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与舞蹈艺术的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支撑,是重要的本体元素,而舞蹈则是音乐这一聆听艺术的视觉直观展现方式。由此可见,高中音乐教师若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利用上述特点开展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的多样化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肢体律动把握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创编肢体动作、展现舞蹈艺术,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情感感知、艺术表现、音乐欣赏、艺术创造等学科综合能力,提高课程学习的质量。
1.舞蹈艺术融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1.1有助于改善形体体态
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肢体律动,不仅可以让大脑思维与肢体动作实现协调统一,提高大脑中枢神经对肢体的控制意识,还能在肢体伸展、舞蹈演绎过程中逐渐塑造良好的身姿体态,进而形成优雅的气质。
1.2有助于丰富个人情感
舞蹈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具象化表现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旋律的变化改变肢体动作,能够使其利用舞蹈演绎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将音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变化直观表达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情感感知和情感展现的能力。另外,学生还能通过舞蹈律动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增强自身的艺术理解能力,同时丰富个人的情感。
1.3有助于提升创造能力
音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旋律创编舞蹈动作,能够有效提升他们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艺术是感性的、自由的,不应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对此,教师在综合性教学活动中,需要鼓励学生自行创编舞蹈动作,让他们跟随音乐旋律自由舞动肢体,根据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转变肢体动作,在灵活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1.4有助于培养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把音乐与舞蹈进行科学融合,利用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舞蹈律动过程中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深刻体会到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音乐素养。
2.开展音乐与舞蹈综合教学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高中音乐教师若想让舞蹈艺术更加合理地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教育原则。教师需要根据不同音乐的乐曲类型和艺术特点找寻与之相符的舞蹈种类,让音乐与舞蹈之间实现完美匹配,使学生能够在舞蹈演绎、肢体律动过程中掌握音乐的节奏,感知到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变化,更够跟随音乐节拍和乐曲特点做出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从而更加高效地认知各种音乐艺术元素,提升课程学习的效果。
2.2创造性原则
在音乐与舞蹈融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创造性教育原则,要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旋律、音乐情感自行创编舞蹈动作,以此来促进他们知觉、情感、感觉、思维、记忆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另外,教师通过开展音乐和舞蹈两者相融合的创编类教学活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知的兴趣,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活动之中,使其在音乐聆听、舞蹈演绎过程中逐渐提高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提升课程学习的质量。
2.3实践性原则
舞蹈艺术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对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中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内容时,需要遵循实践性教育原则,要创建多样化的实践体验类授课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舞蹈创编、舞蹈演绎等多种实践方式,使其真切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不同情绪和不同情感,在肢体舞动过程中与音乐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提高音乐欣赏与感悟的能力。
3.高中音乐欣赏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具体教学措策略
3.1根据不同音乐,合理选择舞蹈类型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若想让舞蹈艺术融合性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需要合理选择舞蹈类型,要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匹配与之相符的舞蹈艺术,使两者之间实现完美配合,展现出相辅相成的艺术关系。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观赏舞蹈艺术加深对相应音乐作品的认识,从而提升多元艺术感知能力,提升音乐欣赏的效果。
以人音版高一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课程为例,此单元包含了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两个部分,教师需要找寻与民歌特征相符的舞蹈艺术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例如,在欣赏《弥渡山歌》时,教师需要展示“云南花灯”舞蹈艺术,让学生了解弥渡的来历,知道在唐朝时期,有十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来到水乡泽国,他们将中原的黄河文化带入到这片土地,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弥渡文化,使弥渡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的说法,在弥渡舞蹈艺术中,学生能够感知到汉族艺术与少数民族艺术相交融的魅力;在欣赏《姑苏风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中国古典舞剧《姑苏·望月》剧目,让他们在舞者的肢体律动中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在欣赏《辽阔的草原》时,教师可以演绎蒙古族舞蹈,用大开大合的肢体动作突出歌曲中辽阔的意境;《宗巴朗松》属于歌舞音乐,歌曲用囊玛音调搭配藏族舞蹈,能够充分展现藏族的艺术特色;《蝉之歌》是贵州侗族大歌,是一种没有伴奏、没有指挥的混声合唱歌曲,学生可以结合侗族舞蹈欣赏此首歌曲,从舞者轻盈的步伐、细腻的动作中感受侗族人民柔和细腻的情感。音乐教师通过展示与音乐特征相符的舞蹈艺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舒适的审美体验,使其能够结合舞蹈动作感受不同音乐艺术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
3.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融合教学质量
在音乐与舞蹈综合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课程授课的质量,需要合理优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巧妙融入舞蹈元素,可以利用舞蹈观赏、舞蹈演绎、舞蹈创编、歌舞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度思考和深层感悟,进而更好地提升其艺术感知、音乐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水平,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
3.2.1巧用信息技术,展示舞蹈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师为了快速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欣赏优美音乐的动力,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舞蹈观赏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态课件,将经典的舞蹈剧目、歌舞视频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感知环境,借助视频激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让他们对课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跟随画面信息探索音乐特点,从而提升音乐鉴赏的能力。
以人音版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七单元第十四节“西班牙舞曲 ——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课程为例,《西班牙舞曲》是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音乐。此首乐曲有着非常鲜明的西班牙民族音乐特点,其节奏较为强烈,通常用于男女对舞或独舞之中。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天鹅舞》第三幕选段,让学生跟随故事情节看到妖魔罗特巴尔德及其女儿和随从在妖魔黑斗篷的指挥下演绎了带有不同民族风格的舞蹈,如匈牙利舞蹈、西班牙舞蹈、那不勒斯舞蹈、波兰舞蹈等,使其透过视频感受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体会《西班牙舞曲》的与众不同之处,感受此首乐曲所营造的热烈、热情的氛围。教师通过开展视频观赏活动,既可以活跃班级的音乐欣赏氛围,又能借此带给学生更加强烈的艺术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音乐内容,快速抓住乐曲特征,从而形成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
3.2.2利用生活元素,创设舞蹈情境,加深音乐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元素创设音乐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舞蹈演绎,让他们根据所听所见探究音乐的深层意境,体会其中的深厚情感,从而实现对音乐的深度理解。
以人音版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第十节“雨后彩虹”课程为例,此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雨后彩虹》这首合唱歌曲,了解音乐表现要素,了解音乐的体裁与形式,感知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通过歌曲学习产生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提高音乐感受能力,提升音乐文化素养。针对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合理运用现实生活元素创建舞蹈情境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跟随音乐进行歌舞表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迁移思维能力,使其在肢体律动过程中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例如,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此首歌曲的音乐要素,掌握歌曲节奏和每一句的旋律。然后,教师需要把学生带入自然场景之中,利用工具营造出雨过天晴的情境,让他们观赏校园花坛,观察太阳光照耀在水滴上出现的折射、反射、衍射现象,用喷壶制造彩虹,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之后,学生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跟随歌曲进行舞蹈演绎,用肢体语言表达当前的情感,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肢体律动增强对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展现音乐的优美意境。
3.2.3鼓励舞蹈演绎,活跃课堂氛围,探寻音乐风格
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舞蹈演绎的方式增强对音乐元素的认知,使其了解不同音乐的独特风格。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跟随乐曲的节奏和节拍进行舞蹈律动,用肢体动作展示音乐的韵律,在舞蹈演绎过程中体会乐曲的风格。
以人音版高一音乐必修5《音乐与舞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国汉族民间舞”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舞种,即秧歌。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东北秧歌的节奏、韵律、基本步法和风格特点,使其真正感受到秧歌欢快愉悦的情感。对此,为了高效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创建舞蹈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秧歌节奏表演舞蹈动作。例如,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用“打”这一秧歌动作表现音乐韵律中的休止符;用“跳跃”动作表现音乐中的附点节奏,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特点;用“转”动作(即转手绢)展现秧歌的独有亮点,突出乐曲灵动的特点;用“扭”这一独具秧歌特色的步伐展现秧歌的韵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表演秧歌,不仅可以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还能让他们在肢体舞动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东北秧歌稳、艮、俏的特点,体会到独有的风格韵律和独特的魅力,感知到东北人民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从而提升他们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审美认知水平,增强其音乐风格感知能力。
3.2.4组建合作小组,创编舞蹈动作,表达音乐情绪
在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到乐曲中的情绪变化,提升其艺术感知与创造的能力,可以创设舞蹈动作自由创编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舞蹈动作,探讨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以人音版高一音乐必修5《音乐与舞蹈》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节“东方红(选段)”课程为例,《东方红》是一部大型的音乐舞蹈史诗剧目,其中包含了朝鲜族、藏族、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种类,学生需要通过此节课学习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动作技巧,能够根据音乐旋律进行舞蹈表演,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音乐背后所蕴藏的各种情绪。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东方红》(选段)开展小组合作舞蹈创编活动。例如,教师先教授学生蒙古族舞蹈的手型、脚位、手位等基本动作要素。比如,手型包括空拳;五指自然张开;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前伸三种形态。脚位包括八字位、前丁字点位、后丁字点位。手位包括空心拳叉腰;双手侧平于肩旁;双手位于肩斜上方;双手屈臂,指尖相距一拳等。然后,教师需要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互动小组,让各组根据选段旋律,结合蒙古舞技巧,合作创编舞蹈动作,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中的情绪。例如,有的小组跟随音乐创编了很多双手呈伸展状态的舞蹈动作,以此来展现内蒙地区地域辽阔,人们粗犷豪放的特点;有的小组展示了八字位和双手屈臂的肢体动作,突出了蒙古舞稳健有力的特点;还有的小组创编了几个随着音乐旋律跳跃和旋转的动作,以此来展现蒙古族地区热情奔放、直爽勇敢的草原文化。同时,各组借助不同的舞蹈动作突出了音乐旋律的变化,表达了乐曲中的不同情绪。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创编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创编的兴趣,使其加深对舞蹈技巧的记忆,还能让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升对音乐情绪和情感变化的感知能力,进而创编出更符合音乐旋律的舞蹈动作,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3.2.5创建集体活动,设计歌舞剧目,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可以在融合性教学课堂中开展歌舞剧目情节演绎活动,鼓励学生扮演剧中人物,让他们在沉浸式艺术体验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认识,使其真正感悟到音乐艺术背后的深层内涵,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5《音乐与舞蹈》教材第四单元第八节“反弹琵琶伎乐天一选自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创建民族舞剧情境演绎活动,让班级所有学生参与到此项活动之中,使其在艺术表演过程中提高音乐综合素养。例如,在《飞天仙子》这段序幕中,学生需要将自己塑造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扮演遨游天际的仙子,用肢体动作展示仙子向人间播撒花雨的行为。在舞剧主剧情中,学生可以扮演英娘,用舞蹈演绎英娘在敦煌二十七国交谊会上献艺,并借此陈诉市曹和窦虎的罪状,消除丝绸之路隐患的剧情,以此来展现英娘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突出她能歌善舞、智慧善良的人物特点。学生通过集体演绎歌舞剧目,不仅可以提高互动学习的意识,还能通过沉浸式的剧情表演感悟到音乐和舞蹈艺术背后的深层内涵,领悟歌舞剧目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同时,使其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中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学生可以在肢体律动中感知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在舞蹈演绎中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从而提升音乐欣赏、音乐理解和艺术表达的能力,提高音乐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