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数字藏品确权与公共性风险防范
数字藏品是一种以区块链为底层逻辑,利用加密货币技术对特定作品、艺术品生成的数字化凭证,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片、音乐、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它可看作是NFT(非同质化通证)在数字版权界的应用形式,本质上为受监管的NFT,因而具有数据化结构、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等特征。随着数字艺术家Beeple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2021年以6900多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数字藏品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时下大热、凝聚未来与想象的“元宇宙”数字资产应用的一种初代场景,在数字科技、音乐、游戏等领域掀起产业创新风潮。据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23年1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数量累计达2449家,其市场规模在2026年预计将达到280亿元。数字藏品产业正不断扩大,用户渗透率不断提高,其未来发展潜力无穷。
数字藏品产业链的技术逻辑可分为基础设施层、项目创作层、衍生应用层三个层次。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为数字藏品的铸造、发行和交易提供了区块链、智能合约以及存储等技术支持,以确保产业的稳定发展。目前,数字藏品主要有ERC721、ERC1155和ERC998这3种区块链技术标准,我国主流数藏平台均使用ERC721技术标准。国外为EFT提供技术支持的区块链主要为公链及侧链,如以太坊,具有完全去中心化、安全性透明度高等特点,而我国大多采用联盟链,如长安链、阿里蚂蚁链等,属于部分去中心化,安全性低于公链但易于监管和节约能耗。
2.项目创作层。项目创作层由发行平台和项目发行方铸造数字藏品,并通过一级市场发行。目前海外最大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是Opensea,以个人原创内容为主,用户可自主创建NFT产品并通过二次交易进行买卖。国内主流数藏平台阵营有三类,分别为基于自身优势拓展数字技术并形成产品矩阵的互联网大厂,如鲸探、幻核;看好数字藏品赛道并积极投身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专业化公司,如数藏中国、iBox;以及具有央媒背景的主流媒体,如光明艺品、新华数藏。我国数字藏品创作主要以平台与博物馆、IP版权方合作为主,且由于政策原因不支持二次交易,用户仅能收藏和转赠藏品。
3.衍生应用层。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广泛,其衍生场景从最初单一的游戏项目、艺术品投资领域,经过不断革新与迭代后,逐渐向外辐射到体育、音乐、新闻出版、旅游、数字营销等各种形态的数字产品行业中,“数藏+ ”正致力于解决行业痛点,创造无限应用可能。
媒体数字藏品的发展及优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媒体也纷纷“试水”数字藏品产业,其入局正值国内数藏产业从快速扩张期向合规建设期迈进。2021年12月24日,新华社推出了全国首个新闻类数字藏品,由“奥运首金”“疫苗接种突破26亿次”等11张年度精选影像组成的新闻报道,迈出了主流媒体探索数字藏品领域的第一步,出售当天人们争相购买,异常火爆,令新华社客户端崩溃达半小时之久。2022年初,以人民网、央视网、光明日报等为首的数藏“国家队”开始入局并积极投身数藏布局,并在发展中与专业公司、互联网大厂等组成数藏平台的三大主流阵营。短短一年间,“灵境·人民艺术馆”“时藏”“光明艺品”“央数藏(YSC)”等媒体数藏平台相继涌现,海南日报、徐州日报等众多地方媒体也正积极探索数字藏品的发行。相较于其他数字藏品,以年度瞩目时刻、报纸创刊号等为内容的媒体数字藏品独具收藏和纪念价值,由此吸引了众多用户关注。
主流媒体入局数字藏品领域,强有力地支持数字藏品产业发展,在内容价值焕新、媒体可持续变现、解决侵权难题、强化用户粘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其一,媒介事件数字化见证,突显新闻内容价值。将新闻事实变成数字藏品,这些瞩目的媒介事件就如同加入数字化“防腐剂”,在非同质化属性的区块链加持下被赋予独特的收藏意义和纪念色彩,其内容价值得以突显和留存。
其二,革新融媒产品形态,探索可持续变现路径。在传统媒体造血功能丧失,急需探索新盈利点背景下,“新闻+数藏”的有机结合,革新融媒体产品表现形态,加快了内容产品的“生产-售卖”过程,利用数字藏品行业进行文化角色等IP孵化的“新玩法”,也增加了媒体创意的呈现方式,拓宽新闻内容变现渠道。
其三,可追溯上链确权认证,破除新闻版权迷障。自媒体兴起的当下,新闻作品抄袭盗用现象屡见不鲜,而数字藏品利用上链确权认证解决媒体作品版权迷障。“上链确权认证”指的是,数字作品的所有权被登记在可追溯的区块链上,具有独立认证代码并自动生成独一无二的资产编号及档案存证,让媒体作品获得“数字身份证”,此后产品所有的存储、传播与交易都有迹可循,它为新闻产品确权和版权追溯提供了坚实保障,大大减小媒体版权保护的成本资源。
其四,新闻作品"私有"体验,增强媒体用户粘性。相较于社交媒体上具有高粘性的用户社群,传统新闻作品“传-受”的单向信息传递,以及报导的专业性、严肃性往往使得媒体机构与广大群众之间很难建立较深的互动,媒体数字藏品通过新闻事件的再复刻,其发行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在浏览和珍藏的过程中,数字藏品也成了受众与媒体机构共同经历情感事件的数字化见证,而具备转赠属性的数字藏品无疑像礼物一样可作为维系情感关系的社交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新闻产品社交属性不足的问题。
数字藏品的出现,为新时期下创新媒体转型与深融带来活水,也为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内涵提供新介质、新突破。
媒体机构发行数字藏品面临的确权和公共性风险
机遇背后,数字藏品仍面临内外部风险和挑战。2022年,“胖虎打疫苗”数字藏品的版权案件纠纷被誉为“NFT数字藏品侵权第一案”,它对于国内数字藏品维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反映出数字藏品发行模式的出现突破了既有法律规范适用的客观技术条件,各类权利归属的界限模糊带来争议与挑战,而在国外,NFT安全问题频发,利用其去中心化和流通过程的技术漏洞,“数字小偷”手段不断,如2022年3月,因一张虚假招聘,知名NFT游戏Axie Infinty被盗取高达6.25亿美元的数字资产。数字藏品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令媒体机构与用户在区别于传统社交媒体的技术逻辑上展开互动,但数字藏品流通中尚存权利归属与转移的模糊地带,面临技术缺陷与公共性风险。根据数字藏品的相关逻辑链条,可将其涉及的确权和公共性风险分为产品铸造期、交易期、应用维护期三个环节进行讨论。
铸造期:不受限的铸造权与版权保护尚存悖论。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逻辑的数字藏品具备不可篡改性和可溯源性,能够与链外资产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对于著作权保护具有赋权的积极意义,但尽管如此,这一系列的确权保障却建立在作品上链之后,对于上链环节前作品自身的内容真实和权属问题却无能为力。数字藏品的铸造权不受限制,如果作品在上链前存在内容、作者身份等不实,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将受到侵害,具体体现在作品无授权或非法盗用、内容抄袭、多链发行三个方面。
其中,最为常见的侵权形式是数藏作品的无授权或非法盗用,即数藏NFT的原始铸造人对于资产作品不享有任何权利,未经授权擅自盗用他人的原生作品上链后非法牟利,此时数字藏品的合法性存疑。2021年7月,财新网发布公告称,《财新周刊》报道《显影|中国告别比特币“挖矿”》文中一幅“藏族妇女双手拎着比特币矿机”的原创摄影作品被非法上传至OpenSea平台售卖,未经授权的盗用牟利严重侵害了版权方的合法利益。我国数藏平台主要通过部分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发行数字藏品,且区块链实行匿名交易机制,数藏平台不强制核验原始铸造人的权利归属证明,这无疑增大了数字藏品确权的不确定性。即使原生作品的作者发现其作品被他人上链出售,也仍存在侵权人身份无法锁定、维权难等问题。在这其中,数藏平台一方面免除对作品合法性的资格审查义务,另一方面又从中获取侵权数字藏品的发行收益,存在防范措施与风险不匹配,未能平衡用户和平台间责任利益的疏漏。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传统“通知+移除”的避风港原则已不适用,数藏平台在NFT数字藏品交易中应承担更关键的角色。著名的“NFT数字藏品侵权第一案”中,杭州互联网法院最终责令发行侵权数字藏品的平台杭州原与宙科技有限公司删除侵权作品并赔偿损失,在数字藏品确权的模糊地带对其属性和权责作出了有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机构在发行数字藏品时除了要警惕版权的合法性,还要关注新闻摄影作品存在的肖像权使用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新闻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媒体机构,但肖像作品中肖像人也享有其肖像的人格权,两者形成冲突,当媒体机构将肖像作品作为数字藏品发行时,还必须经过肖像权人的同意。因此,有学者认为,媒体机构在发行新闻摄影类数字藏品时,应以公共利益为先免费发行,增加发行数量,不插入隐性广告或捆绑发行。
此外,“仿盘”现象也在NFT数字藏品市场上频繁发生,“仿盘”指的是直接剽窃或抄袭已有主题或创意的NFT数字藏品的行为,国内外众多热门NFT数字藏品都遭遇过类似侵权问题。例如,无聊猿(BAYC)形象在国外NFT市场大火之时,在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迅速出现了PAYC和PHAYC两个仿盘项目,除了镜像翻转无聊猿形象外其他如出一辙,而国内某美院教师的数藏作品《无聊的悟空》也曾因主题、神态形似无聊猿头像被指抄袭。
尽管数字藏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定义为“数字化原件”受到保护,但由于铸造权不受限制,原始作品可以铸造成不同数字藏品副本在多个区块链或平台上售卖,“一物多卖”“多链发行”可能带来消费者的疑虑,让数字藏品确权面临更复杂困境。
交易期:新闻私有与权利归属的公共性危机。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新兴虚拟财产兼具了物权与债券的部分特征,但又有不同之处,导致学界难以达成共识,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数字藏品具备“唯一身份ID”与“买家享有支配权”,符合物权“特定的物”及“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两个核心特征,应视为物权。在产品交易期间,数字藏品仅涉及所有权的转移,应遵循二分法,即所有权与著作权的一分为二,数字藏品的买家或持有人有权管理和支配藏品,而藏品的著作权仍归属创作者所有。然而,这一系列复杂的权利转移消费者实际并不知晓,容易让他们误以为“购买数字藏品即获得了所有权利”,存在引发集体诉讼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新闻类数字藏品来说,尽管媒体机构拥有大量重要、稀缺的原始新闻资源,在数字藏品发行上具有天然优势,但新闻本质上是公共产品,旨在为公众提供自由开放的信息以保障公共生活良善发展,新闻类数藏某种程度上将新闻作品的所有权私有化,消费者持有某个新闻数字藏品与新闻本身的公共性之间的边界该如何厘清,这其中尚存与公共性相冲突的潜在争议。
此外,尽管数字藏品的风靡为媒体探索可持续变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媒体转型深融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商业化仍尚存风险,主要表现在商品投机与媒体公信力两个方面。
其一,国内媒体机构的营销手段普遍与市场一致,都是以商品秒杀、限购、抽签分配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这些商业化手段尽管能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及促进产品销售,营造“稀缺性”,但无疑也让数藏交易存在明显的投机倾向,代表公共利益的新闻媒体容易成为数字投机者的谋利武器,增加炒作风险。2023年4月,昔日数字藏品头部平台iBox因涉嫌诈骗被立案调查,该平台在未经用户允许情况下,直接关闭了数字藏品的寄售市场,令众多用户花费高价抢购的藏品变成一堆不可交易的图片,商业化炒作易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不利于数字藏品健康生态的构筑。
其二,媒体发行数字藏品的行为本身,也是在以其坚实的公信力和权威度为产品提供信誉背书,但一方面,媒体数藏作为媒介事件的数字化见证,目前仍局限在影像、IP的简单复刻,内容的创新不足、庞大的发行数量与数字资产应具备的独特、稀缺属性相冲突,并且目前我国数字藏品还无法在用户间交易,对于数字藏品的价值体现也仍尚存争议。另一方面,媒体机构发行数字藏品也可能损害自身公信力和权威度。媒体组织作为公共信息的报道者,负有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但当其成为数藏利益链的一环时,能否继续理性客观地报道相关新闻对媒体机构来说是一个考验。目前,媒体数字藏品仍有较高的进入壁垒,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巨大,一旦数藏业务进行转型或疏于维护直接关停,众多用户持有的藏品将无处可寻,甚至面临巨额资金损失。2022年7月,腾讯新闻因产品滞销宣布暂停数字藏品的售卖,其原有“数字藏品”板块替换为“数字订单”,导致大量“手握数藏却无法卖出”的用户疯狂呼喊退款,媒体声誉一度面临危机。
“数藏+”应用及存储过程:区块链自身技术缺陷。作为数字藏品的底层技术逻辑,区块链的存储空间有限,考虑到成本和链资源能耗,多数NFT数字藏品项目都将元数据储存于链外,即通过HTTP URL链接或IPFS Hash值与元数据进行关联,但由此将带来以下两个存储问题。
其一,由于大多数元数据仍存储于中心化服务器,一旦服务器所属的公司倒闭或停止运营,那么数字藏品所指向的内容将不复存在,用户和发行方将蒙受巨大损失。2021年3月,作曲家3LAU以1100万美元出售一张NFT个人专辑,尽管平台中仍能找到其副本,但真正的NFT资产由于铸造时放置于中心化服务器上,如今已无处可寻。其二,尽管数字藏品自身可溯源,但与链外元数据相互关联的链接却不受限制,即任何有权管理这一URL地址的人都可以对元数据进行篡改,从而导致持有人失去对藏品的控制。
此外,区块链基础设施也存在被攻击风险和智能合约安全问题。数字藏品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底层技术尚未完善,且我国数藏发行采用联盟链,与公链相比节点数量更少,安全性较低,一旦被网络入侵者控制将不可逆转,带来数字藏品生态的颠覆。智能合约作为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属性的核心,是一种能够自主执行和可编程的特殊协议,其不足在于代码的恒定性使得代码中的漏洞也长久地存续,而由于人工编制的原因,绝大多数智能合约都存在瑕疵。
媒体数字藏品公共性风险的防范
基于媒体机构发行数字藏品所面临的公共性风险,如何更好促进传媒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持续完善平台责任界定,发挥数藏产品核心价值,探索可存续合规体系。
明晰平台责任,建立中间审核机制。数字藏品平台作为数藏交易的服务方和发行方,是数字藏品确权的第一环,其权利责任的界定将影响数字资产的版权保护。但当前数字藏品平台对原始作品版权的审查大多流于形式,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之下,使得版权侵权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平台在数字藏品上链前应承担审核数字藏品铸造人资质及原始作品合法性的义务,一方面设置保证金、担保人、用户实名制等举措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合约的特殊效力在侵权行为发生后进行权利判定和保障。在事前严格审查发行内容、作品来源及授权情况等资质,在事中引入新兴技术识别手段,运用图像搜索等方式对NFT数字藏品进行实时监测与反馈预警,侵权发生后积极履行有效制止义务,采取删除下架侵权藏品,限制交易等措施防止侵权结果进一步扩大。
厘清确权价值,拓展"数藏+"多维宇宙。针对当前媒体数字藏品交易仍存在权利界定的模糊地带,媒体机构一方面应进一步厘清数字藏品资产确权价值,以及藏品交易期间权利关系转移的性质,明晰“新闻作品合理使用”与“作品归属”之间的权利边界。另一方面,基于数字藏品数字化确权的意义,媒体可以为用户打造具有公共性意义的区块链新闻藏品陈列厅,用户之间可以进行线上访问、参观,起到情感社交和延续新闻价值作用
数藏产品同质化商业化现象加剧,其解困之路关键在于产品内容提质与探索数藏多元应用场景,真正发挥产品核心价值。其一,应了解用户真实需求,革新媒体数字藏品的内容深度和表现形式,不断完善用户体验,增强数字藏品的独特性与可收藏价值。此外,针对媒体数字藏品使用场景单一,难以与媒体自有生态产生衔接互通的困境,媒体机构应着力拓展“数藏+”生态的多样潜力与可能,发挥数字藏品助力媒体深融转型、可持续存续的核心价值,打造数藏多维宇宙。如将新闻数字藏品IP化,提升媒体数字营销能力;在元宇宙背景下,进一步探索数藏与沉浸式新闻、互动新闻融合互促的可能性。
完善数字藏品的技术标准与法律保护。数字藏品作为以区块链为技术逻辑的新生事物,目前底层技术尚存漏洞,缺乏有效的部门监管,因而乱象频发。应着力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提高治理的有效性,一方面避免不规范的技术标准导致数字藏品脱离法律的监管,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严或过于宽松的技术标准限制数字藏品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针对基础设施层、项目创作层、衍生应用层等三个数字藏品技术逻辑层次,目前,在基础设施层我国已出台多项技术标准用于规范区块链技术,而对于数字藏品及数藏平台的应用价值还尚未有明晰的评价体系,基于此,可以借鉴海外NFT价值评估模型、国内头部数藏平台的评估维度,构建科学客观的数藏价值评估体系。
此外,政府监管、司法审核与行业自律等综合治理能够为数字藏品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规制与引导。需要厘清各行政与司法部门的权责范围与介入手段,面对金融业、传媒业、游戏产业等不同领域数字藏品呈现的不同风险特征,也应采取特定的防范和规制手段。在消费权益保护方面,尽管我国尚未开放数字藏品二级交易,但国外消费者在NFT交易中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包括钓鱼邮件攻击、数字钱包安全性、虚假交易、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也值得警惕,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