段线进行掘进施工时难以将土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极容易出现冒顶以及超挖等问题。从成因上考虑,诱发因素以水土压力为主,此外还伴有一定程度的外部荷载,相比于隧道埋深高度而言,本工程中浅覆土段的水位明显低于该值,因此可以根据公式土仓压力=(土容重×埋深+外部荷载)×土的静比侧压力系数+水比重×埋深进行计算,将数值代入后得到式(1)。
(1)
2)推进力及掘进速度 这两大因素会对施工区域的上部土体造成严重影响,随之引发土体变形现象。对于浅覆土层而言,盾构设备的重点施工对象为粘土层,出于提升地面稳定性的目的应将掘进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工程中以20~40mm/min为宜,此外推进力以6000~8000kN为宜。
3)出土量控制 伴随着出土量的变化,对应的浅埋段地面沉降程度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应以42.4~43.7m3范围内为宜。
2.4.2 同步注浆
应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本工程中以4.2~4.86m3范围内为宜,尽管注浆量会对施工质量带来一定影响,但以注浆压力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经同步注浆施工后,经28d后其强度应达到2.5MPa。
2.4.3 洞内二次注浆
完成上述施工后有可能会存在少量的空隙,此时则需要对其进行二次注浆处理,由此起到稳定隧道管片状态的效果。此环节所使用的材料以双液浆为宜,严格遵循上述提及到的配比方法进行配制,并将胶凝时间控制在20~35s范围内。当管片脱离盾尾且数量达到2环后,则需要由正1环作为起始点进行注浆处理,此时应以2环为间距进行注浆。参考到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将3点以及9点作为本次的注浆点,施工中将压力稳定在0.25~0.3MPa范围内。
2.4.4 盾构姿态控制
由于上部覆土层的物理性质较为薄弱,因此大幅增加了掘进中出现冒顶现象的可能性。对此,应重点关注掘进坡度与平面轴线这两大因素,尽可能使得二者处于一致的状态。但施工中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需要频繁进行监测并对偏差现象做出调整,基于此方式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土体扰动现象。
3 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3.1 盾构机始发与掘进
各个阶段所对应的掘进速度存在差异,对于端头井区域而言以2mm/min为宜,同时设备推力要≤8000kN,以方案中的理论值作为基准,所得到的土仓压力应比该值略低一些,本工程中以0.15MPa为宜。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可以加入适量的泡沫剂,由此缓解刀盘受损现象。当完成20环掘进后需要对区域内的地面沉降情况做以检测,对于浅覆土上部区域而言压力以32~36kPa为宜。
3.2 地面沉降量监测
对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在进行浅埋段施工时其对应的沉降量处于-8~15mm范围内,参考工程所提出的10~30mm可知,此次施工的地面沉降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以地铁工程为背景,围绕其软弱地层浅覆土盾构施工展开探讨,提出了大管棚注浆以及地面袖阀管注浆这两种技术方法,实际结果表明其所带来的加固效果良好,可以为盾构掘进施工提供稳定的环境,而周边的地面交通也不会受到影响。总体来说,文章所探讨的工艺方法具有高度可行性,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