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理论,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将思政教育融入《宏观经济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8年中国GDP超过90万亿元。从 1978 年到 2018 年,中国的 GDP 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超过9%。依据70原则,平均不足8年的时间,我国经济总量就会翻一番。[1]持续高速的增长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之谜”。所谓“中国之谜”,就是以西方现有的知识和经济理论很难解释中国经济超常增长的现象。[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为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以一国总体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各变量(GDP,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的决定及变化,揭示一国经济水平的变化规律、一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西方经济学理论,而且还要结合十九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引领和创新作用,强化学生对现实社会经济问题认识与研究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等。[3]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会对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宏观经济学》课程坚持系统化设计思想。既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教师、教学资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而其中的每一个因素与环节,都不能脱离教学系统这个环节而单独存在。在课堂设计中,本课程主要参考了北美流行的教学设计模型—BOPPPS模型。该模型将课程分为六个阶段,依序是Bridge-in(导入) 、Objective(教学目标)、Pre-assessment (先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Post-assessment (后测) 、及Summary (总结) ,这六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连贯起来则构成有效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4]
三、课堂设计的具体步骤
(一)课程导入
首先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中提到中国的GDP将在2035超越美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然后引出问题,什么是GDP?GDP衡量的是什么?中国GDP超过美国的GDP,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财富也将高于美国的财富?通过微视频引出这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把“做好四个引路人”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一是掌握GDP的基本内涵,二是对比其他国家的GDP,体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成就,三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GDP的重要讲话,理解GD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优缺点。
(三)前测
前侧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先前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的深度和速度。本节是宏观经济学的第一章节,因此可以忽略此教学环节。
(四)参与式学习
首先给出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 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然后在介绍定义的基础上,强调理解 GDP 概念应注意的关键点,其次,比较世界各国的GDP发展状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最后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有关GDP的重要讲话,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等教学手段理解GD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优缺点。
(五)后测
利用教学平台,将事先准备的测试题目发布给学生,学上当堂完成测试。然后利用平台测试的分析结果,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再次讲解。
(六)总结
回顾重点难点,强调虽然GDP 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
四、结语
经济学课堂不是思政课,但却是展现中国伟大发展的生动教材。本案例是在讲宏观经济学 GDP 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加入了思政的元素。通过明明白白的发展数字和案例告诉同学们,我们坚持现在的道路和制度,要有自信,也能够自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教学当一种学术去研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和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