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评论的价值优势与实践策略
新闻评论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文体,指的是评论主体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常见的新闻评论包括社评、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不同评论主体都期望通过评论文本传达态度、表明立场、形成观点,进而影响潜在受众,以求在公共议题层面达成共识。因此,新闻评论又被称作新闻媒体的“灵魂”。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迭代,新闻评论的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公共议题的讨论空间从传统媒体延伸至网络新媒体,时效性、互动性、多样性成为新闻评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广大受众不仅获得了表达话语权,所关注的社会议题和反映的利益诉求也日趋复杂,新闻评论需要及时做出内容调整和形式革新。在此背景下,一些新闻媒体立足于媒体发展客观实际,对新闻评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启动了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融媒评论。
融媒评论的优势特色
融媒评论可视为新闻评论的升级,目前学界对其概念尚无统一定论。文章认为,融媒评论指的是由新闻媒体专业人员生产,兼具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并主要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的新闻评论。基于此前提,融媒评论具有如下特征:
时效性快。融媒评论背靠通信技术构建的媒介环境,客观限制少、覆盖范围广、传播速率快,具有显著的时效优势。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均存在一定滞后性:前者通常以“日”为单位,新闻编辑对前一日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总结,然后产出有效评论;后者尽管在时间上可以基本保持同频,但发布之前需要严格遵守章程规定,经过采、写、编、审、校一系列环节。融媒评论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归纳总结,而且可借由不同网络渠道扩散,达到即时性的传播效果。2022年6月10日,一则唐山烧烤店打人的监控视频在社交媒体发酵,视频中恶意殴打妇女的行径引发广大网友震怒。当日下午《中国妇女报》立即发声,以“暴力殴打他人,难逃法网!”为标题发布微博短评;不足两小时,《中国妇女报》再次发布“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的评论。两则融媒评论及时抨击了恶劣行为,维护了人民权益,缓解了受众情绪,并得到了主流媒体和普通网友的争相转发,有效避免了负面舆情蔓延。
互动性强。融媒评论扭转了新闻评论自上而下的传播逻辑,不仅可以在评论发布后广泛征求受众意见,而且可以在评论传播过程中扩充评论主体,驱动主客体共同完成评论内容。目前,几乎所有的新媒体平台都设有“评论区”,新闻媒体可在任意“评论区”内获取有效信息,直接同网友就融媒评论进行观点交流。这就有效弥补了新闻评论被长期诟病的曲高和寡,让评论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比如在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每期评论下方都会出现点赞、转发、评论;账号运营者“党报评论君”精选网友留言,就留言内容同网友展开讨论,让评论内容在原有文本之外生产新的释义空间。同时,融媒评论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受众触发机制,即新闻故事和情节演绎有赖于受众的选择和参与,受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H5新闻评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在技术帮助下整合全部新闻素材,受众在触发过程中不仅将评论观点内化于心,而且将传播行为外化于行,放大了融媒评论的社交属性。
文本精巧。新闻评论的文本写作有较多研究,在此不再赘述。而相比文本写作,融媒评论更看重评论内容在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因而文本写作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字数限制。相较于动辄千字、万字的新闻评论,融媒评论大幅减少新闻事实的背景陈述,总字数通常不会超过800字。这既是网络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和平台字数的客观限制要求,同时也是评论主体针对新媒体渠道传播的主动选择。第二,语言精炼。新闻评论讲究新闻专业主义,力求客观、严谨、全面。融媒评论直接面向网络受众,因而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基础上适当调整表达方式,采用更通俗、更简练、更年轻化的语言增加评论的可接近性。第三,观点鲜明。新媒体渠道门户大开使得各家新闻媒体均可对同一事件发表评论。为了避免内容同质化和观点和稀泥,融媒评论依托新闻媒体身份有针对性地输出观点,从而树立网络场域的权威性。
产品多样。融媒评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介质,在新媒体允许范畴下尝试以不同介质加工,全面更新评论内容的呈现方式,形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比如,以声音符号为主要介质的广播评论,以视觉呈现为核心手段的图像评论、漫画评论,还有融入说唱、乐器、快板、快闪等跨界元素的视频评论等。多元化媒介符号充分调动起受众的好奇心,突破了新闻评论严肃刻板的阅读感受,日渐成为融媒评论的最大优势。央视新闻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就充分结合电视新闻的优质内容和新闻主持人的权威形象,将有理有据的评论文本转化为个人向的新闻短视频,并通过持续强化新闻主持人的存在感拉近传受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最终达成“一对一”的传播效果。比如在中美贸易战期间,新闻主播康辉做出“我不要你觉得好,我要我觉得好”的锐评,既能用极具网感的流行语消解国际政治议题的严肃性,又能利用真人语态传递坚定不移的中国态度。
融媒评论的实践策略——以融媒专栏《工人日报e网评》为例
基于以上优势,融媒评论俨然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工人日报e网评》是主流媒体工人日报推出的融媒评论栏目,该栏目不与《工人日报》报纸评论重合,全面适应移动化、可视化、交互化的新媒体传播规律,以工人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为据点,通过项目化机制、用户化理念、创新化表达、视觉化呈现、品牌化打造五大措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机组成,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而《工人日报e网评》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新闻媒体探索融媒评论提供了良好示范。
重组内部架构,以项目制保障高效生产。新闻评论以基层生产部门为中心,不同方向的新闻部门组稿后提交至中级生产部门进行编审,再由总编辑定稿刊发。这种垂直化的工作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正确,但生产过程周期长、评论内容方向窄、新闻敏感性与灵活度较差。融媒评论的时效性不仅要求新闻媒体随时跟进新闻事件走向,还需保持24小时全天候在线,对于评论生产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融媒评论首先需要打破新闻评论长期沿用的金字塔组织架构,全面应用扁平化管理、共享化资源、一体化生成的“中央厨房”模式,保障融媒评论的生产效率。
《工人日报e网评》是工人日报2019年5月推出的一档融媒专栏,是传统媒体深化媒体融合改革的一项创新。尽管工人日报保留了原有报纸评论部,但《工人日报e网评》并不归原先报纸评论部负责,而是对报社所有编辑开放机会,以项目制为架构整合社内报、网、微、端优质资源,实现融媒评论的精细化生产。同时,为了确保融媒评论的快速传播,项目组工作包括选题、讨论、组稿、编辑、推送全部采用线上办公,真正实现了一触即发。
立足用户理念,增强评论交互性。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权利从内容生产者让渡至内容接受者,受众不仅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媒介渠道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而且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再生产与再传播。现有融媒评论大多只是新闻评论在形式上的“搬运”,不仅无法同其他媒介产品如视频、游戏相抗衡,而且作为一种新闻实践欠缺对用户属性体察。因此,融媒评论必须尊重受众需求,提升受众权重,才能发挥出融媒评论的真正价值。
《工人日报e网评》把“以用户为中心”作为专栏的核心理念,实现了编辑、作者及用户的交互融合。具体而言,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从工人日报读者微信群、社交媒体舆论场采集热点,让网友声音成为专栏的内容素材库。在组稿阶段,编辑倡导“多声部叙事”,即在作者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判断之后,将网友意见同步加入到评论内容当中,形成多个观点交汇。众筹标题就是《工人日报e网评》的一大特色,编辑会广泛邀请非执笔人参与评论标题的拟定,通过在微信群发布评论关键词,其他人再据此发散,最后形成统一的新闻标题。像《宅在家里就能保家卫国,配合一下很难吗》《醒来的武汉,等待世界重启》都是众筹的优质“产物”。分发阶段,《工人日报e网评》同主流媒体新媒体账号、优质自媒体以及优质网络用户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评论推送第一时间协同其他账号共同转发,从而在各类平台形成溢出效应。反馈阶段,编辑会归纳整理同一内容在不同平台的传播效果,将数据以周、月、季度进行复盘,为下一期评论的精准化匹配提供参考意见。
优化内容供给,兼顾角度、力度与温度。有学者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从判断转向解释,即意在回答“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关注事件本身的具体情况,不重点考虑“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也意味着新闻媒体亟待加快内容供给侧改革,让融媒评论焕发出生命力。
《工人日报e网评》依托母体工人日报长期积累的新闻经验,在内容层面做出了诸多尝试。第一,注重评论角度。融媒评论不仅是作者的个人见解,也代表着媒体和官方的立场。《工人日报e网评》借由个案选择具有普遍意义、揭露群体困境、关系是非价值的新闻事件,并以工人日报的媒体站位做出针对性回应。如上文提到的唐山打人事件,《工人日报e网评》就从“别让愤怒转化为网暴”的角度做出评论,抨击围观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第二,注重评论力度。《工人日报e网评》坚守光明日报群众性的办刊特色,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以同理心受到了一致好评。比如,《故意隐瞒?“也许没事”的侥幸太坑人了!》作者就站在隐瞒者角度,详述了隐瞒疫情的心理和动机,进一步分析了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为共同防疫提供了普通人经验。第三,注重评论深度。融媒评论的快与新闻评论的深并不冲突,《工人日报e网评》不盲目追求网络流量,也不拘泥浅层的情绪对立,力求在新闻事件基础上深入挖掘,提升评论本身的新闻价值。比如《面对空难,不打扰也是一种体谅》表面在介绍东航空难,更核心的目的是梳理公众面对灾难的科学态度。
发挥视觉效果,提升评论吸引力。如果说新闻评论主要体现在文字的静态注意力,融媒评论则体现在动态注意力。那么,可视化便成为融媒评论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融媒评论充分调动多种媒介形式,通过内容再加工有效补足静态注意力的缺陷,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媒介产品。
工人日报原社长孙德宏曾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理论,这种理论在《工人日报e网评》中同样有所体现。第一,《工人日报e网评》顺应碎片化阅读趋势,注重文本的差异呈现。比如,评论正文通过会生成多个简短的小标题,由此对评论主题、评论观点、评论内容、评论结论做出区分;同时文本会以不同字体、字号、大小、颜色标注,尽可能地减少阅读障碍。第二,《工人日报e网评》采用大量的图片元素包括截图、动图、表情包等,不仅能够补足新闻事件全貌,而且借助图片有效传导情绪,实现传受之间的情绪共鸣。第三,《工人日报e网评》持续增加视频素材在融媒评论的比重,保障评论的真实性和接近性。《国粹传承:路走宽了,才有更多人同行》评论当中就加入了上戏416女团演绎的《探窗》视频,她们古色古香的表演本身就具备观赏价值,经过专栏的“搬运”向更多受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评论观点的说服力。
注重品牌经营,巧用“人设”新形象。品牌建设是新闻媒体媒体融合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融媒评论增强新闻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融媒评论既需要不断接受媒体同行的直接竞争,包括且不限于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又需要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吸收、转化、留存受众。
《工人日报 e 网评》除了强化自身栏目特色如交互手段、内容风格、形式固定,还通过塑造“人设”建立品牌形象。所谓人设,原意是二次元文化中的特殊的人物设定,后被引申为满足受众需求的虚拟化、符号化、人格化的媒介形象。《工人日报 e 网评》成立不久就推出了专栏评论员“龚先生”。“龚先生”名字取自工人日报的“工”,其价值观念同工人日报保持一致,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发声,由此达到虚拟人物和评论主体的统一,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同时,“龚先生”为评论主体释放出足够的表达空间,允许评论主体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许多创新化表达。比如《中国锦鲤翻车,“天上掉馅饼的梦”还是少做》,“龚先生”一边在讲述“越努力越幸运”的道理,一边穿插杨超越模因图、咸鱼翻身插画增加趣味,实现了评论观点的以小放大。总之,“龚先生”已经成为《工人日报 e 网评》的外在符号,确立了一板一眼、有理有据的亲民形象。
结语
在众声喧哗的当下,融媒评论继承并发扬了新闻评论的核心属性,为新媒体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观点。而新闻媒体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坚持流程再造、理念升级、内容质量、视觉呈现与品牌经营五项原则,致力于融媒评论的守正创新,推动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