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文化下中国传统餐具的内涵研究
引言
不同的餐具不仅能展现出菜肴不同的视觉感受,还能给食用者带去不同的鉴赏体验。中华餐饮的餐具类型繁复多样,使用的材料也异彩纷呈,从最早的沙土、植物、石头、陶土、玉器、青铜器、黄铜器、金银器、瓷器,再到现在常见的铁制品、不锈钢、塑料等,制作材料不断发生变化。
一、饮食餐具的历史脉络
夏朝时期诞生了灶台,也真正意义上出现了对于食物的烹饪活动。通过进一步发展,先人们创造出了一种名为“甑”的蒸器。因此,烹饪模式除了最原始的煮和烤之外又有一项新的模式——蒸。
在整个秦汉时期,饮食所用的器物主要包括陶器和青铜器,产量大、应用广。除此之外,造型美观、耐久稳定的漆器更是在这个时期被广泛使用。到了后期,玻璃材质被引用,虽然由于玻璃工艺的不完善使其没有被大规模的生产使用,但玻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整个餐具行业的巨大转变,这不仅是材料上的突破同样也是用餐观念和饮食习惯的突破。
唐代时期人们常使用瓷器作为主要的餐具材料,餐具器皿造型设计以利人为主要目的,以满足人们在饮食时的需要为出发点,因此无论是在造型的设计上还是在尺度的确定上,都基本按照具体的使用需求来确定。
宋代最主要的烹饪器皿为釜甑,釜就是当时的锅,是用来煮食物的;而甑则就是当时的蒸锅,是用来蒸食物的。其中甑是放置于釜的上面,一上一下堆在一起放置在灶台上,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这就是现代厨房灶台的前身。瓷产品是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漂洋过海,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最主要的历史见证物之一。
元朝宫廷饮食餐具精致豪华,不仅盛行金银餐具,而且还有精美的瓷器餐具,主要以碗、盘、瓶、壶、罐等居多,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完美地展现了元人制作瓷器的高超艺术水平。
明清时期餐具的材料和制作技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在材料方面,金属器皿、瓷器、玻璃器皿等成为主要的餐具材料,尤其是瓷器的使用已经达到鼎盛,各类题材的瓷器众多,纹理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多样化特征,手法也更加精湛,充满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并且人类对于瓷器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传统饮食餐具所体现的内涵
1.选材。纵观中国整个餐具文化的发展历程,各时期都注重对天然性材料的广泛使用。每一种材料都是取自自然,设计也源于自然,并最终还能返回于自然,因此,这些餐具自诞生之初就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比如像藤蔓植物和竹编材料的餐具就是在不改变其物理性质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的设计,同样像青铜器、陶土、玻璃等材料的餐具也能从外表上直接地反映其原始质感。这些对于原始材料的利用是先人们与自然的一次接触,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餐具设计上施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然的元素创造出自身所需要的器物样式。我们中国人一直坚信自然的材料有着特属于自然的魅力,中国的传统餐具在材料上就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特点。至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餐具材料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生存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相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华传统餐具的样式不断更新,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利用。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理念下,不断繁衍并生生不息。
2.功能。中外餐具的功能类型不同,很多外国学者都会认为中国的餐具样式设计都相当简单,设计语言也非常单调,没有什么装饰性,显得不是那么“时尚”和“吸引人”。而中国的学者往往对其有着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认为中国的餐具强调实用性,对于装饰没有像西方那样痴迷。毕竟餐具最开始出现的原因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所以对于装饰没有过分的强调。同时,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在强调自然原生态的重要性,因此中国餐具的设计往往都体现出自然的原始状态,避免过分的装饰和纹样破坏这种自然的呈现,传统、自然、无修饰的设计正好突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餐具的功能除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外,还受到了来自儒家思想的影响,具体反映在餐具的设计的确取自自然,但是人的主观参与致使人的地位不断上升。设计的目的也逐渐变成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做到了对于自然的合理改造并超越了纯粹的自然,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再是纯粹地臣服于自然,而是形成了人为本、人为贵的观念。其中,中式餐具的设计最能体现出这种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在传统设计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合理改造本身就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被沿传至今,现代社会中,饭店等场所都会出现专门针对特殊人群而做出的体贴设计,这是以人为本观念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以具体的人为需求为出发点而出现的。
3.造型。造型即创造形态。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餐具的造型其实主要分为几何对称型和仿生创造型两种类型。其中,几何对称型设计就是重复特定的一类或部分基本图形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规律,则称为对称。几何对称的设计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设计师而言,对称的设计可以说是创作的灵感源泉,几何对称的图案样式丰富多样、变化万千。自古以来发展至今都还有不同的创新,甚至可以说对称的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的重要象征。除了几何对称的设计之外,中国的餐具样式设计还使用了大量的仿生设计的概念。仿生设计可以理解为依照自然界活生生的生物,将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简化、抽象、凝练并创造出来的设计形态。传统的餐具样式设计中最常见的就是像鱼形或扇贝形的碗碟、放置筷子的蝴蝶形和树叶形的筷托、笋状的锅炉等。这些仿生的餐具造型和生物相像,体现出了一种朦胧的美感,从而也就赋予餐具一种专属于中国人才能体会出的深刻思想内涵,这就是中国人所强调的含蓄美。这种对于自然环境的“反应”和“对话”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原始元素的凝练和再造,创造出的产品就还原出了自然元素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种仿生餐具的设计别致有趣,凝聚了中国特有的朦胧美感,大大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情趣。因此,这种仿生设计出现在餐桌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一种潜在的舒适良好的使用体验和健康的消费模式。
北欧的餐具设计强调朴实的自然之美,与中国的“宛如天成,实为人做”又有一些区别,其在装饰上更是强调尽可能减少过分的装饰,使用原始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像绿色和木色都常见于北欧的餐具设计中,在造型上也避免夸张的形态,多为精致的木料制品。而中国瓷器却是一种文化符号,充满浓郁的东方韵味,它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纹饰图案主题有中国国花牡丹,象征着繁荣与富贵,精湛的工艺展现出牡丹花的瑰丽与华美,同时融合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韵味,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设计和制作中,中国陶瓷常集工笔写意、白描、描金、拈花瓷雕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于一体,极简的造型设计灵动圆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哪种餐具的样式设计,都是设计师将自我的意识进行手工创造出来的形态,而其中人的意识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想大多来自于身边的自然环境,且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完全不同。因此,也可以说人的意识是人身边的环境所造就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意识本身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过程,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更加具有主动性,就如同《孟子》中所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我们每个人的出生是无法自主决定的,因此每个人的“天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人类之所以具有高智商且能适应地球,就是因为人类自身的主动性,我们是不会成天浑浑噩噩等待着天命的安排。中国的先古们所生活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中不断发挥着人的能动性。而餐具的造型本身也体现了古代先人们对自然的一种不羁和不断更新创作的过程,取材是自然,但是纯粹自然的产物是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这些自然的产物,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的使用。
三、现代社会发展下餐具材料的研究方向
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餐具设计的材料日新月异,传统材料的革新速度非常快,同时新型材料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说现在材料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当前,全球范围内材料工艺和技术的发展都在不断的突破,因此中国对于材料的发展研究也不能怠慢,我们要运用一切机遇抓住发展的战略期,大力推动我们国家产品材料不断向前进步。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或许可行的实践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并学习新式材料创新的知识,抓住机遇,努力学习,不能错失最佳的发展机遇;思想意识要解放,对于传统材料的运用要更加灵活,材料的加工制作不见得一定要手工,可以交给机器来批量化生产;对于新式材料的运用要更加开明,可以适当引进更加低廉的材料和工艺,敢于创新,不断探索,对传统工艺技术要合理升级;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保证决策上的灵活性与及时性,政府要积极引导新材料应用的学习与探究,并鼓励工艺技术传承人和设计类学生对于新式材料制作工艺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