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肃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究
一、肃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肃北县位于中国甘肃西南部酒泉市、河西走廊西段的北部两旁,县域面积6.67万km²,分为南山和北山片区两个部分。肃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民俗风情、奇特的自然景观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点。伴随着疫情之后国家、省市县对全域旅游建设提出要求并逐步落实,这对于人民精神文化追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党的二十大汇报中也提到了“继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和旅游深度融合健康发展。”文旅融合的提出恰好成为提升精神文化的有效途径,开发和利用肃北的文化旅游资源就要按照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发展。
“十四五”时期,肃北加大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抢抓一体化联动发展机遇,壮大“游敦煌莫高窟·住雪山蒙古包”旅游品牌,提出"文化引领、品牌引领、点线连接、融合互动的总体思路,形成了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区域上下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截至2023年9月,肃北接待旅游者人次17.37万人次,同比增长44.1%,旅游总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87.8%,分别高于“双30”目标14.1和57.8个百分点。按照由国家标准化委发布的《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旅游资源评估赋分标准,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价值附加值等三个方面对肃北旅游资源进行调研与分类,县域旅游资源包含:8主类,21个亚类,47个基本类型。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定为肃北县域自然资源观赏游憩价值高、资源开发价值和拓展潜力大,结合度较高,与敦煌市及周边县市旅游资源也可以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且能够迎合当代休闲度假市场消费需求,但肃北县的旅游业开发相对较晚,导致文化旅游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
三、肃北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困难
1.肃北“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还有差距。《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将肃北地区盐池湾保护区部分地方列入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而肃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在现行法律及规章制度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约束下,盐池湾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烂”现象,受文化和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成熟的生态旅游理念水土不服。再者,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进入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旅游观光人员不断增长,游客进入保护区游玩破坏环境情况时有发生,给保护区管理造成一定压力,且肃北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主要依托保护区管护人员开展,没有专职自然教育师资和专业机构认证人才及相关收费权,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现象依然存在。
2.肃北旅游资源丰富但亮点培育挖掘不深。肃北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处在敦煌旅游辐射圈中旅游业市场知名度和亮点少的问题,许多遗址性景区未列入遗产名录,与周边一些县市相比处于竞争劣势,自然景观单一,热点景区不多,雪山蒙古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策划创意不足、垄断性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肃北旅游市场空间大但产业基础薄弱。肃北旅游景点分散,外部交通可达性仍存瓶颈,内部交通小循环尚未形成网络化,路况较差,旅游发展不够畅通,旅游人才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等先天条件的制约,使得肃北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基础及发展速度相对薄弱和缓慢。
4.肃北开发潜力大但旅游要素产品不全。肃北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精品旅游休闲产品、特色旅游体验产品等高消费旅游产品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再加上城市建设不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开发层次低,旅游商品从内蒙古以及蒙古国购进,本地生产的工艺品极少且旅游消费点少,导致难以留住游客,整体旅游消费不足,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5.肃北区位优势强但区域联动不够。肃北位于大敦煌旅游经济圈核心圈范围内,又处在祁连山生态走廊的腹心地带,但缺乏与周边县市区域的合作及景点孤立、缺乏紧密联系和黄金游线,出现了与外部区域互动性不够的孤岛效应,而肃北县境内与青海省连接的跨省公路整条线对肃北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四、加快肃北文旅融合发展的探讨和思考
(一)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
1.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生态旅游实践思考。注重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理念深入到每个生态旅游参与者思维中。并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产业本身,对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社会参与、生态旅游体验、环保解说等研究成果,着重提升生态旅游内容以及与有关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借鉴经验的同时,立足肃北实际,使原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应该是肃北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也是肃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必经之路。
2.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于肃北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优势,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予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在科学保护前提下适当放开生态旅游,缓解资源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矛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3.科学布局省级自然教育。肃北要探索针对不同群体的自然解说系统,还要加强甘肃盐池湾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与肃北县盐池湾乡协同管护合作力度,尽快制定省级层面自然教育相关实施意见,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推动自然教育向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依托保护区内景观,构建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的道路驿站体系;加快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自然教育专业人才。
(二)培育亮点,打造肃北文化旅游精品。
1.转变思路,差异化定位一体化建设。要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肃北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完善《省级雪山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编制《肃北南部走廊风景区提升规划》摸清情况,差异化定位一体化建设,突出“住雪山蒙古包”这一特色,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各类彰显肃北浓郁雪山蒙古风情特色的项目,有效对接引流周边市区客源,构建“塑造核心景区、串联廊道游线、整合片区资源、全域旅游互动”的区域文化旅游开发新格局。
2.突出特色,做优精品型观光旅游景区。深入发掘丰富的丝路文化、草原历史、边塞文化、民族历史、红色历史等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神秘盐池湾3日游、鱼儿红秘境1日游等3条精品自驾线路和秘境天池挑战线、戈壁峡谷风情线、红军西路沿学线、民俗体验一日游、马场循迹之旅等5条精品徒步线路;增强提升文化科技体验内涵,完善升级旅游解说系统和旅游安全系统,提高旅游综合管理水平,主动引进大型旅游投资开发集团,突出精品景区龙头带动和品牌建设作用,打造一批国家级、智慧型、精品型观光旅游景区,做优“精品观光”。
3.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旅游新业态。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加大对遗址遗迹的管护力度,将遗迹遗址资源再发现、新认识,整合打包联动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业态、新兴产品类型,引领休闲方式,打造肃北旅游新品牌。
4.深挖红西路军长征途经肃北的精神文化内涵,打造肃北红色文化旅游区。借鉴上海市基于“红色旅游+”理念增强旅游市场开拓能力的成功经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红色旅游形式和载体加强现场体验感,用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红西路军在肃北的感人故事,在解决好研究和保护问题的基础上,从红色旅游资源、旅游商品、旅游产品三个角度运作,逐步建立肃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体系的新模式,打造肃北旅游新高地。
(三)市场导向,完善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整合肃北的优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南部走廊风景区鱼儿红片区旅游开发项目、雪域部落·美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中心项目等项目建设,培养民族文化旅游的龙头企业,延伸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新型民族文化旅游业态,构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雪山蒙古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好满足游客高品质的旅游需求。
2.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交通条件改善地具体措施,通过线路串联,资源点的提升,全力推动肃沙一级公路、乡级、村庄道路,马鬃山国门-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道路建设。
3.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肃北民族文化旅游区内民族文化旅游景区配套的服务站、医疗救援、观景摄影点、标识标牌、旅游厕所、自行车绿道、旅游安全与信息化管理等配套服务体系,完善旅雪域丹霞秘境探索徒步线路及盐池湾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研学游线路内景区旅游厕所,强化日常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四)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利用。
1.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以肃北雪山蒙古族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为抓手,策划举办特色美食节,加强餐饮业管理,提升民族文化旅游景区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结合肃北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特色等资源,通过内饰装修与文化提升、服务质量与规范提高,提升现有酒店及住宿设施的升级改造,依托肃北乡镇特色村寨等资源,以蒙古包为经营场地,引导牧农民开发一批乡村民宿建设,增加牧农民的收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区经济结构转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此外,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以“互联网+旅游”为抓手,加大智慧旅游的发展力度,集合旅游六要素详细情况,实现在线查询、预订等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通过加快食、住、娱、购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区旅游接待能力,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区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公司、旅游者聚焦服务站、旅游者服务站、旅游商品展示中心等为主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2.综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蒙医药资源优势打造肃北蒙医康体养生旅游型业态,充分发挥乌兰牧骑品牌效应,整合肃北传统民族特色经典节目,以文化旅游景区、节庆、演艺、旅游商品开发等为载体,以节促旅,以旅兴节;全面提升“丝绸之路那达慕文化旅游”节庆品牌知名度,深挖马文化演艺精品,积极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提升“奶食品”、高原夏菜、肃北雪山蒙古族牛羊肉等有机健康产品;此外,积极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打造野外运动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3.挖掘非物质文化产品。以“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大理念的带动下,借鉴国内“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沉浸式旅游”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强雪山蒙古族服饰、刺绣、蒙古族毡画、挂毯、蒙古皮囊酒壶、牛角梳子、蒙古刀、驼骨工艺筷子等特色产品的包装打造,在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研究“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的新方式,让肃北的非遗市场活态化。
(五)组织领导,强化区域之间联动发展
1.加强县(市、区)域内各部门之间合作。大敦圈西四县政府部门都需要了解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优势,从而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与职责,进而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共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强西四县政府层面的合作,在建设的顶层设计中,针对肃北文化旅游资源运营管理、整体打包宣传营销、航线补贴、特色商品产品展销、加强交流协作等方面工作要积极对接达成合作意向,形成西四县文化旅游大环线,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大化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有效推进肃北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
2.创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体制机制。借鉴民族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模式的成熟经验,按照“政府主导一企业主体一村民参与”的原则,结合肃北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以符合市场规律,建立健全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全域旅游开发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工程和农村旅游开发,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强化生态环保,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低碳旅游模式等;创新旅游综合监管机制,形成政府监管、行会引导、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法律强制等相结合的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此外,不断促进肃北民族旅游产业向复合型产业体系转变,提高肃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创新大敦圈西四县旅游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多元合理的利益关系,推动大敦圈西四县政府和市场、资本方和资源方、民族文化旅游和相关行业、游客和当地居民、企业和员工等和谐共建、协调有序、互惠互利,增强大敦圈西四县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3.加快成立雪山蒙古族文化旅游行业协会。推动肃北民族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结合肃北南北两地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协助,尽快成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雪山蒙古族文化旅游行业协会。邀请各行业的知名或领头人物参与其中,并担任重要职位,设定符合肃北特色发展的行业规范,进而推动肃北旅游向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