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思考
演出事业单位的专项经费是专门用于特定项目的经费,其来源主要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拨付。对演出事业单位而言,创作和演出是主要的工作内容,同样的,与创排演出相关的经费也是单位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除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运行经费,特定项目的专项经费就是单位经费的主要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申报的各类艺术基金、省级财政下达的专项经费。因此,合理、有效、规范使用专项经费,不仅有利于演出事业单位的专项经费管理,更有助于演出事业单位整体经费的合理安排和科学管理,对践行演出事业单位宗旨、保障演出事业单位持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演出事业单位管理专项经费过程中显现出些许问题,因此,怎样实施有效的专项经费管理是演出事业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简要分析演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基本特点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非盈利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演出事业单位是其中的重要促成部分。在过去的演出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更强调其公益性,面向全社会开放,演出、服务不收取费用。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演出市场越来越活跃,演出事业单位能够从群众的喜好和需求出发,探索和创新更具多样化的演出内容,也相应的收取一定的费用,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各个单位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经营竞争,演出事业单位越来越将盈利作为重要目的,演出时也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加强演出活动的收益和支出核算,从而更好的适应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提升对内部风险的控制能力,助推演出事业单位的健康良好发展。
传统演出事业单位无论是支出还是收益,均具有较为稳定的规律,通常通过年度预算的方式来安排。近些年,演出事业单位经营性演出频率明显提升,演出时也单位的经济收益越来越难以预测,大型剧目的排练、舞美道具、服装等等,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再加上一些剧目的演出时间并不固定,财务人员不能准确有效的评估剧目演出的票房,事业单位的演出收益相对不够稳定,收支区间的波动幅度较大。演出事业单位的收益复杂性越来越强,收益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为此,必须要强化演出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合理高效的控制内部风险,提升演出事业单位资金收入的稳定性,进而为演出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提供保障[1]。
除了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之外,演出事业单位还要管理好无形资产。目前行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演出事业单位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对道具设备、演职人员、作品等各方面的管理。通常,演出的乐器都由个人自主保管,个人对乐器的专业化要求较高,乐器价格高昂,并未建立起器具保管的统一标准和机制,演出乐器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二、演出事业单位管理专项经费时显现出的问题
(一)管理重视不足,制度建设缺失
专项经费作为拨付的用于特定用途或特定项目的专门款项,其针对性较强,且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因此,有些演出事业单位并没把专项经费管理当作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工作。部分演出事业单位还存在制度建设缺失的问题,没有单独的管理制度约束专项经费使用,单位使用专项经费时,通常比对单位整体规章制度或财务规章制度参照执行,存在擅自变更专项经费用途的情况,且没有针对专项经费支付申请和报销手续的特定审批程序,专项经费使用随意性大。具体来看,首先,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协调性、统一性不强。专项经费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科学协调,只有建立完善的统一协调全面管理机制,多方积极参与和共同配合,实现跨部门的高效协同,才能够真正提升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的有效性。目前,演出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模式扁平化,以直线职能发挥为基本特征,各个不同的部门,通常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针对专项经费管理,各部门人员各自进行审批和上报。这种模式,不能保证各项决策都能够快速执行,各个部门的要求不同,在进行专项经费管理时就会遇到困难,一些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变慢,信息的真实性也容易受到影响。整体来看,由于专项经费管理未能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统一性的作用,导致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的整体效果不佳。
其次,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保障缺失。由于缺少相关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演出事业单位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专项经费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各个相关人员、相关部门之间未能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导致专项经费适用的合理性下降。针对专项经费管理,事业单位内部仅仅有一个试行办法参考,相关明细规范建设不到位,未能设置清晰、科学的专项经费管理流程,从经费申报到审批,再从执行到评估,事业单位都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科学依据,这也进而造成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能效低,不利于演出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目标的实施。再次,演出事业单位的整体专项经费管理风险意识不强。在专项经费管理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是要进行项目申请和实施,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对专项经费风险的控制力度不强,缺少风险控制意识,仅仅从自身的目的和需求出发申请使用专项经费,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也划拨了经费,进而造成经费使用不专项问题的产生。目前事业单位在内部并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专项经费的内部监督、评估和控制缺失,缺少制度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细致、不完善,也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最后,在专项经费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采用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一般采用直线式的方式。由于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模式是金字塔结构,传统直线式的管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审批负责人权力过高,影响了项目审批立项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在专项经费支出方面,存在与项目开展脱节的状况,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的支持,专项经费缺少制度约束,未能进行科学统一管理,部分项目预算明显超支,降低了专项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和质量[2]。
(二)预算管理意识缺乏,预算管理流程不畅
部分演出事业单位对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缺乏重视,可能是有些单位管理层职能不同等原因导致其对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不完善,在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前未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未对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预算规划,导致专项经费预算不合实际,降低专项经费使用效率,影响单位整体经费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不利于整合单位内部资产、资金和资源。由于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是扁平式的管理方式,事业单位能不未能设置专门的专项经费管理中心,近依靠一两个领导进行统筹管理,精力难免有限。这种管理方式也不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各个部门、各个中心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以及项目申请审核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强调自身的成果产出,影响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部分负责人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核实不够深入,仅对上报信息进行了简单查验,工作流于形式。整体来看,相关人员对专项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仅靠中心领导负责人进行决策,导致专项经费出入较大。
(三)流程内控薄弱,会计核算混乱
有些演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零星分布于单位整体规章制度中,管理层对内控没有清晰的概念,业务流程内控不严,虽然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规定,但并未和业务开展与经费使用相结合,对演出事业单位而言,作品的创排和演出需要用到大量专用服装和道具等,这些道具和服装恰因其专用性、特殊性而价格高昂,除了达到一定金额的服装采购需要走招标流程,大多数中小金额的服装道具由相关工作人员直接单独采购,对采购价格和质量无从考究。演出事业单位基本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通常由财务承担内审工作,因为财务和创排演出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对专用服装道具等了解有限,所有由财务对专门业务进行内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演出事业单位把专项经费和日常运营经费混在一起核算,没有单独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台账,对专项经费的审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3]。
(四)监督功能不全,绩效考评缺位
专项经费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演出事业单位的专项经费审计一般由经费拨付单位或地方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这样的审计监督在独立性方面有所欠缺,专项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影响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专项经费管理收支不平衡,部分款项混乱,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审批不严格,资金违规使用的情况非常突出。另外,专项经费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核评价可以检验专项经费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没有专项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则无法责任到人,奖惩分明,会降低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向
(一)加强重视,健全制度
演出事业单位全体人员要提高专项经费管理重视程度,管理层带头学习专项经费管理知识,带动共同营造专项经费管理氛围,切合单位实际情况,健全专项经费管理制度,让专项经费管理有所依据,根据专项经费项目不同业务环节的特点,量身制定对应的管理规则,细化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同时制定相应的判断标准,明确规定不同的反馈结果,对未完成工作职责的进行惩罚,对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调动员工参与专项经费管理的积极性。要针对演出时也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的问题,加快建设完善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合理掌握和把控当前制度体系状况,对制度体系进行修改、补充。针对目前相关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选择较为合适的科学管理办法作为参考,建设明确、统一的专项经费使用标准。要积极借鉴相关的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经验,展开参考实用性修订,细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结合演出事业党委当前的发展状况,提升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行效果。演出事业单位优化专项经费管理,必须要解决当前突出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问题,要认识到扁平化组织架构模式导致的权力集中的消极影响,通过合理调整组织架构,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性,合理统筹各部门开展高效合作,针对性的解决专项经费分配不均的问题,各个部门要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4]。
(二)增强预算管理意识,梳理预算管理流程
演出事业单位应增强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仅是专项经费管理的开端,更是贯穿专项经费管理的全过程,对专项经费管理起指导作用,其重要性毋庸赘述,管理层应提高重视,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促进培养专项经费预算管理观念。同时,完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科学编制专项经费预算,把预算指标量化,分解到各业务部门,先由部门进行预算汇总,再由部门负责人汇总至财务,由财务统一汇总编制相应预算表,编制完的预算表再和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核对确认,然后上报单位领导审批,预算审批通过后,严格执行预算。对于预算经费的调整,要严格审核其理由,保证其理由合理必要,再上报单位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由财务人员进行预算调整,经调整的预算表上报审批后严格执行。演出事业单位还要做好专项经费的信息化管理,要切实提升专项经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成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开展科学的信息管理。要积极创新和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加强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从整体上提升办公效率。可以引入相关办公系统的项目、资金管理体统,合理设置系统参数,负责人要强化责任,费用发生要及时反馈,财务人员要实时掌握经费的动态情况,合理调整成本,切实提升专项经费的管理水平和有效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的流程得到了简化,大大提升了预算管理流程的效率,相关信息数据的传递效率明显提升,信息的真实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5]。
(三)加强流程内控,规范会计核算
提交预算,旨在为事业单位后续的支出提供边界。也就是说,专项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预算的实际执行,要加强对演出时也单位成本投入的科学管理和控制。现阶段,演出事业单位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在法律规范下,编制相对科学的费用支出标准,也能够采用相对先进的成本核算机制。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在成本核算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管理模式漏洞问题。开展科学的专项经费管理核算,必须要将其纳入项目研究全过程,要在费用支出发生之前,合理、全面、科学的对可能消耗的支出进行计划,还要预测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要在风险问题发生之前,及时的扭转形式,确保专项经费使用的安全性。要优化成本支出,合理控制减少成本支出,为演出事业单位创造更丰厚的经济效益。要确保每一笔成本支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用,要从整体上提升演出时也单位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经济管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要在预算要求之下,严格、有序的分配经费,减少支出浪费,降低成本投入。演出事业单位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专项经费核算制度。演出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核算体系。核算体系内容应当包括经费审批划拨流程、审批标准等相关内容,为负责人在分配资金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明确的方向。
在审核工作中,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审核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反应实际情况,按照法律要求给予处罚,要发挥法律的威严作用,为专项经费运转的健康合理做出保障。相关人员要详细记录账目明细,细化每笔支出,结合辅助软件,将各个单位之间的账务明晰清晰记录下来,便于后续审查。还要及时的展开经费结算工作,按照规范要求,合理处置剩余经费。演出事业单位要加强与专项经费相关的业务流程内控,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成立由相关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小组,做好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开展业务培训,加强会计人员能力建设,提高会计核算能力,规范支付流程和账务处理;项目单独建账,独立核算,把专项经费和其他经费严格区分开,防止混用;严格审核报销凭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每一笔专项经费核算正确。近些年,政府对演出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从多个渠道涌入了演出事业单位投资中。在各种投资引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界定产权关系,利益分配财务界定流程必不可少。现阶段事业单位采用的核算手段执行力不强,对相关内容并不能进行明确科学的界定。要只有界定产权,提升核算经营效益的有效性,才能够在投入自今以后,获得显著的收益。演出事业单位的剧目创作工作程序较为复杂,资金周期很长,剧本创作也需要灵感。
因此,从开始构思剧本开始,逐渐的完善剧本内容,丰满人物形象,再到排演,最后呈现给观众,这一过程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从剧本创作到排演,再到呈现给观众,这一过程中剧院项目组都是临时组件的。剧目公演结束以后,项目组就会解散。因此,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到的账目很多,且账目较为混乱,其弊端也较为明显,影响剧本创作的整体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演出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必须要建立起一套详细、科学的管理资金情况的具体方案,顶底督察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回笼情况,合理优化、简化财务流程程序,切实提升财务流程的整体效率,提升资金的周转有效性。演出事业单位要提升专项经费核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要合理控制经费成本,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对于预算和实际情况差异明显的项目,相关人员应当合理的展开预算变更,重新申请预算计划,或者重新调整计划,保证后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经费超支的情况。
(四)加大监督力度,进行绩效考评
加大专项经费管理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可以全面了解审查专项经费管理的全过程。同时,提升专项经费审计的独立性,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完成的项目专项经费进行审计,出具专项审计报告。进行绩效考评,对项目各环节执行情况按照制定的判断标准打分,各环节的得分情况可以作为岗位责任人奖惩的依据,并且可以反馈专项经费预算编制中需要改进的部分,有力推进预算执行,加强员工对专项经费管理的重视,调动员工参与专项经费管理的积极性,最后以项目绩效考评综合得分情况评价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演出事业单位要强化专项经费风险管理。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人员在专项经费管理工作中风险意识薄弱的突出问题,事业单位必须要合理强化负责人和相关员工的风险意识,提升全体成员对风险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领导层要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加强风险管控资金投入,还要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强化自身的专项经费管理能力,要合理控制经费支出,杜绝费用乱用的情况。事业单位还要做好培训,从整体上强化全员的制度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全员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事业单位内部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要选拔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加强培训,提升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对专项经费实时动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控。为了进一步提升专项经费管理效果,演出事业单位还要坚持培训引进同步走,强化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高校、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开展人才培训,积极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讲解具体的政策和分享实际案例,理清事业单位和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标准和差异所在,强化参训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实际业务水平。面向高校,吸引招录专业毕业生,引进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内控管理人才,从而更好的为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动态完善的监督机制,构建起内外相协调的专项经费管理体制,为专项经费透明化做出保障[6]。
四、结语
专项经费是演出事业单位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管理好专项经费,才能实现演出事业单位职能、保障演出事业单位持续向前发展。对于演出事业单位管理专项经费时显现出的问题,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有的放矢,促使专项经费成为演出事业单位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本文首先阐述了演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之后详细分析了目前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原则,提出了优化演出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管理的具体举措,希望能够为业内人员开展专项经费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