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在中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根据我国《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化中的要求,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起乡村治理新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社区参与作为一种乡村治理的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社区参与,乡村居民能够直接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监督等工作,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政策的执行和落地,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社区参与也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推动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实现社区参与的效果并不容易,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社区参与在乡村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一、社区参与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一)结合对乡村的全面认知,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
社区居民作为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对本地区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发展优势和困境,能够提供地方性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当地的问题和需求有着直观的感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治理建议;而且社区居民具有丰富的当地生活经验和创新意识,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更加贴近实际的建议和措施,推动乡村治理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提供乡村治理中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1]。
(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中
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乡村治理政策的制定和计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提出建议、提供信息和参与讨论等方式,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和意见,不仅可以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使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且意见和政策是在自己参与中得到了确定,社会居民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中,可以通过参与社区议事会、居民代表会议、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社区提供更好的治理和服务,并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提供社区公共设施等方式,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通过自主创业、开展农村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三)发挥社区的问题调节等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开展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能够真实反映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可以有效收集和汇总群众的声音,使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并发挥问题调节的作用,通过参与社区调解、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乡村乡民切实存在的问题,有效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社会联系,促进邻里和谐,增进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会议、社区活动等形式,了解政府政策和社区动态,增强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分享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对称和公开透明,并在参与社区规划、社区管理等过程中,制定和执行社区规章制度,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推动社区自治的深入发展。
二、影响社区参与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
虽然我国颁布了乡村振兴、加强社区参与的相关文件,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社区参与体系,尚未建立起规范性的社区参与机制,目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多以居民代表会议和社区议事会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参与程度不一等问题,使得社区居民无法清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导致社区参与的效果不佳;尽管本地政府有意愿推动社区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具体实施并不充分,比如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教育支持,使得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的能力;本地政府由于资金紧张,无法给予足够的经费和资源支持,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开展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社区居民因素
1.认知、意识因素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接触面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极大拓展,但多关注农业发展的信息,对于国家大事了解不多,缺乏基本的政治、法律和公民意识教育,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意识不强,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性,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社区居民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往往难以了解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动向,也无法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信息不对称也导致居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意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居民参与能力因素
虽然在我国社区参与乡村治理相关政策、文件等的指导下,很多居民提升了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2],但社区居民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组织和管理社区事务的技能,无法有效地组织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动和讨论,限制了他们的参与能力;社区居民在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其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限制了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能力。尤其是社区居民在乡村治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缺乏了解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参与乡村治理的讨论和决策,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无法有效地处理社区内部的问题,限制了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能力。
(三)社会因素
缺乏社区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氛围也是影响其有效参与的重要因素,如一些地区的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相对薄弱,缺乏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使得居民不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对社区治理的决策和行动持观望态度;尤其是在社区居民缺乏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的社会背景下,缺乏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机制使得居民难以了解和参与社区事务,限制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偏远的地区,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和价值未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和重视,社会对乡村治理的理解和认知不够,缺乏对社区居民参与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居民缺乏参与的动力和意愿;或者地区行政体制和管理权力集中、决策垂直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使得居民难以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往往被较强势的利益集团所忽视。
三、推动社区参与在我国乡村治理中有效开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的鼓励,建立社区参与的组织架构
我国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治理政策的完善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核心基础。政府可以利用优惠政策、奖励机制、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激励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比如对在社区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中提出创造性建议的居民给予资金奖励,激发社区局面参与的主动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建立起多层次的社区参与组织架构,比如设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志愿者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让居民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层级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为社区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一个平台,让居民能够更加有序地参与到决策、管理和监督等环节中。政府还要利用奖励机制鼓励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这些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支持和项目经验,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3]。
(二)加强宣传,提升社区居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1.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机构进行宣传,增加宣传的广度
社区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相关宣传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居民认知、参与意识等的重要方式,政府要与各个媒体平台合作进行多元化的宣传。政府可以与媒体机构合作,制作宣传片、微电影、纪录片等,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社区参与的案例和成效,传播乡村治理的相关信息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激发居民的参与意愿;也可以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设计专门的账号,定期发布与社区参与相关的信息、政策解读、成功案例等内容,并积极回应居民的关切和问题,提供在线咨询和互动交流的渠道,拉近政府与居民的距离。政府还可以与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媒体记者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场报道和采访,促进媒体对乡村治理的深度报道和宣传,并到乡村进行线下的针对性宣传,利用政策解读和专家解读等资源,促进与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增加乡村治理和社区参与的宣传广度。
2.加强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能力的培训,提升参与能力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政府要组织相关的学者、专家等向居民提供乡村治理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参与途径和技巧等方面培训,指导居民了解如何参与村民会议、如何提出建议、如何参与规划、如何组织社区活动等,以提升居民对乡村治理的理解和能力。培训结束后,政府也要提供后续支持和指导,建立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组织交流和座谈会,了解居民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解答疑问和提供帮助;也可以建立社区参与乡村治理的专家咨询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或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人士、成功案例的分享者等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的指导,提升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4]。
(三)引入社区参与的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1.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管理机制
社区参与乡村治理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其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各地可以建立由居民组成的议事会,作为与政府进行沟通和协商的平台,议事会可以由居民选出代表,代表居民参与决策和事务管理,而政府则需要为其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技术指导等资源和支持,比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项目拨款等方式,向社区提供经费支持,用于社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工作。政府还可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社区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通过组织交流会议、座谈会、参观考察等形式,鼓励社区之间的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并注重居民的培训和知识普及工作,组织相关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制定激励机制,通过设立荣誉称号、表彰优秀居民和社区组织,提供奖励和奖金等激励措施,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2.充分发挥社会能人的榜样力量,带头参与乡村治理工作
在我国乡村战略的规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地区能人、贤士作为地区的榜样力量,可以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地方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当地贤士、能人的引导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在社区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工作中,依靠自身良好的品德、行为等给予社区居民良好的引导作用,并依靠自己的经验、能力等为乡村治理的管理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社区还要加强多元化的宣传,将当地能人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优秀事迹等进行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宣传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学习当地能人的行为,参与乡村治理。
(四)利用奖励机制等,营造良好的社区参与乡村治理氛围
良好的社区参与乡村治理社会氛围的营造是提升居民参与主动性的重要基础。政府可以设立表彰制度,每年评选出优秀社区和居民代表,给予他们荣誉称号、奖金或其他实质性奖励,以激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还要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负责监督政府的决策执行和履职情况,组织居民对政府的决策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并加强信息公开,通过政府网站、社区通告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主动向社区居民公开相关决策、政策、项目和经费使用等信息,确保居民了解并参与到乡村治理中,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尤其是要通过开展居民意见征集、座谈会、民意调查等方式,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决策中予以考虑,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发展[5]。
除此之外,随着乡村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乡村经济必然会得到一定的的提升,因此要利用一定的补偿机制激励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比如可以利用乡村发展收益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等,提升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或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项目等,为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社区居民提供经济补偿或奖励,激发其参与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乡村治理中,社区参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居民通过参与乡村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等,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对乡村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有利于凝聚乡村社会共识,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和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民主,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但目前政策、居民自身、社会氛围等仍旧影响着乡村治理中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治理,需要利用政策、鼓励制度、教育宣传等,加强居民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我国乡村治理工作的民主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