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地膜应用冲突及对策研究
1979年,在石本正一先生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以蔬菜为主进行地膜覆盖技术实验研究,随后获得巨大成功[1]。2020年,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163.9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73%,覆盖面积2.64亿亩在生产量和使用量方面,中国超薄地膜排名世界第一[2]。目前,地膜已在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中占据一席之地,被大量使用在田间作物的培植中。起初,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蔬菜和水稻中,后被广泛应用在棉花等经济作物和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中。地膜的应用不仅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效果突出,且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1.农业生产中地膜应用情况
地膜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具有保温、保墒的功能,还拥有保持泥土湿度、减少水分蒸发、调节光照强度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膜使用量、覆盖栽培面积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可知,地膜覆盖面积也从1982年的11.7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2.75亿亩。预计到2024年,使用量达到200万t,将要覆盖3.3亿亩的土地面积[3]。目前,地膜已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等育苗栽培领域获得广泛使用,我国地膜使用的地区和覆盖的作物,西南烟草及蔬菜产区、西北玉米和棉花产区、东北和华北的花生产区、华北的棉花产区,是地膜使用强度最高的区域。
但使用过的地膜,是否被合理有效地进行集中回收或正确处理,关系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地膜产品具有超薄性和应季性差的特点[4],使地膜降解、回收、再利用的工作开展困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地膜残留问题。地膜残留不仅阻碍着泥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削弱了土壤的肥力,同时还抑制了农作物根系的纵深生长,甚至会引发地下水下渗困难,土壤出现严重的盐渍化,最终造成土壤质量变差,影响到作物的产量,造成水产损失废弃地膜的大量存在,如果地膜得不到有效清理回收而残留在土壤中,会影响作物的出苗率和水分吸收率,造成农田“白色污染”[5]。这不仅危害了我国的农业环境,而且也造成了可利用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在充分了解废弃地膜危害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防范地膜对农田造成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体系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2地膜应用中存在的冲突
2.1经济与环境
经济系统化和人类自身福利的需要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迫切要求,这一要求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似乎永远无法消弭的紧张与冲突。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试图以经济手段和政府管制的方式来缓和,甚至消除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但实践证明,“生态鸿沟”的进一步扩大给人类的努力以沉重打击[6]。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7]。从理论上看,经济部门生产的负外部性是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如果我们能够明确环境的产权归属,市场的自我调控就可以根治其失灵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使用经济方式,让污染者为其带来的边际成本付出代价。但这一方法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这会导致经济部门无法营利,违背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在实际中兼顾生产与污染双重角色的经济部门,是无法全部承担其为了营利而产生的污染成本,这是经济与环境冲突的典型表现。这种经济与环境的冲突在农用地膜中则表现为:地膜覆盖的长期重使用、轻回收。虽然这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却是以牺牲农业环境作为代价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成本。即便关于地膜污染的防治政策层出不穷,但在实际的落实工作中,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成本和降解技术的研发成本,导致地膜回收再利用的实施情况不甚理想。
2.2个人与政府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社会冲突实质上是一种常态化的博弈,即公权力和私权利间的周期性碰撞。这种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和对立;其二是基于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矛盾关系[8]。拥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所有国家的共同心愿。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也是较为主要的因素。这在农业地膜的回收中则表现为:由于环境问题的加剧,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呼吁或强制实行发展绿色农业的行动,要求农民回收田间的残留地膜;而个人处于私权利的考虑,认为其可能限制自身行为,属于无偿使用劳动成果或报酬低于劳动的行为。因此,个人对于政府决策的执行效率低下,成果差强人意。
2.3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难免发生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面临眼前利益和未来长远发展的取舍问题。当我们专注于长远利益时,就需要放下当前的得失;而当我们希望获得及时利益的满足,则需要不顾及长期利益的得失。在地膜的使用问题上,我们合乎理性的做法是追求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长远利益。然而,不得不承认,使用地膜有效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在相同的时间段里,覆膜的农作物比不覆膜的农作物产量约高出1.2倍,农民收入增长1.3倍。地膜应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相对来说,也降低了使用人工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和土地承包者会因暂时的效率提高和人力成本的节省等短期利益,而可能选择拒绝地膜的回收。这种理性状态下的长远打算与实际情况中的眼前利益之间的碰撞,是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中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冲突的表现。
3地膜污染防治的对策
3.1借鉴他国成功经验
相对于日、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实施地膜覆盖技术的时间较晚,因此在地膜回收处理问题上,可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和可行做法。从地膜政策的制定上看,发达国家围绕“循环经济”这一核心思想,建立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从而约束在地膜污染防治各环节中主体的行为。塑料战略是欧盟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制定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该政策旨在把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运用到地膜产品的全过程[9]。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现象的。从地膜的污染防治来看,发达国家秉持“清洁生产”的理念,对农膜实行全过程监控,禁止个人私自焚烧地膜。从地膜的回收来看,对使用后的地膜进行回收,是国际上获得普遍认可的一种做法,但在具体的回收方式上,各国之间所有差异。把回收的地膜作为产业垃圾是日本的处理方式,在其相关的法律中有对使用者和回收者权利、责任、义务的详细规定。例如,农民虽有权利使用地膜,但也要对地膜的回收及回收产生的费用负有相应的责任。而在欧洲国家,对于废弃地膜,农民只需将其放在田间地头,由相关企业对其进行科学处理。
3.2政府部门加强管控
3.2.1加强宣传教育
要想使地膜回收工作顺利进行,政府首先应该宣传地膜回收的好处,让农户了解到地膜的回收可以确保粮食安全,保证人体健康,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政府也应该不断讲解废弃地膜对农田、水质、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相关知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农民对废弃地膜的认识,让农户意识到对废弃地膜进行回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以调动农民进行地膜回收的积极性。
3.2.2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应出台地膜治理的相关政策,具体包含以下五点内容:制定补贴政策、制定回收标准、确定回收范围、明确资金使用、设立奖惩制度。①制定补贴政策。政府有权对地膜防污治理全过程进行监督和问责,但其也有责任承担起回收地膜处理的相关工作。政府应投入相应的资金,用于农民维持耕地肥力的补贴,作为农民处理废旧地膜产生费用的补偿。②制定回收标准。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废旧地膜的材质、完整程度来制定回收标准,也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回收地膜的具体费用。③确定回收范围。政府部门应根据各地区的地膜残留程度来明确回收范围,将那些对地膜使用依赖度高的区域划入其中。④明确资金使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已有的回收标准,回收本区域的废弃地膜,详细记录回收账目,规范资金使用,做到每一笔支出都有所依据。⑤设立奖惩制度。财政部门可以设置回收地膜处理的工作专项资金,为积极回收地膜的农民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此,农民回收地膜的积极性将会被调动起来,从而主动承担起地膜回收的工作。政府可以按照“谁产生、谁负责、谁处理”的原则,对地膜回收实施效果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拒绝回收地膜的主体,依照相关法规对其进行严格处罚。
3.2.3加大宏观调控
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以规范地膜行业的生产。政府部门应该实施具体有效的调控措施,对地膜行业做出正确的引导。此外,政府还应不断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鼓励市场研发出全生物降解地膜,并对其价格进行调控,使其能够以亲民的价格获得逐步的普及。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的地膜,应禁止其生产和使用。对于存在污染的地膜,应对企业提高征税,甚至可以按其使用后的维护成本来收取环境污染税。这种做法可促进企业对产业结构进行逐步升级,以使其研发新型环保的地膜产品。
3.3明确各方责任体制
3.3.1生产者
企业作为地膜的主要生产者,是农用地膜生产环节中的核心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看做是防止地膜污染的始点。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要处理两个关键问题:地膜的生产标准应由谁制定;在具体生产过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如何把控。其一是地膜的生产标准应由谁制定。是由作为地膜生产行业领导者的政府来制定标准,还是由市场中的地膜行业自行制定标准。其二是在具体生产过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如何把控。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在地膜生产环节中也可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其中。也就是说,政府以经济形式对企业进行资助,从而提高地膜的市场供应量。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帮扶当地的大型企业,从产品单一的企业购入农膜。还可以以旁观者的态度,鼓励地膜行业内的自由竞争,但此时政府应做好地膜行业中的裁判,防止恶意竞争行为的发生[10]。
3.3.2销售者
销售者是使地膜从生产者流入使用者的中间商。在销售环节中,地膜的价值是不变的,但由于销售者要赚取差价,必然会使销售价格高于生产价格。虽然出售地膜产品获得利益是地膜销售者的权利,但保证其出售的地膜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则是其不能否认的义务。同时,地膜销售者应该配合使用者一起完成废弃地膜的回收工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销售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把控力度,防止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3.3.3使用者
使用者对于废弃地膜产生的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使用者的种植需要,市场中地膜覆盖技术应运而生,各式的地膜融入市场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使用者对于地膜的耗损造成了残留地膜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种植户作为农用地膜的使用者,在使用地膜的同时,要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该责任主要表现为:种植户在使用地膜后,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废弃地膜进行回收处理;在使用者进行地膜选择时,政府应该适当地给予地膜购买补贴,以引导其购买可降解的地膜,进而减少使用者产生地膜污染的行为。
3.4创新地膜应用技术
对于解决地膜的残留及回收后的地膜再利用问题,目前有以下四种可做参考的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制作复合板材、一膜多用技术、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①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地膜由天然生物质和石油基两种主要成分构成,其在保温保墒、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方面的效果与PE地膜基本一致,并且不会存在地膜残留污染环境的问题[11]。②制作复合板材。将回收后的地膜进行清洗,并通过相应工艺制成颗粒,再与小麦、玉米秸秆粉按照一定配比混合,可制作出一种复合板材。③一膜多用技术。一膜多用技术是指在起初覆盖的农作物成熟之后,地膜保存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在之后的作物种植中多次使用。这种操作不仅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膜残留对环境的污染。④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把回收后的地膜作为原料,通过相应的技术使其与聚醋酸乙烯、石油树脂等材料复合,制作出新型路面沥青高分子改性剂。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公路的耐受性,还使得废旧地膜变废为宝,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12]。
4.结束语
地膜残留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个人与政府、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三对冲突;转变地膜应用发展模式,积极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地膜污染防治中宣传教育、出台相关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明确地膜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责任体制;创新地膜应用技术等,确保设施农业的稳定、快速、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