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发展初探
民办博物馆是指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利用非国有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及其他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近年来,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据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年报统计数据显示,在6565家备案博物馆中,登记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共有2176家,占比高达33%。民办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物传承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昆山市别称鹿城,东接上海西连苏州,总面积约93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0余万,其最早的一家民办博物馆创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由锦溪镇国营砖瓦厂创办的古砖瓦陈列馆,后更名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进入新世纪后,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目前经过昆山市文物部门备案的民办博物馆数量已有二十余家,其中大多位于古镇景区。
一、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背景
1.文化底蕴深厚。昆山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现有以赵陵山、绰墩山、少卿山为代表的史前遗址数十处,出土了大量文物。自汉代至清末,昆山一直是苏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尤其是明清期间,昆山进入繁盛阶段,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留下来,如周庄、锦溪、千灯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百戏之祖”昆曲等。目前,昆山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另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99处。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强大的资源优势。
2. 藏家群体庞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昆山市民间收藏热也不断升温。早在1997年,昆山市民间收藏家协会就正式成立,积极参与地方古玩市场管理、举办收藏学术讲座、组织公益性展览等,收集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文物。在2009年央视《寻宝》节目走进昆山的活动中,报名参加人数就已达到2000多人,参与鉴赏的各类藏品有5000多件。昆山市藏家群体的日益壮大,为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许多藏家也愿意通过创办博物馆的方式与大众共享藏品资源。
3.文化旅游兴起。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2009年颁布的《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昆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周庄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顺应文化旅游发展的潮流,提升旅游的品质,古镇景区等积极鼓励私人藏家入驻开办博物馆,此举既为景区等增添文化气息,也推动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4. 产业政策影响。为了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昆山市先后出台多项文化产业政策,如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意见》,提出了建设“文化昆山”的战略目标;2008年印发了《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由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三方面构成,明确鼓励各类博物馆发展;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从财政、税收、土地等6大方面全方位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在符合条件基础上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扶持和鼓励。受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影响,民办博物馆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本地藏家积极参与民办博物馆建设,还吸引了一些外地藏家参与其中。
二、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特点
1.门类众多,特色鲜明。昆山市的民办博物馆涉及面广,包括综合、历史、艺术、自然、民俗、产业等类别,其中又以综合类、历史类和艺术类居多,较全面地挖掘了地方的文化底蕴。此外,许多民办博物馆的展陈极富特色,如锦溪镇的马若特泥禅坊、壶文化馆;巴城镇的倪小舟竹刻艺术馆、蟹文化博物馆;千灯镇的千灯馆、奇石馆;张浦镇的规矩文化展示馆、淞南山歌馆等,都具有很强的专题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们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参观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以国助民办为主要办馆形式。民办博物馆从投资主体上看,可分为个人筹办、企业兴办和国助民办三种办馆形式。昆山市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国助民办的方式来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即政府部门提供馆舍或装修等方面支持,而由藏家提供藏品,此举既能充分发挥各方特长,又可取得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3. 构建了三个民办博物馆群。昆山市数量众多的民办博物馆主要集中分布于锦溪古镇、千灯古镇和巴城镇老街,奠定了昆山市三个民办博物馆群的基础。以锦溪古镇为例,锦溪在实施“旅游兴镇”战略中,为避开周边众多古镇的同质化竞争,提出“错位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民间博物馆之乡”品牌,先后吸引了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壶文化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等多家民办博物馆入驻,形成了锦溪古镇的民办博物馆群。
4. 同旅游密切融合发展。博物馆与旅游之间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旅游促进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博物馆则提升旅游的品质。昆山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外来人员众多,并同时拥有周庄、锦溪、千灯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阳澄湖度假区等游览胜地。优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如周庄古镇的周庄博物馆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参观游客络绎不绝。博物馆旅游的火热反过来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繁荣文化旅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困境
昆山市民办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此同时,昆山市民办博物馆事业在取得快速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部分场馆不符合国家设立民办博物馆的标准。国家文物局在《关于民办博物馆设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成立民办博物馆的条件,对展厅面积、藏品数量、流动资金、专职人员等都作了具体要求,这虽然有利于民办博物馆的质量提升和健康发展,但是也相应地抬高了办馆的门槛。当前,昆山市部分民办博物馆在一项或多项准入条件中不符合设立民办博物馆的最低标准,如展厅面积不足400平方米、藏品数少于300件、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足6人等,给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带来了困扰。
2.管理水平不高,藏品状况堪忧。一些民办博物馆的主办者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再加上安全意识薄弱或经济实力不足,藏品保管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如展厅或库房空间不足,藏品摆放过于拥挤;个别民办博物馆的陶、瓷等易碎藏品直接置于展架上,缺少安全防护;不对馆藏进行定期盘点,无法及时准确掌握藏品保存状况,特别是书画等易受温湿度影响的有机质藏品是否出现受潮、霉变、虫蛀等问题。此外,民办博物馆藏品良莠不齐,甚至有以假当真。
3.陈列设施落后,布展手段单一。少数民办博物馆的展柜、照明系统等设施陈旧、落后,充满了年代感,既不美观也不利于藏品的安全。展陈上民办博物馆主要是将藏品简单组合以静态形式呈现为主,既缺少科技手段的应用,也少有与观众互动的项目等,使得民办博物馆的艺术欣赏性和教育性不能完全发挥,降低了观展的舒适度体验。
4.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昆山市为促进旅游发展而鼓励民办博物馆入驻古镇等景区时,主要通过提供馆舍用地和装修服务进行相应扶持,以减少藏家开馆的投资成本。但民办博物馆在实际的运营中,依然需要大量资金以维持必要开支,而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门票销售,这远满足不了相当一部分民办博物馆的实际需要。民办博物馆“造血”能力的不足,束缚了在藏品征集、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也因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5.专业人才缺乏。民办博物馆普遍缺少专业人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如民办博物馆的举办者满足于简单展陈,忽视布展设计、藏品研究等,加上民办博物馆普遍面临经费短缺问题,对引进文博专业人才动力不足。对于文博专业人才来说,民办博物馆无论是在薪资待遇还是发展空间都远比不上国有博物馆,况且许多国有博物馆所需人才尚且不足,就更不会考虑民办博物馆了。昆山市民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社会招聘,入职后也少有机会接受到相关业务培训,极大影响了民办博物馆在账目管理、藏品保管和研究策展等方面工作的深入。
四、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对策
昆山市民办博物馆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质的跃升,务必要充分把握当前国内文博事业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并在办展水平、“造血”能力等方面多措并举。
1.争取政府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赋予了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平等的地位。但民办博物馆在现实中并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在经费、培训和职称等关系到民办博物馆及其员工切身利益方面的待遇,都远无法同国有博物馆相比,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窘境。因此,民办博物馆要想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还需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在可行的范围内真正做到逐步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2.发挥自身优势,精办特色展陈。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相比,虽然在藏品的数量、种类及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但依托特色收藏,深挖文化精髓,扬长避短,也能办出小而精、小而特的展览。如锦溪古镇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原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收藏与展示砖瓦的民办博物馆,现收藏有各类古砖瓦珍品千余件,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建筑砖、铭文砖等多个大类,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堪称中国古砖瓦发展史上浓缩的精华,对研究中国砖瓦文化,弘扬五千多年的建筑文明具有特殊意义。特色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是民办博物馆的优势所在。
3.整合资源,打造集聚效应。昆山市民办博物馆数量众多,不同博物馆的藏品或质地相同或属性相近,可以考虑彼此间加强合作,优化资源共享,做大做强形成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不仅指馆际之间藏品的互补,也包括人员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昆山市三个民办博物馆群的打造也是一种资源集聚,尤其是锦溪打响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文化品牌,是民办博物馆建设与古镇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
4. 拓展经营模式,提升“造血”能力。现阶段民办博物馆仅依靠门票收入和政府的有限“输血”是无法维持长期发展的,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造血” 能力。昆山市民办博物馆可以依托馆藏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出售纪念品、书籍或影视资料等增加收入;也可以利用自身具有人流量的区位优势与企业合作,吸引企业进行赞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博物馆只要主动出击,就能够逐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实现“以馆养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5.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团队。昆山市绝大多数的民办博物馆都缺少专业人才,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多种途经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如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文博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进行业务指导;与国有博物馆加强交流合作;大力引进高校文博专业毕业生以及聘请文博系统退休人员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等的不断提升。
6.重视媒介宣传,扩大社会知名度。博物馆要想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除了精办展览、提高服务质量外,还需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多样化。民办博物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重视传媒工具作为博物馆与大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资源宣传和推销自己,扩大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昆山市民办博物馆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昆山市尚未建造县级综合性国有博物馆的缺憾,而且以其亲民的特色展陈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随着昆山市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民办博物馆也必将大有可为,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