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塑造 ——基于纪录片《下一站出口》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特色重点体现为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展示出的中国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打造全新的国家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形象的塑造与建构需要合适的载体,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记录媒介,是中国式现代化形塑和建构的视听话语媒介,也是其形象的展示和传播媒介。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于2023年年初开播,据微信公众号“CCTV纪录”,该片超100家媒体发文推荐,8次登上微博综艺影响力榜;小时榜纪录片第1名;话题阅读量累计1.8亿。该片以沈海高速公路(G15)为叙事线索,这条从北向南延伸的公路成为整个纪录片的主要导线。通过沿着这条高速公路的旅程,该片记录了一段持续4个月、总计行程超过3700多公里的探访之旅,途经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8个省市。
从北向南的旅程设计,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地理上的多样性,还展示了不同省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和特色。通过选择沈海高速公路作为纪录片的叙事线索,观众得以领略从北方的沈阳到南方的海口所经历的不同风景、文化和人文魅力。
通过纪录片的慢节奏叙事和对细节的关注,观众可以感受到每个省市的独特魅力和发展面貌。旅程的长途行程、丰富多样的景观以及通过与当地人交流所获得的见闻,都为观众带来一场全景式的中国之旅。
中国式现代化纪录片国家形象塑造
讲究和谐,天人合一的美丽中国。和谐共生是千百年来中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被视为对此理念的生动诠释。这一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福州新墩岛,一名制陶艺术家为寻找创作灵感在山野定居10年,在这10年间,他学会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获取大自然的馈赠,如何反馈自然。主持人大卫在体验了几天的山野生活后,感慨于该艺术家与世无争的性格和沉静安宁的生活,这种生活与大城市的繁华快节奏截然不同,是恬静的舒适的治愈的,并且表示“我就发现这个地方更符合我对中国的想象。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人们学着如何跟大自然和谐地相处。”
通过镜头展示田园风光、农耕生活和传统建筑,捕捉归园田居生活中的美丽、宁静和和谐。这呈现了中国特有的村庄景观、农业文化和人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种具象的叙事形式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国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也让海内外的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美丽中国,使其形象更加立体深入人心。
关注价值,探寻自我的活力中国。一批批勇于尝试新生活,敢于探索新可能,有个性有追求的当代年轻人让中国充满生机与活力。“厂二代”项丽君不同于父辈对金钱的重视,她更想实现企业本身的价值实现自我追求,在她的带领下家族企业成功为家乡修建一座桥。设计师阿曼凭借自身所学本领孤身从北京返回家乡创业开办民宿带动家乡发展;互联网资深从业者赵健结束北京的优渥生活来到海南寻找更多自身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身兼数职的脱口秀演员何天奇对“玩”有深刻理解,并“玩”出了不一样的生活,他把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并创办了一家脱口秀俱乐部,让终日忙碌于工作的人探索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俱乐部一员同时是国企职员的楚现涛认为,“我以前就是一个大树干,虽然扎实,但是没有树枝没有枝叶。但是干了这个事情之后,我发现我这个树有树枝了。这才发现这才是一棵真正的树的感觉。”“不管你是20多岁,30多岁还是40多岁,只要你找到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就鼓动自己让自己去干一下。”
这些年轻人代表着中国年轻一代旺盛的活力和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他们不墨守成规,不沉迷现状,而是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找寻更多存在于生活中的可能性,去体验不一样的新生活,去寻找自我价值,去追求工作之外生活之外的新境遇。
热情好客,勤劳淳朴的友善中国。中国文化强调“待客如亲人”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客人,中国人都秉持着热情好客的态度。在《下一站出口》中,身居广州的外籍亚诺世夫妇、大连日籍面包师以及定居海南的美籍英语培训师托米都向主持人讲述了他们在最初来中国时所接受的来自本地人的善意的帮助。其中美国人托米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对中国的美食、人文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好吃的多啊,我离不开中国的美食。中国人 海南人特别特别友好,我在海南生活,我没感觉我是老外,我感觉我就是一个新海南人。”
外国人在中国的日常生活经历和观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体验。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帮助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
此外,借外国人之口讲述对中国的看法也可以增加可信度。因为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冲击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他们的叙述更加真实和可信。他们能够提供鲜活的细节,讲述在中国遇到的挑战、收获和惊喜,这些都能够让听众更加感同身受,并对其叙述给予更高的认同度。
以人为本,良善运用的科技中国。在对科技的研发与运用中,中国的研发团队展示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目标。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研发者们重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人情味与温度。仿真机器人工程师李博阳认为西方倾向于技术的攻击性层面,而中国则将技术视为一种陪伴将机器人视为家人的存在。中国的研发者们致力于让科技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并关注技术与人类之间的情感化联系。他们追求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这种区别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注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中国的研发者们更倾向于将科技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在技术中融入更多的人情味。富有人情味的,注重情感连接的中国形象通过技术的倾向性得以呈现。
注重传承,贴合实际的文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兼具现代性内核和文明性特征的主体性追寻……而文明性特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主体性的坚定传承,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现当下中国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中国特色的关键身份证。蓝印花布作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西岐英歌舞以及福建泉州南音都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符号。
南通的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印染工艺,它以其独特的图案和技艺而闻名于世。通过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匠心精神和对细节的专注,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潮汕西岐英歌舞则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音乐和戏剧等,通过振奋人心的旋律和优美动人的舞蹈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潮汕人民的热情与豪迈。
福建泉州南音作为古老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流行音乐制作人蔡凯东的重新诠释,他创新加入了打击乐器的伴奏,使得南音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不改变南音本质上的旋律和词曲,却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南音,并使之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
通过展示和传承这些重要的传统文化,中国得以展示其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的形象,并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保护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文化艺术的吸引力,也提供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纽带。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塑造特征
叙事方式现代化: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下一站出口》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以往画外音和解说词主导整场纪录,而是以故事涉及的人物为主角,将同期声与现场收音纳入其中,关注的不仅是中国人自身同时也注意到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友人,他们共同构成了该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在人物选择上注重展示多样性和差异性,既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既有常见职业也有鲜为人知的职业,以生活在公路沿线的各行各业的平凡人为主角,他们是具有“水上国门第一形象”之称的引航员、从事制茶行业几十年之久的制茶师、渴望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的酿酒师、创办脱口秀俱乐部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寻求人生更多可能性的互联网资深从业人员、广州马戏表演者外籍亚诺士夫妇、自称为“新海南人”的美国人托米……通过他们的讲述,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得以具体化。
另一方面,全篇没有过于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的真实的个人,“让中外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是本纪录片的特色,这意味着不再由导演代表观点和解读,而是通过真实的人物叙述和身临其境的记录,让观众更加贴近故事的真实性。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人物的个体经历和情感体验,呈现了他们面对挑战、追求梦想和努力奋斗的故事。在海南生活十余年之久能讲一口流利海南话的美国人托米表示最初来中国打算是为了求学然而在中国的生活让他习惯并爱上了这里,并强调“我离不开中国的美食”……这些故事让本片更有温度也更有情感。
叙事形态现代化:分单元呈现故事。在叙事形态上,该片采用非传统的讲述形式,没有将贯穿统一的主题作为脉络结构,而是将每集50分钟的影片分解为若干个时长在5-10分钟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寻访一个地点和一个人物。比如在第三集中,主持人大卫从浙江出发,寻访了温州“厂二代”、福建霞浦民宿老板、福州北峰山制陶师、新墩岛制茶师……每个小故事是在不同地点拍摄有不同的主题。温州“厂二代”项丽君原本是一名海归博士,后来为了帮助父亲也为了提升企业价值回国;霞浦民宿老板阿曼最初在北京从事设计工作后来出于对故乡的思念对自我的追求返回家乡自力更生创办民宿并带动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在制陶师这一故事中,创作灵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贯穿其中……
通过将影片拆分为多个小故事,该片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呈现出精炼而独立的故事单元。每个小故事都注重展示一个具体的地点和一个特定的人物,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情感。这种叙事方式带来了更紧凑、细致的叙事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观众对于每个故事的关注度。
这类叙事更加灵活,以多个焦点展开,并通过组合产生张力,体现结构的力量。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迎合了西方观众追求强烈信息、快节奏、戏剧化和悬念的故事表达,更容易被接受。
叙事视角现代化:双人第一视角体验式采访。第一视角记录生活的叙事多出现于vlog中,而在本片中也采用了这种视角来呈现故事。为了进一步丰富视角的多元性,该片还邀请了两位来自俄罗斯和日本的留学生参与体验式的寻访。
通过运用第一视角记录所见所闻,观众可以像身临其境一般与主人公一同体验旅程中的各种感受、发现和思考。这种视角能够更加真实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角色的亲身经历,为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而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参与体验式寻访,进一步丰富了叙事的多元性。他们具备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观察力,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也有所差异。通过他们的参与,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这场途经多个地点的体验式采访中,日本留学生遥遥体验了为葡萄酒庄采摘葡萄,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制作,俄罗斯留学生大卫则亲身体验采摘茉莉花的艰辛,亲手制陶的乐趣,与南音传承人共同演奏的快乐……他们得以以直接的方式亲身感受中国各地文化与特色。
叙事呈现现代化:运用多样视听技巧。“解说词 + 画面”的纪录片创作模式占据主导,这种创作惯性让相当一批走向国际社会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都带有类似于“上帝视角”的画外配音。在本片中,解说词退居幕后,不再承担主要作用,“第一人称叙事+现场收音”成为主导。相比于传统的解说词主导的叙述方式,在本片中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现场收音”的组合,带来了更加直观、真实的观影体验。观众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更强的共鸣,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并更好地感受到影片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与此同时,现场收音在本片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捕捉现场的真实声音,包括环境音、对话和自然声音等,观众可以感受到旅程的真实氛围和现场的紧张感。现场收音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各个场景的细节和情感变化,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观看的沉浸感。
在正片中大部分是故事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讲述以及两位主持人的现场采访。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更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经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深度,增加了观影的沉浸感和参与度。
同时摄影机与拍摄主体的关系也有所改变,两位主持人既是拍摄者,也是被摄对象,他们与摄影机及观众直接对话,共同构建起一个个真实而独特的故事。摄影机不再是冷漠的记录器,而是与主角们一同感受和体验事件的观察者。这样的转变使得整个拍摄过程充满了亲密性和真实感。该片打破了拍摄者和被摄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作为纪录片的主角,遥遥和大卫扮演了探寻者和被摄对象的双重角色。摄影机和主角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报道者和客观中立的视角,而是以观察者和见证人的身份置身于事件当中。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塑造启示
该纪录片在打破海外受众停留于北上广深中国城市的刻板印象具有积极意义。《下一站出口》的“出口”一词具有双关含义,字面上指代高速公路的出口,更深层次的含义表示将中国制作的纪录片出口到海外,出口到全世界,让中国的形象也能搭载纪录片完成出口全世界的使命。在这个双关含义的词语选择上,《下一站出口》凸显了视频作品具有跨越国界、传递文化信息的能力。本片选取了沈海高速的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城市进行拍摄和记录,让海内外观众得以以更为全面的视角去了解中国,突破海外受众对中国城市停留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刻板印象,加强对中国城市的多面了解。本片选择的沿途城市包括大连、温州、泉州、汕头、海口等。这些城市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建筑和历史底蕴。通过对这些城市的深入观察和记录,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城市的多样性。
通过介绍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沿途城市,纪录片努力加强观众对中国城市的多面了解。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城市的经济、文化和自然风光方面的特色,还能感受到各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态势。
但需要有更广的国际视野。该片的主要目标受众仍旧在于国内受众,更倾向于对内传播,即听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听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然而,如果希望拓展国际视野并吸引更广泛的国际受众,提供英语字幕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改进方向。
通过添加英语字幕,可以帮助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纪录片中的内容,尤其是在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部分。英语字幕可以帮助非汉语母语的观众更容易地跟上对话和描述,建立起更深入的情感联系。这样的改进措施不仅会扩大该片的国际观众群体,还能为国际观众提供更多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