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侨乡文化的在地性实践和跨国性思考

作者:余彩玲,陈小美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4-23人气:299

“侨乡”是文化地理概念,揭示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形态,映照的是一定地域空间内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侨乡文化则是世界各国(地区)华侨华人及侨乡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侨乡文化既有中华文化区域性和包容性的普遍特征,又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具体呈现为在地性和跨国性特征。它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塑造了侨乡文化不同于其他形态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表征。它植根于中国乡土社会,又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为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双重的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状况和“两头家”的生活方式使之具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说这一被称为“半唐番”的文化是一种立足本来兼具外来的混合体。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在其他形态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然而与侨乡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表现相比,其范围、深度和重要性较为有限。

研究侨乡文化问题,必须关注侨乡文化现象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在分析侨乡文化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过程中思考和研究侨乡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结果,以及侨乡文化现象产生与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等。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关系、全球价值观念以及“侨乡文化”概念等理论,从全球视角去认识和思考侨乡文化现象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在地性实践

侨乡文化的在地性不是机械偏颇的“在地”,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在地”,是“此地”之于“彼地”的“在地”。也就是说考察侨乡文化的在地性,不能简单地将侨乡文化的研究泛化为中外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全面地了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哪些本土文化发生了变化,哪些则保持不变,理解其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连续性。

例如,广西侨乡、五邑侨乡和福建侨乡的文化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性。尽管它们共享着侨乡文化的某些核心特质,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海外的紧密联系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但每个侨乡在细节表现和呈现载体方面却各不相同。广西侨乡的民族文化和东南亚交流的频繁性是其亮点;五邑侨乡则以其岭南文化底蕴和艺术传统在海内外华人社区中独树一帜;而福建侨乡孕育的“爱拼才会赢”的商业哲学和精神特质则继续引领闽商创造辉煌业绩。

(一)时与势:在地性实践的背景条件

“任何力量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侨乡文化的形成取决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与社会诉求紧密联系,与一定时期的商业、外交、教育相互动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侨乡文化的在地性,要从该区域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区域地位、交流互动中分析、追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大量华人移民海外,形成了众多的侨乡。侨乡的形成和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同时,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投资,为侨乡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根与魂:在地性实践的精神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科学论述了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为增进华侨华人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1.乡愁的书写

1建筑:情感认同的重要标志

侨乡建筑最终仍然是经历文化适应后折衷中外的产物变迁与建筑活动之间密切联系、深刻互动的结果。祠堂作为宗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忠”“义”“仁”“孝”等传统文化概念的具象化体现,既是景观建筑的在地融入,也是人文元素的在地表达。将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在五邑地区的祠堂尤为常见。现在R县的旧城区和一些乡镇仍然保留着一批中西合璧建筑,它们统称为侨房有的作为人居空间继续呈现。民国时期的将军故居、宗族祠堂、侨资学校以及骑楼等都是侨房的主要类型,是华侨华人共有精神家园的集中体现。

2侨批:群体记忆和文化符号

侨批是中国近现代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与汇款的合称。它不仅是侨乡人民与海外侨胞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证。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中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发掘这些已近冷却的灰烬,而是要把双手深入其中,体会那尚存的温热”侨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仍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侨乡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2.家国情怀的表达

侨乡文化中的伦理本位体现在家庭观念和社会公德等方面。比如说,侨乡人民在海外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伦理本位中的“仁爱”理念。仅民国时期,看过世界的R县人就资助创办了300多所公私学堂。在民间逐步造就了“出海闯世界 返乡耀宗祖”的文化氛围。目前在R县,上百家归侨创办的企业每年为R县带来近30亿元的经济收入成为以文化促进经济,以经济凝聚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侨乡创业文化和捐赠文化的灵魂。

梦与业:在地性实践的价值追求

广大海外同胞与祖国始终血脉相连,与“根”“梦”“魂”紧紧相连。中国梦和侨乡文化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后者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新时代打好“侨”牌,要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调动广大华侨的积极性,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扬长避短、久久为功,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4]。热爱祖国、情系桑梓是华侨华人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既反映了华侨华人的心声,也为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树立了主心骨,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二、跨国性思考

由于文化空间边界的拓展,侨乡文化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中资源重新组合、配置和分布,使得这种跨国性特征更为显著。我们常说,越是本土的,也越是世界的。侨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然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如何在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中坚定文化自信,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解,值得我们反躬自问。

跨国性视野下侨乡的成因

人口学上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侨乡的形成和发展来说,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以R县为例,迁出地方面,原乡经济落后、资源不足、社会矛盾导致大批人员外流。例如,东南亚开发对中国劳工的大量需求以及相对较好的谋生环境和发展机遇,许多华侨华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

迁入地方面,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东南亚地区靠近广西,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使得东南亚很早就成为R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经济发展机会来看,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华人社区在东南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给移民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文化相似性来看: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这种文化上的亲和性使得移民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来看,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区往往比较发达,不仅为新的移居者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还为他们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推拉理论为理解华侨华人的迁移行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通过深入探讨推力和拉力对华侨华人迁移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侨乡的成因

)跨国性视野下侨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交流活动往往局限于表面形式,难以触动海外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然而,天然的情感纽带却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华侨华人的乡愁深深扎根于“乡”这一概念,他们不论身处何处,都遥应着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使他们超越了国籍身份和地缘政治,适应于陌生人社会,开展长期的侨居生活。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弥合了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的鸿沟,并以一种更加真实、深刻的交流方式,激发海外儿女对于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很有必要加强侨乡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活化利用重视和珍惜这种天然的情感连接,努力拓展其影响力和范围,积极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

侨乡文化的在地性实践和跨国性思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文化自塑与文化“出海”的关系。一方面侨乡文化的自塑是出海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出海也是自塑的重要目标和动力。通过自塑,侨乡文化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展现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为侨乡文化的“出海”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文化“出海”,侨乡文化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侨乡文化的“出海”也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侨乡文化的自塑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为侨乡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1.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能够得以保存和延续,而传承则可以让文化遗产的精髓和价值得以传递给后代,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必须重视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其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侨乡文化的传播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华侨华人的流动,无论是百年前的下南洋“过番谋生”还是如今的以侨为桥“双向奔赴”各项往来活动在社会文化再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流动和网络关系成为侨乡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这网络中流动的人,应该秉持开放、尊重、理解的态度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建立侨乡文化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将侨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方便国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侨乡文化推广侨乡文化,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在网站上设置互动环节,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度挖掘宣传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典型材料,积极弘扬敢为人先、拼搏图强、念祖爱乡的侨乡文化。

4.培养文化传播人才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培养和提升文化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通过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国际交流机会等方式,让文化传播人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对能力和沟通技巧为侨乡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跨国性视野下侨乡文化与政治认同、社会经济的互动

1.侨乡文化与政治认同

侨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文化的衍生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意符号反映着华侨华人群体政治行为发生的主观环境,决定着华侨华人群体如何看待自身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于政府和政治的基本的、普遍的情感,从而为构建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开辟理想土壤与政治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认同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情感归属。桑玉成认为政治认同是内心情感与外部行为的统一。情感因素在民众政治认同的形成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现代政治共同体而言,文化认同在身份标识、思想凝聚、精神寄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群体的整合。

2.侨乡文化与商业贸易

侨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影视制作、出版发行、艺术品创作等提高侨乡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直接推动侨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侨乡文化的传播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支持侨乡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侨乡文化的推广活动在商业贸易活动中推动侨乡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

总而言之,侨乡文化的在地性实践和跨国性思考分别对应着追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探索“到哪里去?”,为广大侨胞提供了一种理解身份定位的新思路。在地性实践是侨乡文化发展的核心,活态传承使得侨乡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跨国性思考是侨乡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侨乡文化不再仅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而是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形态。侨乡文化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交汇点,其保护和发展需要多元化策略,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拓展其外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