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张钺来源:《商业观察》日期:2024-05-28人气:23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需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地方的理论价值,虽然各地方和各高职院校都在陆续开展相关的工作,不断加深合作,但是对于怎么把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地方怎么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创造条件,高职院校怎么对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还需要理论上的不断论证,才能够对此方面的理论研究起到补充和添策参考的作用。在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发现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方向,为地方政府采取进一步的举措提供参考与建议,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策助力。

本研究对地方的实践价值,紧跟国家政策新要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紧跟形势,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探索操作性强、符合地方社会实际的模式,为地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加深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助力地方发展。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的理论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以产教融合等角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就是其中重要的课题。[1]通过对相关研究意义和必要性的梳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更好地开展未来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的实践价值,国家和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期望越来越高,提出的要求也更加具体、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实践基地建设、继续教育等不同角度为切入点,把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与现实、研究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国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国外对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视,根据不同的国情,积极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和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高职院校与各地方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参考价值。

比如,德国,作为全球基础制造业领先者之一,德国本地的高职院校一直积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更是打造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品牌,从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组织管理、品牌建设、教科研互动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紧密合作,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再比如,美国的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并结合成大学社区型模式,推进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的发展,并从大学的政策、组织动力和大学内部的组织文化全面加强与地方的合作。

(二)国内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现状

我国也一直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并在全国不同高职院校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推进方式。

国家从不同的政策角度,予以指导和鼓励。早在《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改革鼓励教育科研卫生单位增加社会服务意见的通知》文件中就提出,要增加社会服务。之后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方向和实践,《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中从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方面提出了重点要求,都体现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2]

我国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也在陆续探索,依据不同地方政策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在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积极与地方进行合作,逐步形成了优良的合作模式。[3]比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践行“一校服务一县区”的发展理念,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梳理杭州市富阳区特色,帮助打造助农品牌,让学院教师和学生走入企业和地方,与企业和地方的专家利用不同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联合,打造了“富”字号品牌,从多个角度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较低,缺乏明确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主要还是集中在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较弱。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传统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以教师教学授课等方式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活动,容易忽略高职院校和地方的关系。高职院校若是不注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很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而且高职院校很多研究和实践需要地方上的指导和帮助,不能脱离实际。[4]高职院校需要意识到高职院校和地方的紧密联系,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关注,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要学会把这个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科专业受限,与地方发展不相融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科专业受限,服务地方工作难以开展。高职院校按照其职业教育的属性,设立的学科专业较本科高等教育面对更加具体的工作要求,更具体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普遍专业针对性较强,随之而来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企业实践提高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在其学科专业基础上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办学方向也会基本遵循学校的学科专业基础。但是,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科专业并不适合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项目,甚至是该地方没有的行业产业,这样就会出现高职院校本身虽然想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完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但是却无处出力,缺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缺乏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倾向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力求让学生毕业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对于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对于科研水平的要求就相对较低,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的重点就不容易在科研工作上,随之而来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等也有待提升,因此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科研条件较低,科研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是无法避免的事实。高职院校的专业虽然更加贴近社会生产服务的实际,但是由于师资和科研条件所限,整体的研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政府机关面临着地方整体的管理工作,企业更多地要追求利润,虽然都能够进行科研工作,但是能付出的时间和经历实在有限,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还是对比其他单位或机构,更加具有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潜能,要是高职院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方面支撑力度不够,就没有办法有效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四)缺乏健全的社会服务机制,不利于服务地方活动开展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健全的社会服务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或是对于社会服务方面的机制缺失。高职院校对于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人事管理工作等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但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还在逐步探索中,一般没有专门的机构部门与此相对应,对于社会服务的机制建设,也是在逐步建立中,很多项目不够成熟甚至还没有。[5]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的相关项目或活动时,缺乏统一的领导或统筹,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混乱的场景,出现管理组织能力较弱、权责划分不清楚、各部门协调机制不顺畅等诸多问题。

(五)与各方的沟通不够充分,难以掌握具体经济社会实际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与地方政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都是有所联系的,但是这个联系和沟通还是不够充分,很多联系仅仅是停留在需要向政府机关上报相关材料、部分项目需要当地政府审批、毕业双选会邀请当地企业参与等必要或常规的工作内容上,在此之外,与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联系就还不够,有的甚至屈指可数。要想更好地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就需要多次开展调研活动,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深入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项目和活动才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构建立体化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服务。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或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提高服务地方意识为前提,完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地方开展深入交流,加深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并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捆绑在一起,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6]开展调研活动,一是通过到其他地方院校参观学习,对比自身情况和自身所在地方的特点,研究存在可迁移、可借鉴的方面;二是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活动,对于学校和地方的关系、学校服务地方的方式、服务的内容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可以通过广泛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分别对服务的整体和不同侧面加深认识,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中不断充实相关项目内容,逐步转变相关办学理念。

(二)以共建实践基地为基础,深化校地合作和交流

首先,国家目前倡导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实践基地作为教师的培养基地,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一线企业员工的指导、实践技能的鉴定,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其次,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基地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要走向社会面临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岗前技能培训和技能水平的地方。第三,地方企业需要实践基地作为企业员工提高的提升场所,企业要想发展就不能停留在原地,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潜力。因此实践基地是让多方共赢的最佳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挖掘企业与学校专业的内在联系,与企业共同研究并签署实践基地建立的协议,共同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学校每年定期派遣教师进驻基地或工作站,深入企业一线,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每年派遣企业员工以产业导师、特聘专家、兼职教师等形式进入校园,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教研活动等等。

(三)以人才引进策略为重点,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作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是需要人才的支撑,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应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策略,壮大地方人才队伍,尤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地方与高职院校应该共同努力,共同研究调查确定相关人才需求方向和人才需求质量和数量,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方案,真正把需要的人才引进进来。同时,吸引人才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留住人才,确保人才不会流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需共同探讨,从工作待遇、住房补贴、儿女教育、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的策略和实施方案,让进来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适宜,让人才在积极宽松的环境中,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和能力。

(四)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动力,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人才策略是支撑,科技创新、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就是在人才策略的基础上,形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地方产业实现转化升级,就像是巨大的运行中的机器,需要更有效的发动机。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要想完成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完全依靠自身是很难的,需要地方添柴添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为教师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帮助教师潜心研究,并增加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为地方人才提供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学校的研究条件,共同研究开发,真正提高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率,帮助地方实现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求突破。

(五)以继续教育为支撑,开发地方人力资源

在积极吸引外地人才的同时,需要同时注重本地人才资源的开发。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社区、农村建立合作,让教育深入到地方社会的各个方面,整体提升地方各行各业人员素质,并改善其知识结构,更好地帮助大家投入生产生活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一是开展普遍性的继续教育内容,比如国家政策的解读、新出台法律法规的普及、基本生活安全常识等等;二是确定不同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项目,比如与工科类相关专业老师走入工科类企业、管理相关专业老师走入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和社区、农学相关专业老师走入农村等等;三是地方针对紧缺人才专业岗位开设平台,聘请高校教师,创设短期专题培训班,既解决行业企业部分岗位招人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充分利用地方上高职院校中的师资资源,让教育深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去。

(六)以特色项目为抓手,改善地方经济环境

地方与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共同调查研究,探索地方的可行性项目,并创设独属地方的特色项目,打造地方产业品牌。一是高职院校可以派遣优秀学者,与地方政府一道,到所在地区的各个地方开展调研,研究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等,深入挖掘这些背后有可能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产品价值。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技术,与地方产业共同研发合作,把科研工作与生产或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特色产品与服务。三是高职院校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在现在网络等媒体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帮助相关旅游产业、相关地方产品,利用现有的各类网络平台或是创设自己的网络平台,做好宣传方案、创立地方品牌,提高地方热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地方服务,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也需明确指导方向、加大支持力度,高职院校需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等加强联系,深入交流,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现状,挖掘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途径探索,从提高服务地方意识、共建实践基地、开展人才引进策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开展继续教育、创设特色项目等方面深入研讨,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积极实践,形成校地共赢的发展模式。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