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维护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势成为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课题。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利用世界范围内话语联盟对舆论宣传的把控,设置偏向议题,强势输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观点,维护偏私的威胁性意识形态,对中国和平、共赢、合作的战略构想进行打压。面对新时代的种种风险与挑战,在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维护良好国家形象,既具有极端重要,也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时代意蕴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国际话语权的体现,是舆论战场的必争之地。国家形象是在不断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参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实现了奇迹般的腾飞,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逐步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此基础上,做好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对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深远意义,同时,有利于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对中国自身来讲,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构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人民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极大丰裕,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然而中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没有改变,人口众多且人均资源匮乏,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没有全部都得到解决。不能只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成果,也不能只看中国存在的问题。只有正确、全面地看待新时代中国,才不会骄傲自满或悲观泄气,培养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对国际社会来讲,面对各方不甚了解的质疑或不怀好意的试探,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对其余国家和世界发展都事半功倍。当前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百花齐放,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治理体系亟待调整。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大势,才能推动民族国家间文化交流,为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有利于澄清误解,消弭隔阂,推动文明多样化与世界民族国家的百花齐放,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形成新的“天下大同”世界格局。
深层看,国家形象建构对一个国家外交环境、政策制定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的开展具有更直接、更有力的作用。不论是对中国自身,还是对于国家社会来说,国家形象建构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维护中国或他国国家形象,对维护各自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需“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然而,西方国家以“新帝国主义”“债务陷阱”或“殖民扩张”等说辞攻击中国,试图抹黑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进而影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制定的政策与和平发展的设想。维护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从无歇的观念交锋与针对行动中可见一斑。
二、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要求
首先,以科学理论指引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形象观中国化的进程,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并结合中国当前国情、文化与特色。深化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回顾我国自建国以来对内与外建构的国家形象,结合时代背景与外交环境,梳理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过程,通过历史总结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定位、原则、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对此,既要设立“加强综合国力”“改善国际环境”的清晰目标,明确“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与“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形象定位,从内外舆情判断建构的宣传效果,以便随时调整且及时补救;也要在塑造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不同的宣传主体扮演不同角色。围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关键内核,抓住国际活动的机会,辅以坚持不懈的日常宣传活动。最后,还要将理论与总结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借助新时代广泛、多样、传播迅速的融媒体科技力量,形成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指导。
其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国家建构的本质特点。中国国家形象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历史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程,更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70多年的伟大奋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特性。形象来源于现实。有历史才有根可循,有源可溯。二是具有多元性。对内,广阔多样的地理环境,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不均衡的地区发展等为中国带来多元认知;对外,对于拥有不同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国家,中国的形象同样是多元的。三是具有发展性。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飞速跃升给世界带来极大震撼,但与此同时,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未来,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从中国国家形象的特性可以推断,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应当源于历史,扎根当下,目标指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与各级媒体作为建构的不同主体,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不同机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最后,要注重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方法创新。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在形象建构中遇到的问题与采取的路径具有显著差异。以民族认同为例,接近单一民族结构的国家对内建构国家形象和建构民族认同是统一的;然而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需要被尊重。比较国内外文化、意识形态、环境局势等差异,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更准确地了解国外民众习惯的传播方式,并且在对外进行国家形象建构工作时进行角度创新,这是其一。其二,进行跨学科内容创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涉及多学科内容,其中可能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其三,利用融媒体进行方法创新。国家形象宣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时代的国际环境与科技发展为国家形象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时代的网络媒体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包括广阔的平台、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时事内容。如果说过去的议题设置和舆论环境由掌握话语权的人所控制,那么从巴以冲突后以色列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可以得出,融媒体在今天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发布和接收事实真相的机会。可见,国家形象构建应立足于当前的国内现状和国际形势,利用以融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优势,为维护良好中国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持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