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舞蹈综合育人创新模式之研究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当下,随着美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社会对于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幼师的需求不断攀升,因此高职师范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蹈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之一。一方面,舞蹈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有赖于社会用人需求与岗位发展规划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为适应社会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和企业多元化的选人用人标准,不断挖掘和强化自身技术技能,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人力资源选拔之间产生积极联动,促进了不同类型岗位与专业间的互联互通。
而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检验学生素质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深化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一体化至关重要,创新舞蹈教学的综合育人新模式,一改传统舞蹈教学中单一的教与学模式,建立不同艺术学科间的联系,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科学规划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模式。以此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技术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对现有技术的应用及掌握,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其实质仍然是传统知识传递和内化过程与跨学科知识交互作用下综合创新的培养过程之间的正向融合与发展。
1.高职师范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模式概述
1.1高职师范专业舞蹈课程现状
1.1.1学情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不断稳步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和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在基础受教育程度上相较于以往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限于升学、就业等现实因素,在美育学科方面整体呈弱势,学生就舞蹈单一课程来说,基础素养不足,相当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相关的舞蹈训练的情况实为常见。
1.1.2师资方面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或企业资深从业人员也逐渐的加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相较于过去偏向于书本理论知识,现在的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及相关专业的应用素养。这些新教师的加入对于职业教育各领域的师资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无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受限于教育经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将他们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也由于没有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无法成系统的大批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1.1.3课程设置方面
在以往的职业课程设置中专业技术领域的技能培养课程往往是某一专业开设的学科性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学生有限的职业教育学习生涯当中往往要兼顾理论及实践,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内容都高度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即对于某一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是趋于多元化的,这就导致学校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所教的知识滞后与社会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创新性不够,无法将掌握的知识技能整合创新用以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情况发生。
1.2高职师范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高职师范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完成的,教师要依据岗位用人标准与职业发展规划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岗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以创新为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刚需。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推动学科建设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是高职师范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在师资及培养模式方面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掌握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相关学科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审美感知力,能够胜任幼儿教师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相较于能力素质精湛的专业艺术院校学生,高职师范专业学生更需要的是拥有丰富的艺术学识与经验,横向拓展艺术门类的综合素质,既提升了自身艺术素养,又扩大了就业择业方向。既要保留传统教学的扎实推进,又要充分考虑不同职业岗位发展的特点,既要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因材施教,体现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岗位职责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充分了解岗位特点,找出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教学之路。
其次是创新课程体系,随着职业院校对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相关领域的讲座及课程的开展,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初步的预期,在专业类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话题、行业趋势进行分析,在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不同角度解读知识点,深入了解幼师专业的岗位职责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不断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职业需求的舞蹈课程。在艺术基础课程中通过将舞蹈、声乐、钢琴课程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创编以及歌曲演奏、演唱等多维度综合技能,增强学生将多种艺术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与水平,提升艺术修养,树立良好的艺术发展观;扩大岗位竞争优势,从一定程度上拓宽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缓解就业压力,为促进就业创业新格局的产生提出建设性的培养方案。
2.舞蹈课程综合育人创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依托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发展及企业用人要求,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舞蹈课程综合育人的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技能培养与美育培养三者和谐统一。结合当下学情形式及学科建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的相关情况展开综合创新模式的研究。
2.1开启“歌、乐、舞”三位一体化综合育人新模式
在学科领域及课程建设方面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舞蹈综合育人创新模式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打破舞蹈课的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舞蹈与儿童歌曲弹唱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完成多个艺术门类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加强学生综合技能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探索“双师同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衔接。探索开发面向幼儿园、教培行业和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向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岗课融通提供新思路与新契机。
舞蹈、钢琴等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在第一学期完成单一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表演、演奏和演唱的基本技法,身体柔韧性与灵活性得到阶段性提升,初步了解身体的动作关系与舞蹈的相关发展。第二学期为衔接基础课程,开展民族民间舞蹈与音乐综合知识课程,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加强学生的身体动律与舞蹈感觉,一方面深入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与音乐旋律,另一方面主要学习民族舞蹈元素,掌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舞蹈动作与风格,为后续创编课程奠定基础。第三学期为复合阶段,进入幼儿歌曲弹唱的课程学习后,歌与曲内容同步,将钢琴演奏与声乐演唱结合,提高手眼协调的基本能力与节奏感,同时掌握幼儿歌曲的演奏与演唱方法。第四学期为创新课程,将将舞蹈表演与创编、声乐与钢琴的要素融合,将前导课程与后续阶段中涉及到的内容整合,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最后在舞蹈课堂中以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作为创作主体,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以幼儿视角展现生活中的小故事,教师间接引导,创设表演情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支持,完整展现富有表现力和教育意义的幼儿舞蹈,从而完成交叉学科融合下的综合表演任务,达到“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2.2推陈出新,德技并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打破舞蹈课程中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舞蹈与儿童歌曲弹唱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完成多个艺术门类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组建新型教学团队,从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设计及考核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摒弃传统教学中各学科之间内容不互通的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将幼儿舞蹈表演、舞蹈创编与儿童歌曲弹唱紧密结合,舞蹈教师与儿童歌曲弹唱教师利用单元任务同步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幼儿舞蹈动作的创作思路、幼儿歌曲弹唱的标准以及歌舞结合的方法技巧,在课堂中实现“双师同堂”的教学效果,深入发展舞蹈与儿童歌曲弹唱等学科教学的多方联动,从而促进舞蹈课程综合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开发。
在创新课程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舞蹈本就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与感受生活中的美,从细微之处出发,只有内心感受美,才能以身体舞动美,进而提升学习舞蹈的幸福感。
2.创新思政元素要与时俱进,可以围绕社会热点、时事、文化传承与保护展开学习,了解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新途径,以不同舞蹈形式和题材展现当下社会的所见所闻,努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做到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完美结合。
3.创新教学手段要因材施教,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手段,设置小组任务,通过分工-讨论-合作-展示四步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感,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
结合以上方式方法探索舞蹈综合育人创新模式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竞争力是否增强,这种可操作性和直观应用性是本研究的亮点。
2.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常态化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校企合作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实训教学团队,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标准来制订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设计,完善考核机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不同艺术学科交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育人新模式,以此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能力的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创新综合育人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首先要满足参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又要符合学情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培养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合情合理,具有系统性;侧重实践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理论基础,重视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格与人品的养成。
其次校企合作培养要注重知识技能的社会适用性与岗位实用性,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将岗位与教学环环相扣,针对幼儿教师岗位设计情景教学,在日常学习中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氛围,增加学生对岗位职责的认知与适应。
最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岗位责任感,突出实践精神与创新意识。在情景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还要注重语言表达,体现言传与身教的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舞蹈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验感。未来无论是在幼师岗位还是其他相关岗位,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对舞蹈艺术的喜爱投入到工作中。
3.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模式创新在于促进个体综合素质提高,为培养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新的研究抓手并丰富此分支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料,以促进相关类型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
就个人层面而言,学生在“三位一体”综合育人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能够掌握集舞蹈表演创编、声乐表演及儿童歌曲弹唱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特长,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多学科内容融会贯通,丰富舞蹈课程内容的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对幼儿教师多元化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升个人竞争力,除幼儿园外,还能够针对学生特长选择艺术机构或开展互联网创业等项目,使其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在社会层面上也从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就业几率,缓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就业压力,为促进就业创业新格局的产生提出建设性的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