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韵,书页之间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成为了起着文化传承与展示作用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在文化艺术领域尤其在美育方面占据着主要地位。博物馆美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大众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博物馆主题书籍作为博物馆进行持续审美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博物馆主题书籍的编辑设计思路,以期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一、过去与现在的交会——博物馆主题书籍的使命
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承载着中国的厚重历史,是我们记住自己从哪里来,思考自己要到哪里去的锚点,博物馆主题书籍的使命正是站在这个过去与现在的交点,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历史记忆。
1.博物馆主题书籍的定义
博物馆主题书籍范围较广,一般而言是指以博物馆藏品、相关研究成果、展览或文化活动为主题的图书,不仅具有阅读价值,还应具备一定的收藏和交流价值。从题材上可分为学术研究、文化科普以及衍生文创三大类。本文仅从书籍编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文化科普这一类博物馆主题书籍展开讲述。
2.博物馆主题书籍的意义
博物馆主题书籍承载着知识启蒙、文化传播、文脉传承的重任,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广“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下,实现图书出版与博物馆馆藏资源互补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这些书籍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炼与再设计,将博物馆内的珍贵馆藏资源“活”化,引导读者领会千年文化之光辉灿烂,让美育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读者的审美水平。
3.博物馆主题书籍的当前境况
当前,博物馆主题书籍已逐渐形成规模,但在读者受众、价格定位上有不少差异。近十年来,诸多博物馆主题书籍参加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成果颇丰,但略显得有些“曲高和寡”。因制作工艺繁复、纸张材料制作不易等缘故,导致这些“最美的书”定价高昂,这些昂贵的“美”足以令大多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在普通读者触及的博物馆主题书籍的设计上,则存在另一些问题:一是内容结构简略,仅仅只是在简单地介绍展览主题、藏品内容等,缺乏具有深度的藏品解读与阅读体验上的创新;二是视觉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在设计风格和排版方式上依旧遵循着较为陈旧的简单样式,缺乏足够的视觉吸引力,亦无法将博物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现代化的形式;三是读者群体的局限,博物馆主题书籍的内容一般对普通读者而言过于苦涩艰深,很容易将读者局限于专业人士,让博物馆的美育职能难以发挥。
二、用文明回响演奏时代清音——博物馆主题书籍的编辑设计
随着当代信息传播载体的进化,读者也对书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书籍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编辑介入,即编辑设计。其重点在于借助设计语言来塑造视觉化文本,为读者建立一个更直观、更有效的传递知识的信息体系,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博物馆主题书籍的编辑设计比其他图书的要求更具体,需要编辑、设计师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在深挖藏品特色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者的阅读行为,让读者能够形成对博物馆所在地文化谱系的一个整体的认知,推动博物馆发挥其美育职能。
1.信息解读协助理清思路
对大众读者而言,博物馆藏品中饱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存在着解读的门槛,过于专业的、文本冗长的解说又难以理解,大众读者往往更希望获得有效而轻量化的阅读。所以在博物馆主题书籍的编辑设计中,编辑和设计师都需要对作者提供的文本信息与图像素材进行深入地理解、归纳出知识脉络,再删去可能引起阅读负担的文本,增补有助于读者理解的图像,以达到强化书籍的信息传达能力的目的。如果是青少年读者,还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生理特性、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例如《故宫里的博物学》,撷取了故宫博物院藏品《清宫鸟谱》《清宫兽谱》《清宫海错图》中的鸟、兽、鱼等动物形象,分类整理成为三册,从青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心出发,借助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形象,配合民俗、神话、典故等进行讲解,让小读者在拓展眼界之余,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对中国古代生态的认知体系构建。
2.场域构建引导阅读节奏
在完成对博物馆主题书籍初稿的信息解读之后,读者定位与知识脉络已经较为清晰明了,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叙事结构将文本与图像组织起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信息场域,获得更加沉浸且舒适的阅读体验,以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知识。如2023年出版的《上海体育博物馆珍品典藏》,鲜艳的荧光绿贯穿了全书,构成了这本书的信息场基调,让读者感受到绿茵场的活力与激情,也强化了这本书的主题。书中收录的一百多套上海体育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沿着时间线排列,同类型的藏品被折页包裹起来,构成逐级向上的阶梯,藏品古旧的色调与荧光绿形成强烈的反差,读者随着阅读行为而感知到在这流动的时间中,“中国体育百年”正是一步一个台阶向上前进,上海的“摩登”属性随之点亮。又如《中国古代门窗》,这是一本中国古建筑门窗的集大成之作。从书名到色彩的表达都相当直白,主色调取自于原木色,采用折页、拉页等方式让读者打开一扇扇“门窗”,看到被精心安排于“门窗”后的图像与解说,在推拉之间感受东方古建筑的居住美学。
3.视觉呈现提升阅读体验
书籍的视觉呈现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和提升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博物馆主题书籍也不例外,并且其具备的历史背景与图形色彩均源自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完成文本的具象化以及对色彩的提取,有助于培养兼有传统气韵和时代精神的审美。比如充满民间意味又贴合当代人的审美体验的《寻绣记》,外露红色线头的书脊、裱了一半的封面……手工刺绣的人物花鸟鱼虫图案结合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纸张叠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一摞码得整整齐齐的老绣片。而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编的《古韵钟声》的设计则有别于完全地复原古韵,而是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极简与理性,将古钟有关的信息经过分析和梳理,转化为矢量化的设计元素,并以此贯穿了全书,完美地实现了引导读者阅读及理解的功能。通过将古钟的局部拓片、直观的视觉数值、钟鼎文凹凸的质感的有机结合,最终营造出符合历史且兼顾现代视觉的图像意境,让时空中的文明回响重新演奏出属于当今的时代清音。
三、人于世间的来处与归途——《博物馆里的岁时记》的编辑设计
历经百世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已浸润于我们内心深处,悄然存在于你我生活之中,是每个中国人的来处与归途。面对博物馆中收藏的数以万计的藏品、积年累月的展览资源以及复杂多变的观众需求,我们需要以符合当代视觉美学的编辑设计和优质的阅读体验让这些沉寂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并尝试构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文化科普范式。
1.创建书稿文本与梳理编辑设计思路
湖南博物院馆藏的18万余件珍贵藏品不仅是生活在这片湖湘大地上的人类的智慧结晶,也是组织书稿的丰富宝库。从打制石器到青铜器皿,从绫罗织锦到笔墨丹青,都是被凝结的历史记忆,如将之置于相应的场景之中,如元宵游灯、七夕乞巧、冬至消寒等,观众可以从中窥见数千年时光中先辈们的生活方式与逸趣,这些沉寂的文物在现代苏醒,成为现代与传统的联结。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是引发追忆与畅想的关键节点。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相处的痕迹与证明,至今仍然能够令人感受到物候之美与生活之美。于是,湖南博物院围绕青少年读者较为熟悉的七个节气(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来对馆藏资源进行开发与整理,构建线上课程与线下主题活动,最终集结成为《博物馆里的岁时记》这份三万余字的文稿。
2.调整文本的层次与引导阅读节奏
《博物馆里的岁时记》以岁时为轴,以文物为锚,内容丰富且紧凑,故前后内容大约有三百页,对青少年读者存在一定阅读压力,于是对文稿进一步分解:以风物为纲,将各个节气的场景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食”“景”“趣”。“食”即与节气有关的食物,如汤圆、青团、巧果等。“景”即与节气相关的四时之景,如元宵灯会、重阳登高等。“趣”则是与节气相关的娱乐方式,如灯谜、风筝、香囊等。
因博物馆主题书籍内容的特性,容易趋于说教性过多、体验性过少,让读书这项行为变得非常生硬。故具体到每个章节中,结合节气所在的季节变换,开篇以古诗词作“定场诗”,以简洁的诗句勾起读者的思绪,引导读者进入接下来的场景并融入情景,聆听具有故事性的文本娓娓讲述民俗风俗,与此节气相关的文物穿插其间出场。最后是与节气有关的手工制作,通过这种复合的、具有互动的游戏形式,引导青少年读者在制作中探索,令整个过程变成激励式的阅读过程,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融会贯通。
3.加工图文素材以强化视觉效果
(1)文本字体的设计
经过对书稿基本框架的梳理、文本的精简,并确定了书籍的版式:正度16开的横开本,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眼的视野范围,有助于强化书籍的沉浸阅读体验。然后对文本的字体分级设置,比如装饰性的字体,包括章节名、小节名等标题文字,起着引导与提示的作用,选择一些具有古风的装饰性较强的仿古书体如汉简体、新诗柳体、宋刻本秀楷等;而正文则用盛世楷书,属于实用性字体,是读者主要阅读的部分,需要考虑当代审美、阅读舒适度以及与装饰性字体的兼容。
(2)色彩谱系的确定
书籍的色彩谱系可以高效地营造视觉氛围,为了体现季节的变幻,每章选用的主色调都是基于节气所蕴含的意象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如元宵之灯红、清明之柳绿、中秋之桂黄等。副色调则是来自本章出场的文物之中,起到呼应与点缀的作用。
(3)插图形象的绘制
接下来是基于已规划好的版式与插画师进行沟通,具有故事性的文本已被细致地划分至每一个版面,并逐一归纳出需要插画师绘制的内容。以“食”之“清明”为例,需要绘制的有一张对版的清明时节图,以重现古人制作青团、春耕、拜祭先人等场景为主,起到将读者引入情境的作用;三到四张单版的包括食物和文物在内的特写,以及与匹配的故事场景、历史背景等,让寂然不语的文物鲜活起来,一如当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传统照进现实,也让读者得以理解何以文明——历经时光洗练而流转至今的传承。
(4)装饰图形的补充
将绘制完毕的插图置入对应的位置并进行适配调整,同时为了加强版面中的图文关系,从对版的场景图中提取了局部素材来呼应文本和强化版面美感。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元素的提炼与融合,在细节上安排一些装饰性的边框、背景图案等,这些装饰性图案均来自博物馆的馆藏,以复制或复仿的方式运用于版面中,其色彩、形式和寓意上都十分讲究,符合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起到渲染书籍氛围、诠释书籍主题的作用。
(5)封面收尾
只有经过前面的资源转化与整理,封面的设计才得以展开。封面紧扣主题,以“天有四时、节气轮转”为意象,图像来自内文插图,其间以丝线相串联,既维持了一个相对的整体性,又如一串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珠链。底色与纹样取自湖南博物院的藏品帛画,对浪漫的想象力得以传承,一如既往。
四、小结
通过对博物馆主题书籍的编辑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尝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生命活力,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智慧与力量。在未来,随着技术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主题书籍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将朝着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深耕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传达文化内涵、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本文能为博物馆主题书籍设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以时代精神呼应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