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作为推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文旅人才成为旅游产业化的第一推动力、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第一命题。梳理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为凝聚人才队伍合力、激发文旅融合活力、增强提质增效动力指明方向,探索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人才个体用力、发力理清思路。对强化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旅游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者关系密切,相互衬托。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实施以来,利用乡村资源和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渠道。因此,面向新时代,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一)文旅人才赋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人民群众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美好生活除了高品质的物质生活需求外,还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除了尊严、公平和价值实现等真正意义满足外,还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人民价值观和精神世界需要繁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在追求更好质量生活,其中对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文旅紧密相连,而这些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形式、多层次特征。
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旅游的方式让人民群众领略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的同时,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传承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培育和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文旅人才赋能,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手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生动阅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1]。广大乡村,既面临发展需求,又多是生态功能区,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高水平保护,建设宜居宜游的特色乡村,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才作为“乡土文化繁荣者”和“文化价值”角色作用,引导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同时,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生根,在历史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拓宽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力量。有助于引领乡村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规范化和市场化的配置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振兴夯实绿色底座。还有助于在文化和旅游产业间充当融合媒介,让文化的底蕴和旅游的舒缓相互结合,让乡村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瞧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文旅人才赋能,是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内在诉求
文旅融合,狭义上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广义上是宏观的文化氛围、文化要素等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体现在过程中,是最初从文化的角度增加旅游功能,进而从旅游的角度吸收文化元素,最终实现文旅在全域时空上的融合[2]。对于乡村来说,文旅融合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和扩大新兴产业,实现多产业升级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3-4]。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建立在不同区域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差异基础上,针对共同存在的交流、休闲和教育功能,结合市场、受众等要素,对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进行的融合,既为旅游增添了文化背景,也为旅游丰富了文化内涵。
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是借助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具备多样性、持续性特征的乡村文化进行挖掘、画像和赋予时代意义的内在诉求,是往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让游客得到更多层次的感受的内在诉求,也是加强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打造能力、实现党的二十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目标的内在诉求。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还有效激发乡村在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了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破解人才从哪儿来、怎么留住是影响赋能的基础前提
随着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对乡村人才的需求已由数量向质量导向转变,破解人才引留难题,是实现人才促产兴业的前提。乡村文旅产业需要吸引优秀的文旅商业人才加入运营团队,夯实平台聚才、招贤纳智的人才强磁场,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优势,布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项目,打造以用为本、精准引进的人才聚能环,还需要吸引商业人才关注乡村市场,将经验和资本带入乡村,投资乡村文旅产业,最终用支撑文旅产业发展。
乡村文旅人才不仅要“引凤”更要“长栖”,需要用制度激励乡土人才、以关怀凝聚人心,从日常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构建科学规范、管理民主、充满活力的乡村文旅人才管理机制,让“人岗相适、人尽其才”,还需要从“关键小事”处落实,坚持暖心服务,帮助解决人才实际困难,强化服务保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人才从行动上留下来,更从思想上留下来。
(二)实现产才互补、同频共振是实现赋能成效的核心问题
以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要优化文旅产业布局,以产聚才,还要推动形成人才与乡村文旅产业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形成全民助力的社会氛围。引导懂文化旅游、了解乡村经济、有商业经营头脑的人才将经验和资本带入乡村,关注乡村市场,从事文化旅游经营、投资文化旅游事业项目,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二是要推动将文旅人才所学所才运用到产业发展当中,努力从“能力家”变为“实干家”,真正成为乡村文旅产业中的中坚力量;三是要依托文旅人才的人脉优势,将专家人才“朋友圈”转变成为“招聘主会场”,通过“以才引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推动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葡萄串”效应。
(三)激发本土人才动能、注重内外协同是推动赋能的关键手段
受城镇化影响,我国大多数乡村尽管条件得到很大改观,但户籍与公共福利待遇挂钩的政策,导致乡村在经济待遇、公共福利和环境条件等方面仍然远不如城镇,加之户口登记制度为代表的地域属性划分驱使乡村人才向外流动以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福利,使诸多有意愿下乡回乡发展的人才顾虑重;另一方面,人才下乡过程中,行政强制性和利益驱动性使得人才视己为“过客”,服务乡村积极性不高。乡村本土人才对家乡具有天然情感黏性和归属感,更有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助力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了解本地的优势与短板,更能因地制宜把家乡的美好文化传递到远方。因此,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时,不能只靠外来人才,而要重视挖掘培养本土人才,要通过企校合作、委托式定向培育等手段开展在地人才培育计划,在农民中培养一批懂乡村、懂网络、懂市场的新文旅人才,通过组织开展文化交流、人才互访等,加强与其他地方的合作与交流,逐渐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让本土人才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内外多元人才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文旅人才融合互促发展。
三、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引领带动”,确保赋能过程“方向准”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引领人才发展工作。结合各级各类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专项规划,锚定打造全域化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目标,围绕构建酒店管理、山地旅游、民族文化和智慧旅游等特色专业集群,进一步明确文旅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全域文旅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二是通过“产业带头人”引领文旅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建设计划,通过评先树优和经费扶持,发动一批各类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和优秀企业家参与到文旅产业发展中来。强化带头人教育、服务和支持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乡土情怀和增强带头发展的动力与实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强化“引才借智”,助力赋能过程“行得稳”
一是加大“引才”力度,推进文旅人才队伍实力提升。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重点人才倍增计划,柔性引进深谙文旅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文旅融合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智力支撑。积极开展“引凤筑巢”工作,吸引一批有知识、有志向的优秀从业者和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提升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资源挖掘、打造、运营管理能力。
二是拓宽“借智”深度,提升文旅产业突破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在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文旅智库和专家组织作用,为全省民族、山地等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化提供方向探索和路径选择。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按照“缺什么、送什么、讲什么”的原则,围绕文旅产业的“堵点”“痛点”“难点”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三)强化“培育赋能”,推动产业发展“有能才”
一是精准定位培训对象。既要转变观念,摒弃“一刀切”式的培训,将以往注重培训对象的覆盖面、覆盖率转变到注重培训对象针对性上来;又要统筹好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等人才类别的异同,创意设计、新媒体、交通、餐饮、文娱等文旅行业的异同,岗位、层级、学历、年龄等个体特征的异同;还要关注重点人群,如需要提升基础文旅知识的本土人才、需要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经营发展的业务骨干等。
二是着重优化培养方式。受自然禀赋、人文特征和民族渊源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文旅产业和人才队伍呈现不同属性和发展需求。因此,应瞄准培训对象需求,对接市场需要,结合各地人才实际、地方文化和产业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类施教,突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素质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全省文旅人才专业素养。
三是协同打造培育平台。依托高校、职校、科研院所等平台,提升专业实训室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基地数量与质量,打造联动全省、上下交互、类别齐全和重点突出的专业化人才培育平台。统筹利用广播电视学校、网络课程、新媒体、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健全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培训体系,打造遵循市场规律、洞悉市场动态、适应地方特点的社会化人才培育平台。
(四)强化“机制保障”,强化县域乡村“能留才”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认定与评价机制。当前,全省文旅人才难定性、难评价、评价体系不完整是突出问题,尤其是旅游人才尚无标准的评审条件。因此,应统筹政府、行业和用人单位,建立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主要标准,实事求是、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行业认定评价机制,丰富文旅产业内涵。
二是建立健全“一站式”服务机制。文旅人才流动频繁是常态,尤其受行业特点和经济下行影响,人才队伍不稳定性加剧。因此,应加快实施文旅党政人才提质行动,提升基层文旅人才工作队伍专业素养训练,梳理服务清单,完善服务事项,推行“服务上门”“政策找人”举措,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服务,架起“最后一公里”桥梁,让文旅人才有一个安心、放心、顺心的就业创业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针对政策关注点不够集中、靶向性不足等问题,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入库”举措,围绕人才效用发挥给予土地流转、税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扶持。用好用活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巩固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业态升级行动、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成果,深入推进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帮助乡村文旅人才在市场中站得住、站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