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县级融媒体内容生产精品意识培育与精品创作探究

作者:肖逸仙来源:肖逸仙日期:2024-08-14人气:71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县级融媒体中心经过5年多的建设,已经从“建成”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建好”,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上升,媒体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在信息多元、受众多元、传播方式多元的互联网新时代,“内容为王”依然在舆论场占据主导地位,可是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受众提供独特价值的新闻精品却百里挑一。实践证明,做强内容,打造精品,仍然是媒体最美的底色,也是提升媒体“四力”的核心力量。 

当前县级融媒体内容生产现状

内容是媒体之本。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在传播过程中输出优质内容,是县级融媒体中心一直探索与实践的课题。但在实际运营中,受体制机制、人员素质、平台技术、运营管理等因素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生产上还存在结构单一、视角狭小、模式固化、平台个性化服务缺失等问题。1.内容结构单一。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本地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而与受众直接关联、参与互动的内容严重不足,没有很好地将自己身处基层一线的优势转化为融媒产品的生产优势,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内容,或是对本地特色的文化、风俗、资源等挖掘不足不深,导致信息传播力下降、吸引力较弱,报道形式单一。在节目编排上,也没有对内容进行重新开发和有效利用,重领导职务的高低,轻内容信息价值的大小,从而也给受众造成媒体传播内容单一的印象。

2.报道视角狭小。在区域、资源、技术、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下,县级融媒体报道的题材范围小、数量少、方向单一,内容生产中很容易就会议报道会议,就现象报道现象。有些会议新闻和领导调研报道,受众难以理解重点,吃透关键点,受众只能接受一些浅表性的信息,浮于会议或活动表面同时,由于县级融媒体对报道本土化内容的缺乏,导致其拥有的地缘、文化、信息、效果优势发挥不明显,加上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锐性不够、视野不开阔、工作接触面较窄、被动式采编等因素,也造成了采写的稿件立意不高、深度不够、角度不新。

3.呈现形式模式化。一方面,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编辑记者在内容生产中习惯传统做法,对全媒体时代表达方式“可视化”、受众阅读“沉浸式”认识不足或运用不好,导致生产的内容受众不爱看,从而降低媒体的传播力。比如,时政新闻形式化、程序化报道,缺乏吸引力;社会新闻服务面小,缺乏参与感;民生报道贴近民生不紧,缺乏互动性。另一方面,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许多媒体人陷入重形式轻内容、重视频轻文字、重新潮轻传统的误区。实际上,形式和内容在新闻报道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视频和文字,他们都是一种信息符号,具有同样的传播效果,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守正与创新更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4.个性化服务缺失。县级融媒体基本上都建有自己的“两微一端一抖”等传播平台,有的还入驻了央媒和社会第三方平台。多元的平台矩阵对内容生产也提出了个性化要求,但是许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只重平台搭建,而轻内容管理,导致所属平台的传播内容几乎“雷同”,没有传播体现地域特色的报道内容,更没有针对不同的平台渠道、不同的受众群体去“量身裁衣”,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而是简单的将采集的信息复制粘贴,这样千人一面的内容,肯定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长久以往就会“掉粉”,也会被受众“拉黑”“删除”。

内容生产精品意识培育的基本路径

精品意识包括精准的选题意识和精彩的表达意识。大数据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唯有精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县级融媒体中心要不断培育采编人员的精品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群众爱看、爱读、爱听的精品力作。1.内容真实,生产有思想的作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就是要依据新近发生的事实,原原本本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客观把握和反映事物。中央电视台记者5次往返“悬崖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近一个月,最终完成《悬崖村扶贫日记》,用精准的数据、生动的对话、客观的故事情节,真实纪录悬崖村脱贫致富的历程。融媒体采编人员在进行内容生产时,必须忠于事实,不能凭空想象,添油加醋,更不能虚构或制造新闻,必须用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向受众传递信息。思想是新闻的灵魂,有思想是新闻精品的特质。融媒体作品要有思想性,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立言,倾听人民呼声,突出时代主题;其次要聚焦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最后要客观公正,不主观臆断、不以偏概全,用事实说话。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同样也牵动着江西赣州宁都县固厚乡脱贫户周金生的心,他拿出自己养殖肉牛盈利的一万元捐给当地政府,用于疫情防控。当地融媒体记者获知信息后,第一时间前往采访报道,采制的短视频《国家有困难 我要帮一帮》,用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短短两天时间就突破100万的阅读量,成为当地第一个破百万的短视频。

2.作风务实,生产有温度的作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身处基层第一线、新闻最前沿,与群众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更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站稳群众立场,积极宣传引导群众,真实反映群众心声,热情回应群众关切,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一件有温度的作品,既是采编人员对细节的发现和展示,也是采编人员来自于对民声、民意的真实表达,更是采编人员自己“动真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范长江通过10个月的时间,艰苦跋涉6000多公里,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这一新闻精品;穆青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八下辉县、两上红旗渠,与新华社同事共同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切实转变作风,将“不到现场不写稿”当作行动准则,深入调查研究,直赴新闻一线,扎根基层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实表达民声、民意、民情,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做到笔下有情,触动人心,这样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的新闻精品。

3.文风朴实,生产有品质的作品。一件有品质的作品,体现在其主观属性、内在特性、思想品性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有朴实的文风。新闻报道如果都是空话套话,华而不实,不仅会招来群众的抵触,也会让自己逐渐没有“市场”。可见,新闻文风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作风。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弘扬朴实文风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闻思想,践行“四力”的需要,也是创作新闻精品,生产有品质作品的关键。练就朴实文风,生产有品质的作品,首先要坚持短、实、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在内容创作中写短文、说实话、有新意,其次要在发现、挖掘、展现新闻事实上比别人挖掘更深,然后是采编人员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件采访的深度和思考的深度。新闻作品,有深度方能“有品质”,有深度是“有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作品的深度,有赖于记者的采访深度和思考深度。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深度报道《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记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先后到14个特困连片区采访,真正体现了脚底板下出新闻和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围绕脱贫攻坚,整篇稿件全景式描述了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讴歌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稿件主题重大、立意高远、文风扑实,抓住时代特色,聚焦伟大工程,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思考的深度、创作的精度。

县级融媒体内容生产创作精品的主要方法

在报纸求深、网站求全、移动端求快、全媒体求融的传播体系中,独家新闻越来越稀缺,各个媒体同台竞技、同题竞技,精品创作越来越被媒体和媒体人重视,也成为媒体和媒体人的价值追求。受资源、平台、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的县级融媒体要不要生产精品,怎样创作精品,值得基层媒体人思考与探讨。事实证明,只要采编人员以工匠精神,下绣花功夫,县级融媒体创作精品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创作精品,着眼要高。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在内容生产中要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从高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事关群众衣食住行医学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敢说话、真说话、说真话,确保新闻作品不失真、不失语、不失品、不失位。新闻作品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但是让事实“说”什么,告诉受众什么,这是十分有讲究的。江西宁都县城北社区孝老食堂推出对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获取这一新闻线索后,当地融媒体中心记者连续三天选择饭点到社区蹲点采访,先后走访了社区10多位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精心制作推出了融媒报道产品。其中,撰写的一篇700字的新闻特写《一串温暖的钥匙》在《赣南日报》刊发,引起社会共鸣,后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跟踪关注。这一新闻事实是社区的一些老人自愿将家里的备用钥匙存放在社区,社区组织爱心志愿者通知这些钥匙为辖区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送餐的爱心故事。类似这样的好人好事可能全国各地随处一抓都有一大把,但是记者着眼高、挖掘深,用事实告诉受众,老人为什么要把钥匙寄存在社区、社区又如何管理这些钥匙、社区能给这些老人提供什么服务。作品找准小切口、聚集大民生,展示了在老龄社会背景下,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通过服务特殊老年人的创新与务实举措,探究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新模式,也彰显了社区工作者的为民情怀,可以说既有高度也接地气。事实证明,在内容生产中,采编人员只有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才能捕获到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创作出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新闻精品。

创作精品,取材要精。“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鲁迅先生对文学创作的思考与新闻写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内容生产中,对题材的选择一定要精挑细选、反复比较,把内容丰富、事例典型、矛盾曲折的素材挖掘出来。原则上,选题新闻点在哪里,选材方向就在哪里,采编人员要善于从纷繁复杂、快速变动的信息中抓住最要害、最关键的本质信息,生产创作成新闻作品。当然,在取材上,选什么、不选什么,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我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英雄》,所选的素材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读起来就让人爱不释手,能在有限的时长内,尽最大可能扩展信息量,成功之处就在于有效地使用了“消息取材贵于精”的写作方法,没有给人留下“米不够水来凑”“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感觉,而且所挖掘的信息均为第一手信息,没有道听途说,有些信息还是从权威渠道、权威人士处获取,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没有深入地采访和精心选材是不行的,没有强烈的精品意识也是不行的。在内容生产中还要善于用小事故讲述大情怀,用小切口讲好大道理,既要“大处着眼”,生产的内容符合中央精神和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小处着手”,聚焦当地群众,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创造富有本土色彩的精品力作。另外,采编人员还要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深深地扎根在基层一线,只有这样,才能最深切地感知群众的喜怒哀乐,创作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提升县级融媒体“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创作精品,手法要活。在内容生产中,让创作手法活起来,就要注重现场、细节、信息量这三大要素。1.现场感要强。现场感的存在迎合了受众求真求新的心理,通过现场描写,可以走进受众的心灵,使其接受到更多更新更准的信息。融媒报道作品更有营造现场的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视频、音频、文字等表现手法,充分搅动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细胞,用视听兼备、可感可触的画面让受众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现场同期声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也能满足受众求真求实的心理需求。但也要注意声画同步和语言的风格,尽量采用直述式的语言,少用概念化、公式化、专业化的语言和术语。

2.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金,它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新闻的“血肉”,往往一个细节胜过一大堆道理。武松打虎的故事令小孩百听不厌,就因为故事有细节,情节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以至于引人入胜。采编人员除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外,还要采访深入,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对事件和人物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提炼出的主题才有思想有灵魂,展示的细节才最精彩、有生命、受欢迎。

3.信息量要足够大。一件作品如果传递的信息量不够大不够多,那么作品就容易“缺斤少两”“偷工减料”。一件新闻作品传递给受众的,其实是一个信息场,构成这个“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的信息个体。融媒作品在这个信息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向受众传递音、视、字等多种元素,传播的元素多了,蕴含的信息量就自然多了起来。一方面,采编人员要用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标准来选择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采编人员要沉在一线、深入事件,挖掘出足够多的信息,同时面对众多的信息,也要去伪存真,选主放次,突出主体信息,浓缩次要信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实用价值。 

结语

  当下,虽然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受众需求也多样化,但内容生产却是媒体的第一竞争力,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直接影响到媒体“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县级融媒体和媒体人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并树牢精品意识,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吻合群众需求的精品佳作,才能有效提升县级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