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监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途径
一、什么是对企业的常态化监管
对企业的常态化监管是指针对企业进行长期稳定、全面系统的监督管理。它强调对企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持续跟踪、全面评估和有效干预,以确保企业合规运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常态化监管对企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规管理。常态化监管强调对企业进行持续跟踪、全面评估和有效干预,以确保其合规运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常态化监管,企业被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要求。
2.风险防控。常态化监管注重风险识别和防范,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监管机构会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估,包括财务报告、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如果发现违反法律法规或存在风险隐患的情况,监管机构将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纠正错误并防范风险。
3.信息披露。常态化监管还注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在企业公开披露相关信息的同时提高了市场参与者对企业行为的知情权和监督能力。这有助于减少不合规行为的发生,并增强投资者信心。
4.质量安全。常态化监管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安全,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在常态化监管下,监管机构会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流程控制,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例如,在食品行业中,监管机构会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抽样检测、追溯溯源等工作,以确保食品安全。如果发现企业存在不合格产品或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在常态化监管下政府部门将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纠正错误并惩罚违规行为。这有助于提高企业对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通过常态化监管,可以促使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并有效防范风险和解决问题。同时,常态化监管也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利益,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常态化监管转变为过度常态化监管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市场和行业的具体情况,容易产生误判和过度反应。这是因为政府无法全面了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动机。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利益驱动,而政府难以获取到所有相关方的真实意图和行为。这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时难以准确预测市场参与者的反应。再者由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等因素的存在,新兴产业或领域常常缺乏足够可靠的数据支持。例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但这些产品和服务尚未被充分研究和评估。此时,政府需要依赖有限的数据来做出决策,并承担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被监管方会故意隐藏或歪曲信息以逃避监管措施。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一些企业会隐瞒其排放情况或违反环境法规。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在监管过程中更加困难,需要采取额外的手段来获取准确的信息。这就导致政府对企业过度的监管。
2.利益驱动。一些利益集团或特定行业通过游说、贿赂等手段来影响政府决策,使得监管措施偏向于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而忽视其他方面。在过度常态化监管中,利益驱动是政府和监管机构绕不开的难点。当监管机构过度依赖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的支持和资源时,他们会受到这些利益驱动的影响,导致监管不公平或不充分。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监管机构倾向于采取温和或宽松的立场来满足行业需求,而忽视了公众利益。而这也导致监管机构被贿赂或受到其他形式的利益驱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会放松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或忽视某些行业的监管需求。
3.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我国一些地区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监管机构权力过大、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这种情况下,监管容易变得僵化和过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过度监管的问题,在没有明确规定和指导的情况下,监管机构会过度干预市场活动,限制企业自由发展,并对经济增长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特定行业或领域的监管要求不够明确或具有多义性,监管机构会根据自身理解和判断进行过度干预。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准确了解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也无法有效地规避风险。
三、过度常态化监管对企业影响的现状
(一)增加企业成本
过度常态化监管要求企业增加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这些额外的成本会增加企业运营的负担,降低其竞争力。本次调研以电话问询、实际走访、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对全国200家大、中、小企业进行研究并发放200张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调查结果所示:
1.人力成本的增加。在过度常态化监管下,企业需要配备专门的监管人员或团队,以及需要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内部审核和检查等工作。这些额外的人力资源不仅增加了现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将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2023年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同比2022年平均工资上涨了9458元。其它不同行业的人均年工资收入均超过57720,而需要监管就需要雇佣职员来执行,也就是说每年企业每增加一个完成监管任务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增加57720的额外开支。但该岗位对于增加企业收入的作用非常小,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就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人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困难。
2.设备成本的增加。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企业还需要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管以弥补人工监管的不足。人工智能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能够在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并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相比于传统的人工监管方式,它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管时,需要权衡利弊并与传统的人工监管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更有效、高效且可持续的监管体系。但引进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企业购买相关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和定制,这些技术投入将增加企业的资金支出。
3.管理风险增加。除去人力成本的增加,由于过度常态化监管,因此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为设立了更高标准,并且对违规行为处罚更严厉,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管理合规风险。例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等都需要额外的投入,如果企业未能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义务,会面临罚款或其他法律风险。为了避免这些潜在的损失,企业需要加大对合规和风险管理的投入,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二)限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1.抑制企业创新。由于需要遵守大量的规定和程序,企业无法灵活地调整战略、推出新产品或进入新市场,同时过度常态化监管对企业行为设立了更高标准,并且对违规行为处罚更严厉。这使得企业在决策时更加谨慎,不敢冒险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或技术,正是由于担心违反监管要求而受到处罚,企业选择保守的做法,而不是探索创新机会。对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增加也使得其无暇顾及企业创新与科技发展,而是关注于合规问题。
2.增加审批流程。同时,过度常态化监管会进一步增加审批流程,在申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材料证明,并且对材料的要求更严格,使得项目审批变得更加繁琐和复杂。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各项审批要求,这延长了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过程的周期,甚至在经历长达几个月的审批之后不通过,那么对企业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这使得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或迅速推出新产品,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
(三)造成不公平竞争
不同行业以及企业在被监管时受到过度常态化监管的影响不同,而那些受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会受到严格限制,就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现象出现,这将损害市场秩序,并阻碍健康竞争环境的形成。因为在过度常态化监管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企业在进入市场难度和成本就会增加。这将使得已经存在于市场中的大型企业能够更轻松地应对新规定,而小微企业在面临这些规定时就会无法解决最后只能以被淘汰结尾。特别是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等方面小微企业受到了较大限制。这使得那些拥有更多资源和资金的大型企业能够更容易满足监管要求,而小微企业则难以跟上步伐。
结论:过度常态化监管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限制市场发展、阻碍创新等。因此,政府应该权衡各方利益,并寻求常态化监管的平衡点。
四、如何解决过度常态化监管带来的不利面
(一)健全法律法规市场监督体系
1.健全法律法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建议,在今后互联网立法和修法中,要做好法律之间的衔接,平衡好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以及公民的知情权、表达自由、人格权的关系,加大对各行各业乱象的法律惩治力度,整合监管机关的职能,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平衡常态化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常态化监管进行具体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应该包括对不同行业、领域和企业类型的监管要求。在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时,应加强公众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并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进行决策。这样可以增加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完善监督体系。设立独立、专业、权威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常态化监管进行评估和监督。这些机构应该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来履行其职责,并能够独立地对违反常态化监管要求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如发现不合理现象以及不恰当的方式方法能够及时的进行修改。
3.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市场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多个机构提供相同或类似服务。这样可以促使各个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也能够增加监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也必不可少,要求监管机构及时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包括监管政策、规定、执法结果等。这样可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并促使企业自觉遵守常态化监管要求。对独立、公正、高效的纠纷解决机构的设立,能够有效地负责处理与常态化监管相关的争议和纠纷。这样可以保障各方权益,并为企业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1.提高监督水平。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执行力,加强对市场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兴行业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首先为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知识、执法技巧等方面。培训内容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完善监管队伍。再组建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制定监管政策、规则和标准,并进行常态化监管工作。这样可以确保监管决策和执法行动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并且邀请行业内外的专家参与到常态化监管中,提供独立客观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可以通过评估现有制度、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帮助提升监管机构的专业水平。
3.开展监管培训。同时加强监管人员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及时了解市场动态、风险情况以及企业运营状况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并提升监管机构的执法能力,包括调查取证、处罚决定、执行措施等方面。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并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而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更好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常态化监管中的复杂问题,并提高监管效果。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监管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在监管之后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执行力。
三、结语
常态化监管虽然有助于提高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但过度常态化监管却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压力。政府部门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并寻求平衡点,以确保监管效果最大化同时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负担。为了避免过度常态化监管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需要在制定和执行监管政策时平衡公共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并确保监管措施合理、透明和可操作。同时,还应鼓励创新和竞争,提供支持和便利条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