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在五大振兴中,乡村产业振兴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产业振兴在我国农村全方位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对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乡村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
1.乡村产业的内涵
乡村产业一直是支撑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振兴是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通过挖掘区位优势,立足资源禀赋,整合市场资源,联结政府、农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主体,调整乡村传统产业结构,在农村地区形成一批现代化的集聚、共生协同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而带动群众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2]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显著的演变。过去,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如今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外,农业手工业、乡村服务业等多元农业项目的引入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均衡发展。通过降低单一产业的依赖度,农业产业更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乡村产业主要包括三类:农业产业、农村手工业和乡村服务业。
1.1农业产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势态良好,农业继续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农业经济增长明显,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产量。我国主要粮食有稻谷、小麦、玉米等。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力求实现农业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如遗传改良、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等,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从传统的大规模粮食生产逐渐转向高效、绿色、品质农业的方向。同时,农村电商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农产品销售的新模式。
1.2乡村手工业
乡村手工业被视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散布于千家万户的乡村手工业曾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经济角色。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民间手工艺品行业的发展水平也迎来了快速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民间手工艺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在1万亿元左右。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资源也为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向。例如,湖南湘绣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享誉中外,江苏宜兴的紫砂壶畅销国内外,云南的傣银深受消费者喜爱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是在具备特定资源的前提下才得以形成。这些最初源于乡村民间的手工艺品,在经济的推动下被市场认可,并逐渐形成产业规模,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1.3乡村服务业
乡村服务业主要涵盖农村旅游和农村金融两大方面。首先,农村旅游作为乡村服务业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乡村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和文化。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丰富农村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创收机会。通过发展特色农家乐、农产品体验等项目,农村旅游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平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其次,农村金融是乡村服务体系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储蓄、贷款、保险等多方面的金融产品。这有助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农民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从而稳定农村经济的运行。
综合来看,乡村服务业以农村旅游和农村金融为主要内容,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可持续繁荣。这两方面的服务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乡村服务体系,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
我国先后开展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乡村产业发展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当前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乡村产业振兴要素的资源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这导致乡村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农民增收面临困境,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2.1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要素短缺
乡村产业振兴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发展要素资源的短缺。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和合理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要素、资金要素、土地要素及科技要素。
首先,人力要素是乡村产业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虹吸效应导致年轻人才纷纷流出乡村,涌向城市,使得乡村劳动力结构面临严重失衡。留守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受到自身身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人才留乡,如公费师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以及选调生等,但真正长期扎根乡村的人数却相对较少。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绝大多数人才仍然留在城市,他们对于在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抱有期望。这种现象使得乡村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劳动力的短缺,尤其是城乡高素质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其次,资金要素作为支撑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需要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以弥补政府帮扶资金的不足,提高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帮扶,但资金有限,亟需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乡村。然而,受制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投资回报率较低,这使得企业对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顾虑,从而增大了资本下乡的难度。再次,土地要素是乡村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之一。土地流转难、用地问题等阻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影响下,必须平衡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所以,建设用地受到了严格的管理,乡村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用地难的问题。最后,科技要素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力。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机械化、信息化以及管理水平的不足。尤其在农业生产领域,乡村往往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较少采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这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2.2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受限
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受限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农业仍然是大多数乡村的主导产业。我国农业生产者通常采用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农产品供给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以供应原料为主,缺乏对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充分开发。农业生产者创新意识相对不足,缺乏个性化和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导致产品销售主要局限在当地市场。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易受自然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差,使得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有限。
另一方面,乡村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近年来,一些地区在实施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依托区域特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乡村工业和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然而,仍有一些地区脱离地方实际和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发展一些新业态,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这些缺乏地方特色、甚至不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项目难以为继,不利于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引导,更取决于乡村自身的吸引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城镇较低且分散,制约着乡村产业的发展。首先,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地域的广阔性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分散不均,与城市相比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不便使得企业在乡村的运营面临一定的困难。企业在选择乡村的生产基地时,往往需要考虑这些生产要素的便捷度。其次,城乡发展水平不一,乡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差异。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存在着师资不足、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
3.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
3.1完善乡村产业的要素供给
乡村产业的要素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为了实现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解决人力、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问题。
在人力要素方面,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引入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应通过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回流乡村,支持他们在乡村从事创业和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对乡村青年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更多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在资金要素方面,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乡村产业。目前,乡村产业振兴主要依赖政府资金支持,但这一模式面临资金量有限的问题。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的投资,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此外,还需优化税收政策,降低乡村产业税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从而增加资本流入乡村的动力。
在土地要素方面,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当前,乡村存在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和集体用地,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土地经营权的有偿流转,可以激发土地资源的活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同时,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技术要素方面,要推动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升级。乡村产业的机械化、信息化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向更为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建立健全技术支持体系,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
3.2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布局,可以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在实施供给侧改革时,需要进行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用地,确保不同地区发展的农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要引导农民转变种植和养殖方式,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品质化的方向发展。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农产品仓储等基础设施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必由之路。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建设数字化农业信息平台,可以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现代管理手段可以帮助农民更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计划、用地规划、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从而提高整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构建农业产业链是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农村产业链的建设,将农业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促使整个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开发和农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环保措施,既可以保护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也能够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
3.3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完善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投入。
首先,教育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农村学生享有与城市相当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前往农村任教,促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提升,对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修建更多的乡村道路,确保农产品能够更加便捷地运输到市场,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