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心 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了文化在凝聚民心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凝聚起广大村(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合力,有了这股合力,撬动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支点是切实可行的。
一、宿豫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和发展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我们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利用,利用好、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式,也是真正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基层治理实处[1]。近年来,宿豫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探索以“党建强”引领“治理优、乡风好、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1+5”乡村治理路径,重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助推乡村振兴,为推进基层“三治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9年成功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2021年以来,全区有多个村镇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成绩的背后,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重点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建设。以乡镇小镇客厅为主阵地,进一步整合农村宣传文化、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打造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促进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2021年以来,宿豫区先后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必须在乡镇镇区中心位置建设小镇客厅,小镇客厅必须以能代表该乡镇街道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设计主线,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打造,从而搭建群众需要的文化娱乐平台。小镇客厅一般包含群众文化大舞台、乡情馆、文化长廊、健身广场、图书馆等,成为集文化宣传、群众娱乐、体育健身、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绿地公园。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做优地方特色优秀文化。农村文化源自乡村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是一代又一代接续传承下来的,有其固有的地方特色和承载形式。宿豫区立足本地区文化资源实际,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努力搭建文化传承的平台载体,把建设乡情馆、村史馆作为主抓手,实施一系列文化“进镇入村”工程。目前,各乡镇街道都建成了乡情馆,部分有条件的村居建好了村史馆,乡情馆、村史馆主要展陈乡镇发展历史脉络、人文等,而村史馆主要展示村情、村史等内容,是留住乡愁的最好方式。乡情馆、村史馆的建设推动,为乡村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了平台载体,留住了乡村的文化之根。
三是发挥乡贤和地方文化人才作用。挖掘乡贤资源,培育时代精神,凝聚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乡贤是品德才学为乡人敬重的贤达人士,现代意义的乡贤,是指在乡村中的具有一定声望或者长期在外任职且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大的人。这部分人的品德和才学在本地方都是无人企及的,其影响力、号召力和协调能力都远比基层干部强得多,基层管理者正是运用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让其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自己家乡振兴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在其自身能力的范围内还协调其他部门在物质或者政策方面帮助基层,为基层治理增强了强劲的外部动力。截止到目前,宿豫区已经成立了从上至下的乡贤协会,乡镇设有乡镇乡贤协会,区级层面设有区乡贤协会,乡贤协会的成立以及乡贤作用的发挥,有力地助推了基层治理。在发动乡贤的同时,乡镇还积极调动本地的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利用他们自身的特长编排带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节目,并将乡村治理发展等内容融合进节目中,及时呈现给本地的父老乡亲,做到了以文化节目教育村民、影响村民。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基层矛盾处理的特殊性。从宿豫的治理效果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以柔性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助力基层治理。当前,宿豫基层社会治理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虽然有一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很多问题是因为村庄整合后所带来的矛盾,原来是庄前屋后的本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因为是熟人,相互理解、相互承让,没有非常突出的矛盾。而村庄集中后,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搬到集中区居住后,大部分居民不再是原来本村、本庄的老亲戚、老庄邻,这些矛盾和以往有所不同,由于引发的对象变了,带来的矛盾不同了,解决的方式和手段也就有所不同了。基层管理者必须直面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只有深刻分析矛盾双方的基本情况,剖析产生矛盾的基本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矛盾,否则,不光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者必须直面这些矛盾的特殊性。
二是基层文化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多年来,由于乡村中许多年轻的居民都进城务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很少有时间回村回家,此外,近几年,由于乡村村庄实行集中,一大部分拆迁户在集中区享受安置后,又进城购房,将家整体搬入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城市居民,导致留守在村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这是一个特殊群体,可以说是老的老、小的小,对这一老一小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摆在基层治理中的一大难事。尤其在文化服务层面,如何才能有针对性服务好一老一小,针对性地创作既能让老人能接受、又能让小孩喜欢的文化作品,是非常困难的,基层管理者必须结合文化资源的实际、受众对象的实际,从能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基层群众的精准性。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在一般人看来,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只是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表面上处理得都是鸡毛蒜皮小事,没有什么大的学问。其实不然,基层社会治理是极具复杂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抓好这项关乎民生、关乎基层稳定的治理工作,是摆在基层管理者面前一道难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皆要统筹考虑、统筹安排,且不论其他,单从文化层面思考,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应有作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作用,是基层治理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是一个地方延续的血脉,在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化挑战,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境况下,基层社会治理者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难题。第一,面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问题,如何把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巧妙地融入进整个基层社会治理系统中;第二,在基层治理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让老百姓接受;第三,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做到无缝衔接。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作为基层治理者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挑战,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进基层社会治理中。
四是整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迫切性。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散乱的、不系统的,有的有幸经过了多年的传承,现今还留存下来了,有的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态。留存下来的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已经不能很好地契合时代实际。时代在变,乡村(居)民的观念在变,思想也在变,当然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变,以不变应万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要通盘考虑本村本居现有的文化资源,整体思考一下那些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最具代表性,最能融入到基层治理中去,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展现这些文化。
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
再好的基层管理政策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才能得到验证,即使再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推进基层治理中,作为基层管理者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念,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目标,采取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基层治理之中,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
一是明确基层社会自治目标。基层社会治理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是基层管理者应当重点思考的首要问题。目标明确,才能有前行的方向。基层社会治理同样如此,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目标意识。如何确立基层社会治理目标,要站在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角度,要站在提升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幸福感为主要目标的全局高度进行定位。
二是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组织党员到教育基地进行培训,在党员干部中广泛普及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党员的传统文化素养。发挥“两委”成员和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参加宣讲、诵读等活动,引领群众积极参加各个理事会的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聚焦家风建设,在群众中树立道德模范,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守住为人、做事的底线,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群众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扎实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和好公婆、好媳妇、凡人善举、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党员干部作创评表率,营造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三是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制约。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而在基层,人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基层社会治理。以宿豫为例,基层治理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在相当一部分村居已经出现年轻的同志不愿干、年老的同志不能干,还有部分村居选不出合适的管理人选,只能有乡镇干部兼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如何探索从各级党政及企事业机关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是当前工作的关键,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培养本土人才,让熟悉农村情况、热爱农村工作的人留得住,且能干得好,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基层治理的实际,制定一整套人才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人才制约瓶颈[3]。
四是做好德治和法治结合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基层是一个错综复杂、矛盾多发、治理困难的“深水区”、“攻坚点”。现在的农村是高度开放的,人口流动性大,绝大多数青年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能留下来的非老即小。针对这部分群体,单纯靠早期制定的村规民约来管理,已经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在推进基层“德治”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法治”,让“德治”与“法治”同步并举,做到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德治和法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规范作用,在法治建设中,用法治的强制性手段促进道德的形成,用道德的理性促进法律的遵守[4]。真正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在乡村治理中也要强化道德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依法治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使道德同法律相衔接,营造人人都讲法治的文化环境。
五是做好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整体合力 ,打好文化引领的组合拳。 如何把散乱的、不系统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打好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引领的组合拳,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要深入研究现有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存在的不足。对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查找其原因,看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使其契合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和发展需要。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基层管理者全面掌握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需要站在有益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局层面,统筹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整体合力,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结束语: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文化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影响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作用,凝聚广大村(居)民心,画出更大的同心圆,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