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供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及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越发显得重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不断寻求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和策略。而从供应链视角出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企业采购成本的构成,找到更加精准的优化策略,使得企业能够在成本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谈及供应链,供应链系统的风险则不容忽视,管理好供应链风险,对成本控制来言就是正反馈,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的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降低采购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对企业整体运营和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一,优化采购成本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采购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涉及到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这意味着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供应商选择、价格谈判、物流成本等问题更加复杂。通过优化采购流程,减少中间环节,精选供应商,企业能够取得更好的采购成本效益。这样的成本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提高盈利能力。第二,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能够提高采购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采购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软件和智能化技术,企业能够实现采购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还大大提高了采购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快了产品上市和交付的速度。这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快的回报周期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第三,优化采购成本控制对于企业整体运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建立健全的供应链体系,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产品流动的趋势,提前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与此同时,通过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建立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降低供应链中断和库存过剩的风险。这样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不足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已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议题。然而,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缺乏整体性。许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降低单个采购环节的成本上,而忽视了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这种部分化的思维容易导致各环节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协调的困难,从而阻碍了成本控制的最大化。第二,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优化中往往忽视了风险管理。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增加,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然而,很多企业在采购决策中只关注成本的低廉,而忽视了供应商的可信度、产品的质量和交货的稳定性等风险因素。这种单一的风险观念容易导致采购风险的积累,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第三,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还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在供应链中,信息的流通和共享对于采购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和供应商信息保密的问题,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从而影响了采购成本的控制。
三、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一)供应商选择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商选择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如何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效益,成为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难题。通过整合现有供应商渠道、挖掘潜在供应商资源,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战略型合作采购关系,可以有效提高采购创效能力、降低采购成本、规避业务风险。第一,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是基于产品质量和价格,更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企业可以考虑与供应商的配合度、创新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承诺等方面进行评估。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弹性是企业顺利运营的关键,因此,与供应商的协同合作能力尤为重要。只有与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及时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对于供应商的质量,企业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除了对供应商的产能、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外,企业还应考察供应商的生产工艺、设备条件以及员工素质。只有在确保供应商具备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前提下,企业才能选到值得信赖的供应商。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例如供应链管理软件,实时监控供应商的生产情况,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除了质量,供应商的价格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选择供应商时,企业应该将目光放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上,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利益。虽然价格优势能够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如果供应商无法保持稳定的价格体系,企业会因此受到损失。因此,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不同供应商的价格策略以及与其合作后的利益分析,作出明智的选择。第三,企业的供应链选择也需要关注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企业也需要与有环保责任感的供应商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了解供应商的环保政策、绿色生产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投入是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二)合同管理
在以供应链为视角的企业采购中,合同管理被视为保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一环。合同管理的方法之一是确立明确的合同目标。企业在进行采购活动时,往往需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和约束关系。合同目标的确立应当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追踪性,以确保双方的目标一致并能够达成共识。只有在明确的合同目标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好地进行采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合同管理的方法之二是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合同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等环节。企业应当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合同模板和流程,规范和简化合同管理的过程,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合同管理体系还应当设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解决合同履行中的问题,确保合同的全面履行。合同管理的方法之三是加强供应商管理和合作关系的建立。供应商是企业采购活动的重要参与方,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与供应商的配合程度息息相关。企业应当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会议、培训和奖惩机制等手段,激励供应商履行合同义务并提高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同时,企业还应当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供应商的绩效和信誉度,调整合同管理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合同管理的最佳效果。合同管理的方法之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合同管理的效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借助合同管理软件和电子合同平台,实现合同的电子化管理和在线协同办公。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地管理合同的存档、查询和跟踪,并实现合同相关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库存控制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库存控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采购成本、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在供应链视角下,库存控制更加突显其重要性。第一,一个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是建立准确的需求预测模型。需求预测是库存控制的基础,只有准确预测了市场的需求,企业才能合理安排采购计划和库存水平。在建立需求预测模型时,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历史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也可以结合市场调研和顾客反馈等信息,以获取更全面的需求预测数据。准确的需求预测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平均水平,减少滞销和过剩的风险,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供应链的灵活性。第二,供应链中的合理衔接与协调也是库存控制的重要方面。供应链的延迟、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往往会导致库存水平的波动和不稳定。为了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通过共享销售数据、库存数据和生产计划等,供应商可以更准确地调整生产和供应能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减少库存水平。此外,通过与供应链中其他环节的协同配合,如生产、物流等,可以更好地控制库存的流动和调配,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利用率,降低库存成本。
四、企业供应链风险及其形成机制
在供应链中各类企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的方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就有网链式的结构特征。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供应链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代替了传统的市场型谈判,使供应链企业的整体性得到了加强,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更强的外部风险应对能力,因而供应链的出现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从外部转移到了供应链内部,使得风险更加可控,而这一优势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均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供应链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供应链能够有效克服单一企业在参与市场经营过程中所面对的短期风险,但是从市场规律的角度出发,短期风险的爆发恰恰能够实现对长期风险的规避。在市场环境下,商品价值的波动变化,往往来源于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成为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风向标,随着企业对生产经营的调整,市场的商品价格又会回归正轨。供应链中的供需风险实际上代表了消费者消费倾向以及产业技术的变化,符合熊彼得“创造性破坏”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供需风险的出现实际上是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供应链中个别企业会因为供需风险倒闭或者破产,但是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能够通过供需风险的作用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供应链中资金风险往往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有关,相关风险尽管会给供应链中的部分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风险却能促进供应链的持久稳定发展。目前为了克服供应链存在的资金风险,出现了供应链金融,从而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克服资金困难,但是这种在供应链内部形成的金融机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正常的市场规则,加剧了市场的长期和整体风险。供应链的长期以及整体风险是否会爆发取决于以下三种机制。
(一)利益分配机制
供应链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应链内的企业存在着共同利益,但是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所能收获的利益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利益的分配权,由于在供应链中单一企业风险被削弱因此对于核心企业来说,最佳的利益分配方式就是要保证非核心企业获得未加入供应链之前的等同利润,而核心企业则可以获得供应链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尽管在供应链中非核心企业并没有增加收益,但是却能通过加入供应链降低风险,因此对于非核心企业来说,这种利益分配方式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长期来看,由于核心企业长期占据供应链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因此很难保证非核心企业的积极性,最终致使非核心企业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信息分享机制
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来说,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根据供应链其他成员的信息来调整自身的经营活动,但是从供应链内部的信息流通来看,供应链企业在信息的掌握方面往往是不对称的。信息分享机制是保证供应链能够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础。在供应链出现以前,市场价格的变动往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在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往往会签订长期契约,导致价格传递机制无法正常地发挥作用,企业难以通过价格信息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而为了防止信息闭塞所引发的风险,就需要有效的信息风险机制来抵御长期风险。在供应链中销售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相关企业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分享给制造业企业以及供应商,从而帮助相关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而供应商也能向制造商以及销售商及时传递原材料价格信息,方便相关企业技术调整价格引导需求。而由于在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下非核心企业积极性不足,因此相关的价格信息传导过程并不顺利,由此导致供应链风险大大增加。
(三)风险共防机制
在供应链中企业通过所签订的长期契约以及共同利益紧密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相关企业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共同追求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长期风险也导致供应链的运行很难保证长期稳定,因此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应建立统一的风险防范机制,但是目前来看,受限于目前的利益分配方式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方面,非核心企业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核心企业能够在供应链中分得大部分的收益,因此在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方面具有比较高的积极性,但是仅依靠核心企业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很难保证该机制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因此在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上,供应链所存在的风险难以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企业管理供应链风险应对措施
(一)健全法律以及加强风险内控
在现代《企业法》中规定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而对于供应链来说在发展运行的过程中也需要有相关法律制度促进统一风险防范机制的形成。相关法律的完善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进行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有成熟的组织机构作为支撑,比如企业内部的风控部门,因此在提升供应链风险防范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专门的部门以及特定的规则,从而克服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做好供应链风险控制机构的建设。在这一方面核心企业具有天然的责任,但是目前核心企业并没有解决好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企业很难成为供应链风险机构的建立者。而对于非核心企业来说尽管能够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积极参与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存在实力方面的问题,因此让非核心企业主导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也是不现实的。针对以上问题,在完善供应链风险防范相关法律的过程中就需要强化风险防范机构建设的相关问题,让核心企业以及非核心企业都能积极参与相关机构的建设。但是由于供应链中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所建设的风险防范机构往往会演变为核心企业的利益工具。针对相关问题,需要引入外部力量来进行风险防范机构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行业协会负责组建风控委员会,从而帮助供应链建设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需求的风控机构。
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企业所签订的长期契约实际上属于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风险控制相关法律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供应契约的相关规则,确保能够为非核心企业提供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支持,并提开非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二)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信息的共享水平
目前来看,供应链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项信息难以及时地获得,这也是导致供应链长期风险的重要原因。目前来看,在供应链风险防范方面核心企业十分关键,但是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能够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最终还取决于相关的风险信息能否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因此进一步提升供应链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实现对供应链风险有效防范的重要条件。基于以上认识,在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而相关技术的引入也能够促进现代供应链的建设。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流的有机体,供应链的运作依赖信息的传递,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速建设供应链的工业4.0标准,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促进供应链的资源整合以及信息流通。在实现信息传递方式变革后,还需要关注信息质量的提升。在供应链中存在大量的无用信息,因此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还需明确何种信息需要传递、应用何种信息收集方式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匹配等。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往往需要很高的成本,越是精准的信息越是能降低信息的处理成本,因此建立科学的信息分享机制是十分关键的。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企业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还需要确保信息安全,应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传递途径,对于相关的业务人员来说,则需要签订保密协议,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市场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一旦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将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完善风险共同防范机制,正确识别风险
对于单一企业来说风险管理是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存在建立风险共同防范机制的问题。但是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风险的传递与放大的问题,因此建立共同的风险防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立风险共同防范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实现对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在这一方面供应链企业需要建立潜在风险目录,从而为风险识别提供支持。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风险识别作为一种常规的业务流程,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一旦发现风险因素可根据所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评估。在完成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所识别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在供应链内部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需要整个供应链企业参与控制。因此首先需要评估风险的级别,并判断可能会影响到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联系企业制定共同的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某些无法规避的风险,相关企业需及时采取行动,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某些无法有效降低的风险以及损失,供应链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来实施风险管理,常规的方法主要有购买保险或者期货。如果存在必须由供应链企业承担的风险,则需要相关企业制定风险事件后的重建以及恢复计划。由于供应链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以上风险防范措施并不冲突,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机构需要在细致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灵活地采取不同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结语: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策略对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积极采取供应商选择、合同管理和库存控制等策略,不断优化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只有在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下,有效应对供应链的长期和整体风险,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和共赢。以上所提出的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实际上主要是用于完善和修正供应链风险的形成机制,即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信息分享渠道,通过风险识别和应对建立供应链风险的共同防范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