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研究
一、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效能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数字技术赋能供需不相匹配
在当前的基层治理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比较广,但是实践中上级组织倾向于在下级所有组织中推行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一定程度上对下级组织区位优劣势、资源禀赋、治理需求、治理内容等的差异和复杂性有所忽略。[[[] 仝志辉,刘传磊.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县域推进、村庄卷入和效能提升———浙江省五个先行县(市、区)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加之一些社会资本因为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在参与基层差异化数字平台建设中,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基层治理中数字技术的多元化供给体系不够完善。[[[] 刘少杰.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根据实地调研了解到,部分地区的数字社区或者数字乡村试点项目运行过程中,数字技术供给和平台建设尚未有效契合当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需求,区域数字治理平台出现同质化现象,有些平台上的功能表面看很齐全,但实用性不高。数字技术供需不匹配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一定资源的损耗和政策执行的偏差。与此同时,基层治理中的考核评比也开始依托于数字平台,有的以下载率、点击量、浏览量、转发量等作为指标来评核工作的完成度,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原有工作加压基础上又增加了压力,忽视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数字平台本身的实际应用效果。[[[] 苏岚岚.数字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关键挑战、逻辑框架和政策优化[J/OL].农业经济问题. https://doi.org/10.13246/j.cnki.iae.20230928.001]]
(二)数据要素治理机制对基层治理的支撑不够
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不断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信息化时代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数据要素独具的形式虚拟化、类型负责多样化、涉及主体多,安全风险大,技术支撑水平要求高等特点,亟需建立契合数据要素上述特征的治理机制。[[[] 谢康,易法敏,古飞婷.大数据驱动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但是,基层在运行数字技术平台时候所凸显出来的数据产权界定不明晰、工作人员数据治理思维欠缺、数据治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相对薄弱等情况也不能很好地提高治理效能。不同数字技术平台暂时还未能实现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共联共享,数据要素的碎片化情况比较突出。再加上,现有的数字技术平台上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怎么高,平台更新维护不及时,开发利用也不充分,使得数据要素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随着基层治理事项的不断叠加,线上和线下治理方式交互使用,但又因为线上和线下治理在诸如人际互动、效率导向、服务体验、结果反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数据要素的作用发挥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即便基层已经建立了不少的数字技术平台,但是整体的协调和作用发挥,数据要素真正为民所用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效能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行政发包制的广泛运用
基层治理效能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学者观察和解释的视角也有所不同。俞可平认为,国家治理效能之所以不高,是因为政策或者指令执行的各方对原定的目标有效与否有争议从而又没有重新界定目标,或者基层治理主体在执行过程中背离国家或者上级设定的既有目标。[[[] 郑广永,周彤.基层治理效能欠佳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9.]]这种背离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但都与行政发包制有很大关系。
(二)治理主体能力素养欠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政基层工作人员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群体,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切实落实落地,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治理环节最后的堡垒,尤其需要具备超高的能力和超强的智慧。这种能力和智慧不仅包括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和动态更新,更包括对国家大政方针和上级政策指令的完整准备理解和贯彻执行,友好地和群众沟通协调的能力,能够有理有据地处理和回应群众反馈的不满和意见,把绝大多数矛盾和风险能够化解在基层,坚决做到“小事不出村或者社区,大事及时报”等。缺乏任何一种能力,基层的工作都很难顺利开展并完成,还可能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但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工作能力素养也参差不齐。
在实地调研和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如下情况:第一,在一些地区或者一些部门,的确存在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最新的法律法规、上级政策理解不透不深,甚至不到位的情况,造成工作目标出现偏差。在一些检查整改工作中,个人基层工作人员不善于不及时学习或者懒于学习了解相关政策和工作内容,政策文件的落实上不够完整不够准备,甚至整改不利等情况也有。第二,一些地区的个别工作人员缺乏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协调的能力。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与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群众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是基层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和素养,但是现实中的确有个别基层工作人员不擅长,无法真正解决群众问题。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个人基层工作人员在落实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拖延或者打折扣,甚至不传达不落实,造成群众利益受损,使得某些领域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三)治理机制不够协调
在数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应用背景下,现有的基层治理理论和相关机制已经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应用良久,只是各种治理机制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很难有效处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的新状况。
第一,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之间存在张力。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平台被用于收集信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或者传达上级政策或者指令等。与此同时,普通人自己为方便网上购物,学习、娱乐、工作等,也会选择这样或者那样的数据平台。而各种数据平台广泛应用的推广,使得用户的多种基本信息,比如身份信息、消费信息、个人喜好信息等内容都被直接或者间接告知使用者的情况下被记录,有些甚至没有被告知就被记录留存起来,把这些年相关的信息聚集起来,进行整合汇聚和分析,可以轻易获取使用者个人的一些隐私信息,难免出现隐私泄露的问题,危机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要求尽可能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信息共享共用,但是上下级政府或者不同部门为信息安全考虑,所享有的权限不同,
了解到的数据内容也就不一样。加之,行政系统的科层制和条块分割,也使得上下级之间或者部门之间存在信息鸿沟,不能有效整合数据资源,甚至很难做到基本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胡卫卫,陈建平,赵晓峰.技术赋能何以变成技术负能?- “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及消解[J].电子政务,2021(04):58-67.]]
第二,治理落实机制和基层治理主体奖励机制之间匹配不够。为了更好地达成上级组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一般情况下会采取检查-考核-奖励-惩罚的运行逻辑,来督促基层工作的完成。一系列考核指标下达后,基层组织把工作聚焦在各项指标的完成度上,可能就会忽略政策本身的制定初衷或者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数据平台的任务单纯限定在点击量、转发量或者下载量等上面,反而加重了基层治理负担。注重提升基层治理数字技术应用得专业性、高效性和适用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警惕“晋升锦标赛”逻辑下信息化建设的跟风行为,避免基层治理落入“数字化陷阱”[[[] 郑琼.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中州学刊,20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