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国内既有文化旅游的热潮,又有档案文化研究的自觉,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学者们对档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已有明确的认识。本文以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一方面突出档案文化和旅游的双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深入综合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机制研究,最终实现档案文化和旅游的共同繁荣。在研究二者融合发展机制之前,我们对档案文化论和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简单阐述。
一、档案文化论
(一)档案是文化的产物
人类为了积累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使用各种记录载体将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留存下来,一方面为了保存信息,另一方面将其进行分析、综合等加工制作成“载荷认识结果的共识符号,然后再回到实践中验证认识结果的正确与否,验证结果又以文字记录的形式留存下来,进行下一次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记录形式和内容形成了档案。档案不仅构成了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而且具有社会信息的原生性。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档案享有与文化同等的价值,档案是文化的产物。
(二)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
档案是在人类文化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载体,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通过考察档案的形成过程,不难理解档案的文化属性。档案“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的人类文明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情况”。文化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一经存在就具有了文化性。档案文化是档案在经历了追根溯源后对档案在理论上的正名。
(三)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
档案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规则中,又遵循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规则,还参与着历史文化规则的制定,档案文化具有认同和建构的价值。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即“通过一种包括了物质载体和附着信息形成过程的管理规则,并以此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活动和国家治理,在民众及特定群体中形成认同。档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过程,就是档案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旅游主体中形成文化认同的过程。
二、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简介
(一)红色文化旅游
河北省共有800多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有160多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2处。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的各个时期,可以使用时间轴的方式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北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域,各部分既有特色又有联系,可以建立红色文化关系网开发全域旅游;从类型组成来看,河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7种类型,既有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又有各类纪念馆,可以做整体规划、协同开发。
(二)长城文化旅游
“明长城河北段,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张家口怀安县马市口,南至邯郸武安,行经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8市40县,总长度1338.63千米”。河北段长城“年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形制精美,营造坚固,设施齐全、防御功能强大”,其中“长城墙体共1153段,包括单位建筑遗址915座、关堡302座、相关遗存156处。”根据河北段长城8市分布特点,以长城文化旅游为核心,建设长城文化旅游带,整合区域内的8市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大运河文化旅游
大运河流经河北省境内5个城市,保存了丰富的且各具特色的建筑遗产资源,是档案文化实体资源的代表。通过对大运河河北段沿线地区建筑遗产的文献整理、筛选,最终选取共95个建筑遗产资源,其中市级以上文保单位63处,县级及以下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32处。以“大运河”为纽带,挖掘大运河沿线地区潜在的建筑遗产资源及其文化内涵,制定科学的保护开发规划,深化地区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河北省运河旅游发展,增强沿线地区文化软实力。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
“截至2020年,河北省休闲农业类资源共有285个,内含全国示范点25个,全国星级示范区4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7个,河北省星级企业36家、河北省示范点46个、河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50个”。从产品层面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需求,挖掘独特的乡村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民俗风情突出景区特色,打造品牌优势,避免同质化现象,加强档案文化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势在必行。
(五)历史文化旅游
河北省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很多,如正定古城、战国赵都等古迹旅游;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等皇家文化旅游;老龙头、金山岭等长城文化旅游;大运河沿线遗址建筑文化旅游;直隶书院、直隶总督府等京畿文化旅游;西柏坡、李大钊故居等红色文化旅游。这些旅游资源的创立和发展,代表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例。
(六)民俗文化旅游
河北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主要有:河北梆子、皮影戏、唐山评剧等曲艺文化;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体育文化;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民间艺术文化;白洋淀苇编、安国药材、辛集皮革等民间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档案资源,能够促进民俗档案文化的传播,以其史料的真实性能够促进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发展。
三、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一)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1.提高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这些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无论是遗址资源还是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等共同构成了档案文化的基础。对档案文化挖掘和梳理的过程,是河北文化软实力展现和文化自信建立的过程。融合档案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能够提高河北文化影响力。
2.促进旅游的内核深度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研究河北旅游发展的众多文献资料,其中一个共性的因素就是品牌意识薄弱,景点同质化现象严重。正如赵凤华文章中指出河北省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探究与挖掘,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不同区域不同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档案文化以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能够塑造地域特色文化,促进地方品牌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繁荣。
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档案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意味着将二者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意味着文化与旅游将开始真正成为文旅产业。档案文化和旅游双向资源更加广泛,而且配置将会更加优化合理,二者将会在发展过程中迎来文旅产业的转变和升级。
(二)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内在联系性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遗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缺少蓬勃的生命力,也难以维系长久的吸引力。”档案文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保留下来的实体文化资源能够为旅游提供可靠的素材,成为文化旅游的客观依据。二者在文化性上具有内在联系性。西柏坡纪念馆内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和原件辅助陈列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这些档案文献的介入,为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真实的素材,为西柏坡旅游景区增添了红色文化底蕴。
2.历史的延续性
档案文化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为这个地方保留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遗产旅游,一方面使真实的历史凝聚在旅游产品中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实体的再现和氛围的渲染传递给游客真实清晰的感受。邯郸涉县女娲祭典是一场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吸引着来往的游客,女娲造福人民、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一刻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共存。
3.共享共建的需求性
没有文化支撑的旅游是缺少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旅游需要档案文化促进其内核发展,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地产生文化认同,是旅游和档案文化共建的需求;档案文化凝聚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旅游以展现这些特色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是档案文化和旅游共建的需求。挖掘大运河沿线地区潜在的建筑遗产资源及其文化内涵,依据不同的资源特性及优势,是运河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档案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共建,建设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三)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
1.内外因素驱动机制
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层面的拓展和延伸,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铸就了旅游地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河北旅游需要以档案文化为支撑打造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品牌,这是旅游发展自身的内部驱动因素;档案文化自身也具有内在张力,档案之所以能够被留存和记录,就在于制定规则并使规则能够延续,档案文化既需要保护,更需要开发和传承,旅游能够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承。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宏观的政策法规、行业竞争等。河北省的文化强省政策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有序引导。旅游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地域文化品牌的竞争,档案文化以其地域性、历史性能够为河北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2.互动促进作用机制
档案文化对旅游文化内核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使文化旅游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也能为旅游讲解提供更真实的素材。现代旅游中,电子设备的介入使得档案文化与旅游的互动空间更加有为。档案文化对旅游的历史感代入和遗址复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旅游对档案文化具有倒逼效应和扩散效应。文化旅游使人们更加关注素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激发保护档案记忆的意识,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收集。
(四)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1.优化体制,全力保障。文旅行政部门协同档案和旅游等多部门以全省文化旅游规划为指引,协同共进,全力保障。档案部门要对档案从“收集、整理、保管、开发等进行整体规划”,“制定档案的保管与保护制度,重视受损或重要档案的抢救和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资源数据库。旅游部门组织对资源“调查和记录工作,确定资源类型和开发方式,重点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2.以可持续融合发展的理念,合理规划评估资源。选择既有外在特征又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其历史故事和民俗故事。根据档案的主题内容、载体形式等采取多样化形式开发档案资源。西柏坡纪念馆的辅助陈列就是将档案作为史料来源和凭证依据;武强年画特种邮票则是对非遗档案的艺术加工和处理。
3.依托文旅厅、档案馆、高校等建立学术梯队。以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创立不同的学术梯队,既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又能促进科技的创新。建立数字化档案数据库,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使用科技手段还原历史画面讲述历史故事,让游客拥有沉浸式的体验;创建河北文化旅游网,搭建旅游平台;研发出具有地域色彩的旅游文创产品等。
4.丰富合作形式,实现多元融合。在合作对象和合作内容上,可以与传媒部门、研究机构等实现跨行业合作。如与传媒部门的合作可以借助VR全景技术,用三维建模技术手段还原红色景区旧址,游客可以在不用前往红色文化遗址等场所的情况下,实现在虚拟世界中漫游红色文化遗址,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体验。
5.开发非遗档案,实现特色融合。成立非遗档案研究中心,开发非遗档案资源,打造非遗品牌。非遗档案集中了各种具有保存价值实物、活动记录、以及申报非遗过程中留存的档案资料。围绕非遗档案主题打造品牌,不仅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带动区域旅游。
6.开发档案馆旅游,实现文化融合。档案馆藏,是兼具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原始文献。开发档案馆,是档案馆文化属性的内在需求,促进档案文化传播和建设。如我们可以依托档案馆的红色档案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档案馆成为“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此外,档案馆的特色馆藏,是文创产品开发的素材来源。
四、结语
档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旅游的内核深度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而且能够提高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档案文化与旅游融合机制的研究,是档案文化核心价值最突出的表现方式,一方面使档案文化的管理活动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使档案文化焕发活力发挥其应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最终成为国家治理的得力助手。旅游产业也在彼此的融合中,文化内核更加厚重,最终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