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崛起与发展

作者:焦镜霖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08-27人气:24

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多种原因,如在国内,电影行业有许多政策限制;在国外,以美国为首的好莱坞电影等发展迅速,中国电影竞争力相对较低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缓慢,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与其他电影产业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抗衡。

然而,在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对电影政策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国电影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电影的票房一路攀升,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关注,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其他发达国家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通过此文想深入研究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崛起与发展,探讨中国电影商业化背景与发展进程、关键要素和影响因素,以及对电影产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多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商业电影,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瓶颈,为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以及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脉络与反思

二十一世纪之初,中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奋力追赶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必定离不开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下政策的支撑。中国电影也开始探索属于新世纪电影的发展道路,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率先出圈,带给中国乃至国际上开启中国商业化电影大片的热潮。中国自此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商业化电影,带给中国电影受众全新的视听体验,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热烈追捧,国际上的中国商业电影大片也频频出圈。但在商业电影爆火过后,中国商业电影也引起了电影制作方、受众的反思,他们开始思考中国商业化电影持续发展的出路究竟为何。

中国商业电影萎靡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方针,这一决策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们,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浪潮。同时也形成了以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电影新观念,强调启蒙意识和艺术至上的价值观。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电影制片机制使得各大电影厂对于自己生产的影片没有销售经营权,电影厂不必过于关心自己生产的电影被卖的拷贝数,导演只需要以艺术理念至上,创作自己感兴趣的类型领域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五代’是旧电影经济体制的受益者,是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嬗变而旧电影经济体制依然基本保留这一特定时期、特定气候土壤中的一枝奇葩。”在当时的电影制作上,电影厂及电影导演更多的去创作多元化的艺术电影,对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并没有过多地欲望。以艺术追求和创新至上的电影固然不能满足于中国本土的主流大众审美,因此在中国国内电影市场上,这一时期的电影显得十分“惨淡”电影《盗马贼》在当时只有七个拷贝,当时的电影拷贝其实就等同于现在电影市场所追求的票房数量。但是,反而在国外,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成为了西方观众所普遍喜爱的电影类型。

但是当时电影的唯艺术追求为首要目标恰恰忽略了电影作为一种工业的商业属性。电影商业化在当时就是庸俗化、虚假化的代名词。可以说,商业娱乐片进入到所谓的“萎靡期”。是中国商业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商业电影复苏期1987年,是中国电影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商业电影逐渐从低谷中复苏,并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娱乐片数量不断增加,无论是电影受众还是创作者都不会对商业电影嗤之以鼻。中国电影创作者开始渐渐意识到,一切都要用票房说话。首先是具有商业化雏形的中国大片初出茅庐,在建国40周年之际,一系列中国大片应运而生。“《开国大典》映出一个月发行收入已有1368万元预计这部影片的发行收入将突破3000万元成为建国以来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国产片。”

直到1993年,电影行业又一次经历了改革,打破了商业化电影低潮期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电影的制片厂投产的钱开始主要来源于社会,而中国电影人越来越明白由无数个小制作影片是无法支托起一个健康而繁荣的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且呼吁商业化电影来为中国电影注入新鲜的血液以及探寻未来发展的道路。

中国商业电影爆火期2000年到2010年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一段爆火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也逐渐增长。同时,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和改革政策的实施,以及与国际电影市场的接轨,也为中国商业电影的爆火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商业电影爆火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资金支持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这些增加的投资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包括更高水平的制作团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升了电影的质量。

2.电影类型多元化在中国商业电影爆火期间,剧本创作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各种商业化大片融汇多种电影类型横空出世,类型的多元化,满足绝大部分受众的观影喜好。

3.市场需求的释放人们渴望通过电影来寻求娱乐和放松,这为商业电影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这源于1994年1月13日,电影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引进十部优秀的影片在中国内地放映,并以分账方式由中影公司在国内发行。紧接着,中国电影公司推出了首部引进分账影片《亡命天涯》,该片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郑州、广州等六大城市上映,迅速掀起了中国观众的热烈观影热潮。不仅促使了中国电影市场复苏,而且直接影响了国产影片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商业大片的观影情节由此在中国电影人以及中国电影受众心中埋下了深深地种子。

2000年到2010年的中国商业电影爆火期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电影作品。如《夜宴》、《大腕》、《十面埋伏》、《英雄》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商业电影大片。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期对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还为中国的制片人、导演和演员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国际声誉。这一时期商业电影的成功为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商业前景,并使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虽然,商业电影的爆火不仅推动了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电影市场的竞争加剧,商业电影需要继续创新和改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商业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要以内容为王,不能过于注重华丽的形式而牺牲掉剧本的质量,要积极将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中国商业化电影才能繁荣稳定的发展。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影响

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一段商业化的发展时期。尽管中国商业电影发展迅猛,但商业化的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商业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开始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电影制作和发行变得更加商业化,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和主题逐渐出现,商业化为电影市场带来一片欣欣向荣。同时,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与国际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电影产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电影制作的资金也得到了提升。大量的商业电影也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和支持,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且中国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电影商业化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市场参与者。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崛起与发展让中国电影加速发展,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化电影只有商业化性质就够了,商业化电影的核心稳定发展内核还是需要以影片内容质量为主。比如,原创性和艺术性相对受到冷落,商业片的审美需求和商业化导向塑造了市场上的主流电影风格。而中国商业化电影的发展意味着观众对电影的品质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而且市场需求也可能变化迅速。

把握受众喜好,稳固电影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电影横扫中国电影市场,一时之间,中国电影市场处处都能看到商业电影的身影。第五代电影导演们在新时代摸准了电影受众的喜好,开始转向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所谓“商业大片”。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是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在国内市场引起了轰动,也让张艺谋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该片被视为中国商业大片发展的起点,之后陈凯歌、冯小刚等中国导演也纷纷开始制作商业大片。可以说,第五代导演从20世纪末期的艺术电影转向拍摄商业电影是找准了受众的喜好,新世纪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同样意味着电影受众对电影的要求更高了,观众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中国电影。从电影市场的角度看,电影行业其实在新世纪以来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为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在新世纪之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如何创作出比在电视上随时随地就能看的电视节目更具有吸睛效果的电影作品就成了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商业片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持与其他媒介的竞争背景下满足受众喜好,稳固电影市场的发展的解决之道。

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著名电影理论家邵牧君说过:“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这就辩证的说明了电影首先是具有商品性质的,而为了电影商品性质的优质发展,就需要在艺术性方面帮助其商业性发展。但又许多电影理论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电影的艺术性是十分重要的,并不只是服务于商业性的工具而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社会和工业角度敏锐地认识到,商业电影的推动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商业电影让国内电影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中国电影观众重新回到影院观看电影,票房一路飙升,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对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新世纪之初以电影《英雄》为主的各类中国商业电影其实都是按照一种超级商业大片模式在运作。超级商业大片固然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吸睛噱头缺点,但在新世纪之初时,的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正是因为一味追求商业电影的形式而忽略了电影的内容和价值观,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主流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因此,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逐渐向着关注主流价值观的大片转型发展。当我们在探讨和阐释中国主流大片的时候,一定是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时代的变化同样会引起思想上的变化。

其实,商业电影中的艺术性是属于大众性艺术,它与艺术电影所追求的创作个性和小众性的精英美学是有明显区别的。商业电影离不开艺术性的加持,艺术性能够引导大众接受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商业电影以它自身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着广大受众,又在电影中阐述价值正确的大众普遍理解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艺术性是商业电影发展的灵魂所在。

中国商业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商业电影在这期间,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甚至个别商业大片水平可与好莱坞相媲美。

在商业电影的历史中,中国早期电影人对于商业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郑正秋、张石川、罗明佑、邵醉翁、孙瑜、史东山等人都为中国商业电影的成长、成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为新世纪之初的商业电影的复兴打下了基础。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由第五代导演为主从拍探索片到投身商业片创作的转型,为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新世纪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路径, 可以说,商业电影有着自成体系的一套规律,商业电影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也便于电影的投资、制作与发行等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稳定的机制。

商业电影如何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茁壮发展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商业电影作为文化商品,需要创作出真正符合目标受众群体所喜闻乐见的作品,票房有了保证,影片的营销发行才有了基础。新世纪以来的主旋律大片对商业性因素的吸收与兼融,取得了良好成绩。

但是,我国的商业电影发展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商业电影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中国商业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去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会随着时代浪潮的推进而勇往直前,探索出符合新时代,新面貌,新体验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商业电影。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免费下载超级文献?

免费指导甄选期刊?

免费预审文章?

扫码联系客服

专业指导无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作核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