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鲍扎”的疏离:AI时代应用型高校建筑美术教育反思

作者:郭旺学来源:《新美域》日期:2024-08-21人气:45

设计学科十分注重创造力培养,而创造力来源于设计师的直觉敏感性。除此之外,将设计构想进行视觉化呈现的表现技能,往往成为建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一切视觉形象的获得,都离不开个性化的感知。因此,创造力、表现技能、感知力就成为落实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三个重要层面。在当前主流的建筑美术教学中,往往将 “画的好”作为一种重要标准,而此标准是以传统写实绘画审美体系为基底,反映的是长期以来更加注重表现技能的观念,这种观念深植于并不算长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传统中,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由此导向了美术基础课程中减弱甚至忽略了作为建筑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创造力培养。事实上,将美术教育仅看成一种古典主义审美下的艺术熏陶,将继承“渲染技法传统”作为美术教育的立身之本,显然是出于职业化思维的工具性要求,但在如今制图软件应用、行业细化分工、AI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代,可能加剧了“美术无用论”的滋生。基于建筑设计的人文性及其艺术性,美术与建筑的关系可能并不在于简单脱离,反而应该得到强化。但是如果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建筑与美术的关键粘合点应在何处?这是明晰教学方向的核心所在。

一、鲍扎体系在时代发展中的疏离感

美术作为建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从1819年巴黎美术学院开始算起,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若追溯至更早的17世纪,建筑设计是由建筑师、画家、雕塑家的通力合作来完成,以至于建筑史都被划入艺术史,这反映了建筑与美术的“同源性”。国内的建筑教育继承了这种传统,长期以来大都将“造型艺术”作为基础,将写实性的素描、色彩绘画、速写等作为传统的基础课程。

总体来看,鲍扎体系下将建筑视为艺术的教育精神,注重古典主义审美的比例、秩序、光影,特别是将设计图极尽巧绘之能,曾为当时每年一度的学生作品竞赛助力极大。在此背景下,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建筑设计大师。鲍扎教育甚至将建筑学变成一种精神追求,却不在乎被视为艺术品的建筑图是否能真正实现,从而摆脱了商业建筑活动的控制,在建筑史上构筑了古典人文美学特色的理想建筑典范。

鲍扎体系不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对教育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后来的包豪斯初期,其学制也延续了这种模式。特别是鲍扎体中的美术传统,至今也仍然是中国建筑教育的主导方向。除了特定的历史原因,可能一方面传统的写实绘画普遍适应于人的视觉感知,在评价与审美上具有以客观对象为标准的参照系;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与国内的美术学院造型基础体系大体一致,更容易被教育者贯穿执行。即使对广大的建筑设计教师而言,也因大致类似的教育背景而具有广泛的认同。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与经济的快速更替发展,在建筑设计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信息强力冲击之下,鲍扎模式的美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它与时代的疏离感渐趋明显。

1. 与创造力培养的疏离

”体系下以准确为原则的视觉机制、追求“如画”的构图形式、对形象的敏锐感觉,虽然与古典建筑设计对约定俗成的建筑形象的关系相一致,但这种理念不利于视觉思维的训练,致使艺术思维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缺失,在早期的鲍扎体系发展过程中,也常常以十分矛盾的方式体现出来。

”体系过去的开放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包容与大度,但对建筑这一设计类专业所必须的“创造性”特质而言还远远不够。 “创造”往往来源于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内在直觉需求,而扎对待“创造”却是极为矛盾的。19世纪以J.A.加代为代表的法国美术学院,一方面推行着越来越正规和严谨的教育思想,主张“将只讲授那些无可争辩的内容”,一方面又希望学生们在创作上是自由的。而改革派人物E.E.V.勒迪克一方面对此“自由”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指出“通常只有少数在追求形式方面较有成就的学术寡头才享用这种自由……个性只是对那些天分极高的人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抨击美术学院只重视来自当时所崇尚的历史风格之形式而忽略“心境取得的进步和创新”。学术上的统领划一,使得画室的个性渐失,因此,这种过分的“中心化”显然对鲍扎是灾难性的。现代主义者勒·柯布西耶对美术学院更多持否定态度,尽管承认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认为由于有了固定的模式、法则,所以“搞乱了那些依赖于想象的活动”,而“扼杀了建筑”。他在赞赏学生们获得眼花缭乱的手头功夫的同时,又表示“我但愿他们的手是听脑袋使唤的,我还希望看到理智控制文雅,这不能被忽视,遗憾的是在美术学院里这个问题被排除在技艺问题之外。这种对超越于技能之上的诸如“内在直觉”、“自由”、“心境”、“想象”、“理智”等等的期待,实质上就是创造性艺术思维最重要的潜在品质,显然在传统教育理念中难以发挥。

鲍扎式的艺术思维中,“构图”这一能力既被视作建筑设计训练的核心和本质,也因其“条的功能主义”、“注重外观形象的形式主义”,以及“表现至上”而被批判性地称之为“图画建筑”,在更注重“建造”与“空间”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屡遭质疑。1951年德克萨斯大学建筑系初期的教学中曾混合了学院式和包豪斯两种体系,美术课沿用“鲍扎”传统,旨在为设计表现技能打基础。一位早期的学生卡拉格纳作如此评价:整个学校弥漫着一种“反智慧的实用主义,自我保护性艺术,天真保守主义夹杂着长期繁殖能力丧失……一种对实验和创新的抗拒。” 反映了新时代年轻学生的内心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鲍扎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或操作系统,尽管在学术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上都具有开创性探索,但其高度的程式化,尤其设计思维上的渐趋封闭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探索、主动选择”[]的意识,就不可避免地因走向僵化而衰弱。这也正是当前学界批评最多的地方,以至于将矛头直接指向缺乏设计效用、甚至“妨碍设计”的建筑美术基础课上。

2. 教学目标与实践上的疏离

如今的美术基础教学,在培养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现技能方面确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主流方向仍然是为支持设计表现的“渲染技法”而设,其定位的单一化、工具化,同时使师生对美术的认知也渐趋浅层化。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因缺乏直接兴趣、对学习目标心存疑虑,产生的被动与消极态度使教学成果与期待相去甚远,加上学生不假思索地“照抄”惯性,使得创造性艺术思维几乎难以启动。传统的绘画训练虽然可以非常扎实的建立视觉与造型的敏感性,提升将“画的好”作为教师评价设计作品优劣的影响因素,但有时也常常将学生为了“画的好”而投入过多的精力与“设计能力欠佳”关联为因果关系。更何况真正做到画的好,往往需要更长的周期、更专注的练习,而对于零基础、课时有限的建筑学生而言,其真实的效用并不理想。

3. AI或电脑时代作为工具的疏离

画好表现图,是建筑美术作为“工具”技能的最直接体现。如果说当前已十分成熟的使用电脑制作效果图仍然需要一些个人审美感知为指导,那么近年来AI的快速迭代发展,已越来越提出对传统绘画基础的冲击:当能够以一张速写或者一组模型照片,甚至一段准确地描述性文字为依据,使用AI工具就能轻而易举地快速生成美观、清晰、准确的“效果图“已经成为现实时,学生对以写实为目标的绘画学习动力还能剩下多少?学生对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不断质疑,同时加剧了手机、电脑等新工具时代下的浮躁心理,已无法冷静地专注于传统技艺的打磨,精益求精的画面处理能力只能成为一种理想,而年轻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却无法得以徜徉。

由此看,鲍扎体系中基于“摹仿论”的艺术思维,在当代建筑教育中似乎已不合时宜。现代多元的设计观念,特别是现代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在根本上冲击了古典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如今以信息时代、生态时代、全球市场、地球村、后工业社会等多重命名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需求层次不穷,建筑设计中对“形“的要求,有了更多的、新的来源。对于创造性,无论在观念、材料、空间、造型、光影、色彩等方面的探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今天的创造性心灵必须探索恰当的负责任的建筑答案,阳光下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都可以成为品位和文化的中心。新建筑的形,无论是否已被解构,都需要建立在新的美学基础之上。

二、应用型建筑美术教育的内涵提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而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既强调实践,又重视对基础理论与学术性的要求,还特别强调创新意识,从而培养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目标追求,显然绝非仅仅是追求培养“标准化产品“的职业教育。

建筑美术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它的功能不应当单一化为为“设计表现”服务,而应当以面向“建筑学”的学术力度服务于建筑设计教育——它必须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并能在培养“设计思维”层面,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起到促进与催化作用。但是时至今日,现代建筑学的观点和外界的学术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术训练的内容、方式方法的传统却延续至今。奇怪的是,同样作为建筑教育的另一个传统——已被广为熟知的包豪斯美术基础教育,其理念和方式已在诸多设计基础教育领域广为应用,却在国内建筑教育中被蒙上神秘面纱。同样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包豪斯学校,相对于它对建筑教育的学术奠基性,我们似乎太过于在一种惯性中显得惰性十足。相反,正如贾倍思所言:“学校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一般实践领域无法提供的对建筑学本身执着探求的环境,学校应领导建筑学,而且责无旁贷”。

三、结语

建筑与美术的同源性,在西方具有300年历史的建筑教育中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鲍扎”式的教育理念至今依然成为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主导模式。但在快速发展中的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新工具、新理念早已为建筑教育提出了新命题。如果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艺术思维,弱化教学中对 “直接效用性”的追求,可能有助于对“造型”与“设计”之间的关联进行反思。本质上讲,作为基础的建筑美术其主旨并非培养艺术家,而是对视觉思维方式的训练,更进一步说,是以视觉或绘画的方式对 “艺术思维”中隐含的直觉的训练。“创造性艺术思维”是设计思维中的重要方面,既是一种训练目标,也是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应用型建筑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传统的鲍扎体系已显现出过多局限。

因此,若将“创造性艺术思维”作为一个核心联结点,将建筑美术的内容由纯绘画的知识体系,转为“走向设计”的思维连续性与启发性;由以摹仿为核心的范例式教学方式,转向感知引导、启动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摹仿,转向自主探索、发现与尝试;教学评价由立足于传统审美规范,转向关注学生在掌握视觉规律的基础上,对艺术思维的拓展度和发展契合个性特色的多样性,以此注重对创造性、想象力的调动,也许能够为美术最终服务于设计提供一种可行性选择,不但具有破解疏离感的现实必要性,更有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