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已将“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列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指出要大力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这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领导下的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重要决策。而乡村振兴则是推进由“乡土中国”向近代“美丽乡村”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其关键所在。基于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差异化的“乡土性”和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交流融合,农业和市场融合,绿色工业和生态融合,取代农村的低端小农种植和养殖产业,是民族地区农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脱贫发展、农牧区文明振兴的一个关键举措。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点和天然的生态资源是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怎样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则是今后要长期探索的重点和关键。
1文献综述
1.1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20世纪中叶,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城乡发展失衡,产生了一种推动“农业发展”的思想。目前,国际上关于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各国或地区乡村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及乡村发展效果的评估,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对农村发展的路径和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农业结构调整、税收政策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规划规划和交通运输等。国外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从概念探讨到基本原理分析,经验介绍,到中期总结,效果评价,再到乡村振兴。
在中国步入“后工业化”时期,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的衰退,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农村发展的“新农村”,此后,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也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尹成杰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的剖析[1]。朱启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前提,要注重产业的整体效益,从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产业功能拓展等角度出发[2]。陈锡文指出,农村发展的重点在于农村的整体发展,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福祉、产业的繁荣,都是一个民族的富足,产业的兴盛是农业的根本,农业的繁荣是农业的繁荣,农业的繁荣是农村社会的文化和高效的治理的根本;“生态宜居”凸显了新时期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和人民对更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内部关系[3]。
从整体上讲,乡村振兴是未来下一阶段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及方向,在助推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乡村振兴同时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等多个方面,历经多年发展,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现已收获了一定的成效,当仍面临着诸多考验。各方主体应当协同并进,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等不同方面切入,强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支持,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1.2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郭蔓蔓指出,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以观光、旅游等多种形式服务于城镇居民的一项旅游经济发展,游客可藉此感受田园风光,领略田园风光,是连接城镇与农村的纽带[4]。唐晓宏指出,“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它既是人文风景,又是自然风景,都是满足当代都市居民休闲需求、寻找精神寄托、获得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5]。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提出乡村观光是乡村的一种以乡土风光、民俗风情为吸引对象的乡村旅游,以乡村风光、民俗风情为吸引对象,以乡村风光、体验乡村风土活动、感受乡村风情的旅游需求,寻求乡村发展的旅游形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旅游的常见形式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体闲农业旅游以及生态农业旅游等。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提出要从产业、文化、人民生活、乡村治理、生态等方面入手,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2.1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繁荣
发展农业是振兴农村的重要环节,农业的没落会导致农村没落,农村的发达能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旅游是食、住、行、游、购的集合体,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贸易等的直接拉动,间接带动了建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既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又能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农村产业繁荣起来。新形势下,农业改革已然转变成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丰富农村产业类型,必须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2帮助扩大农户的增收途径
边陲的少数民族大都地处边远、运输条件差、工业结构简单、人均耕地面积小、劳动力市场规模小、土地产量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突出。旅游是一个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让一些人在旅游景点工作,拿到工资,另外,通过发展旅游业,也可以拉动周边的餐饮住宿、住宿等服务业,使得当地的居民能够依托于景区,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以此来获取收益。民族地区应当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此在帮助农民增收,解决既有贫困问题的同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3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征,是实现人与自然、多民族和睦共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发展模式使少数民族居民更易失去文化自信心,从而造成一些传统村落的消失。发展农村旅游业,既能推动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另一方面,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健康的休闲用品,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制止乡村中的低级娱乐活动。而将本土文化作为“魂”,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旅游商品,既能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又能增强农村的文化自信心、加强民族自信心,发扬民族优秀传统,促进乡村文明繁荣发展,实现乡村“五位一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