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互动发展的研究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始终要以文化来塑造旅游、用旅游来展现文化特色,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旅游本质上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论证了文旅融合的耦合性和作用机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成果运用到旅游产业中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业态研究正向纵深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根本属性存在契合性,同时市场上的消费者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两者的结合为广大消费者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政策上与国家发展规划中丰富民族精神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度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内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变为现实,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正是由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与企业盈利的愿望两者呈螺旋式上升,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旅游的多样性。
二、研究综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刘敏等学者(2020)采用文献调查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城市和乡村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加强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融合。在非遗发展趋势上,张明(2021)等学者对我国非遗保护数字化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化改造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趋势,亟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主要研究动力机制、一体化对策。Tasci和Gartner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公园旅游中的作用,并建立了一个综合模型来预测游客选择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吸引游客具有重要作用。而Barros和Machado(2015)研究了非遗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得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游客,提高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的结论。时吉光(2022)提出非遗与旅游融合是指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在非遗为核心的情况下相互依存,通过相互促进,达到市场共享的目标,并逐步形成了新的非遗旅游产业。时吉光还提出,旅游和非遗融合的动力来自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相互作用,主要参与主体为游客、非遗传承人、企业和市场。这种融合动力的形成源于各方共同努力,并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分为内在推力、外在拉力以及其他力量[8]。而蔡寅春(2016)认为是“非遗”保护需求,国家对非遗的热情、市场上需要这一资源,和“非遗”旅游成功案例引力促进了融合。西北大学赵丽慧(2020)利用产业融合理论等,研究了韩城市发展效应,得出了结论:政府是非遗和旅游融合的主要产品提供者,居民和传承人是直接参与者,游客是产品需求者,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维持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三、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融合与发展现状
(一)彰显文旅资源禀赋,健全文旅服务要素
文旅资源禀赋与服务要素的发展是吴江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吴江区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强化市场主体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吴江区在文化传承方面致力于深度挖掘江南地区的古镇、江村、丝绸、大运河、太湖溇港等特色文化资源,并且善于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展现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此外,吴江区也注重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专业团体组织起来,将非遗展示和民俗节庆等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探索互动体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基于文旅资源普查和数字化手段,吴江区试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吴江区致力于培育创新生态,以做强市场主体。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同时制定高质量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对那些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融合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文旅企业进行扶持引导。吴江区还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孵化中小微文旅企业,并培养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以推动规模较大的文旅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吴江区重视为民情怀,努力打造优质的服务样本。吴江区优化了四级旅游服务体系,率先设立(增挂)示范区旅游服务中心,搭建区域旅游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以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并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文旅产业和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吴江区还着眼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旅游公共服务标准,旨在提供高效便捷的咨询层级和智慧服务。
(二)利用“非遗+网络”宣传推介
吴江区通过“非遗+网络”宣传推介策略,充分利用电商销售、直播等方式来推广非遗文化产品,开拓了传统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通过电商销售和直播等线上渠道,吴江区将非遗文化产品直接推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为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旗袍、蚕丝被、仁昌苏式糕点等非遗产品在电商销售模式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太湖雪企业的年网络销售额超过亿元,为吴江区非遗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吴江区通过线上文化活动集中展示了非遗的成果。同里剪纸云展览、平望灯谜云展猜以及吴江区非遗展厅云体验等系列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非遗文化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吴江区非遗的静态和动态保护成果得到了展示,非遗文化的可见度得到提高,消费者对吴江区非遗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亲和力。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得非遗文化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三)扩大“非遗+品牌”对外交流
吴江区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积极推动“非遗+品牌”对外交流。吴江区注重非遗品牌的打造,并积极参与各类非遗文化展示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展示吴江区非遗文化元素。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吴江区展示了100余件体现吴江区非遗元素的商品,以此向外界展示吴江区独特的非遗文化。同时,吴江区每年都全方位推介同里北联“油菜花节”、震泽“蚕花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宣传吴江区的非遗文化,融入了非遗元素,使吴江区的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为游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与,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吴江区的非遗文化。这些举措有助于吴江区的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同时也提升了吴江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融合与发展路径
(一)非遗+演艺融合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与旅游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契合的关系。旅游业在转变模式、资源需求、政策扶持、产业融合等方面对非遗演艺产业具有带动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产业在加强乡村旅游地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对旅游产业具有反馈作用。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业带动—非遗演艺产业反馈”的相互关系。
吴江区组织的非遗演艺很少,且规模较小,表演内容也单调安排的不合理,时间不固定,缺乏完善的演艺流程和宣传推广,导致非遗演艺可能对于现代人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没能达到非遗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效果。吴江震泽蚕桑丝绸文化、七都昆曲木偶、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吴越先民的情感、道德、审美和价值取向,流淌着吴越文化的历史基因和血脉乡愁,蕴藏着江南文明的绵长气韵和精神之根,吴江区可以结合明星效应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例如赵丽颖在福建泉州体验从灯彩、家宴、木偶戏等品味非遗文化,以“明星”的影响力,让泉州变得更加受人瞩目,从而更好地弘扬、普及泉州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非遗+文创融合模式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数量种类较少,且销售方式也不完善。促进非遗文化遗产与文创深度融合,既能够充分利用非遗的价值,又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达到相互作用的效果,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非遗文创产品是游客想要带走的纪念品,也是旅游市场收入的重要来源,吴江区已打造的非遗文创产品有七都木偶、桃源湖笔等。旅游地线下实体店销售发展良好,但线上销售存在不足,在淘宝、拼多多或是其它销售软件搜索“吴江区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品”等关键词,展现的产品寥寥无几,且未表明产地和相关的非遗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人们单纯的看到物品表面的形状色彩,未能看到其产品后面蕴含的深层次的非遗文化创意,不仅不能了解其内涵,也限制了产品的销售规模。
(三)非遗+民宿融合模式
民宿产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各地迅速崛起。浙江省宁波市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已经成功增设了30个星级民宿以及文化主题民宿,其中更有两家非遗主题民宿,分别是海曙龙观禅那和宁海岚月山房。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既是政策支持、政府助办、精心规划和市场推广等多重因素的结果,更是整个行业在创新努力后的必然结果。吴江区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部分,虽然已开放了170余家乡村旅游民宿,但在整个市场中却缺乏独特的特色,更是缺少与非遗主题活动的有机融合。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推动民宿产业的主题更新和转型升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宿的深度融合,有望为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民宿业而言,其发展不再仅仅是提供住宿的服务,更强调为游客带来一种特色和深度的体验。在这个背景下,非遗+民宿融合模式应运而生。吴江区可借鉴宁波等地的经验,在既有的民宿基础上,探索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民宿体验之中。这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例如在民宿内部布置非遗文化展示区,让游客了解区域的非遗传统工艺、技艺等,从而增加他们对于当地文化的兴趣。此外,可以举办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学习非遗技艺,使其在实践中深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非遗+研学旅游融合模式
吴江区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可以着重培育“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打造研学旅游示范点,目前创造了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美美江村”研学二日游,以及同里“鸡头米君日国风少年行”亲子系列活动。吴江区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乡村旅游特色,应充分利用非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打造研学旅游示范点。示范点可以串联古镇、特色田园乡村和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特别是吴江区桑蚕非遗文化和费老笔下的“江村”,可以使游客在乡村研学旅游中够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挖掘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美美江村”的非遗特色,打造深度研学游,该线路以开弦弓村、众安桥村为主要景点,可以全面展现吴江区的桑蚕非遗文化和“江村”的新风貌。这样的深度研学旅游线路可以吸引更多的亲子游客,可以提升吴江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吴江区还可以立足国学文化,借助古镇资源,例如同里鸡头米君、七都昆曲木偶、同里宣卷、震泽等举办一系列亲子研学旅游活动。这些活动结合国学文化和古镇特色,可以为家庭游客提供独特的亲子体验。这一创新性的举措可以为吴江区旅游产品增加新的亮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吴江区有着丰厚的非遗资源,全区先后公布八批8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文化旅游发展中要注重挖掘和保护非遗文化,将其融入乡村研学旅游,可以打造一系列独特的研学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丰富化的旅游体验。
结语
吴江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吴江区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创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不仅通过主题旅游、展示展演和文创产品等方式,还可以通过非遗+演艺融合、非遗+文创融合和非遗+民宿融合、非遗+研学旅游等模式的探索,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相融合,持续激发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共同守护共有精神家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器和指南针,给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体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未来吴江区可以继续加强创新,深化融合,为地方旅游产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