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引言:乡风文明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更是乡村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尤其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然而,在黑龙江省这个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但其乡村地区正面临着文化传承方面的困境。因此,以黑龙江省为例,从乡风文明的视角审视乡村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探索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推动黑龙江省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密不可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乡风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社会性和群众性。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工作方向和思路,紧密贴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践行主旋律。同时,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紧密地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相得益彰。[1]
在社会学理论框架下,乡风文明是一个由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乡村社区建设、社会活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学视角下,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乡村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乡风文明对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潜能和价值,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也是研究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二、乡风文明视域下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
1、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在过去的十年中,黑龙江省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省级政府倾力支持,共新建、改建和扩建了119个文化设施,为乡村注入了文化的活力。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还建成了1752个数字文化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以及8233个地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2022年,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省财政局在58个革命古区和县城村[3],配备了先进的电脑、音响等文化设备,为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黑龙江省以其优秀的考古历史研究联盟为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和考古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从2012年的仅有29个增加到了激增的57个[4]。同时,在省级层面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黑龙江省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卓越成就。渤海州上京龙泉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竣工并开始正式运营,为该地区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横岛河子镇荣膺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以表彰其对该地区文化遗产的卓越保护和传承;尚庆城和金尚庆遗址荣膺“首届百佳考古发现”世纪殊荣,彰显了其在考古领域的卓越地位。全省已有218家博物馆完成了登记注册,其中有46家博物馆获得了国家三级以上的认证。同时,为加强对地方特色文物的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实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有效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此外,黑龙江省还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优秀的经验和示范,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发展机遇(2)。
3、地方特色文化的打造
目前,黑龙江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雪乡”“北极村”等,这些品牌的规模和影响力已经相当可观。在经过长达10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哈尔滨木兰县吉星乡综合文化站成功打造了12个文化品牌,其中包括农民歌曲比赛、农民舞蹈比赛等,这些品牌的建设使得吉星乡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站。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一系列省级团体灯光文化品牌,其中包括黑龙江农民文化节、黑龙江社区文化节以及“冰雪大地,美好生活”系列集体写作活动,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利用抖音、微信和微博等多种渠道,推广黑龙江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4、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黑龙江省致力于培养具备文学才华的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乡村文学人才培训班、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培训班以及全省集体文学人才声乐培训班,培训群文骨干上万名。在甘南县,成功开发了一款名为“甘南县文明实践云平台”的综合文明实践服务管理系统,并同时推出了“文明实践小程序”,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甘南县文明实践”为核心的高效云平台。“志愿服务管理与发布系统”是“文明实践云平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志愿服务机制的文明实践中,通过调度令、志愿者接令和公众评令等手段,实现了高效的志愿服务,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志愿精神的温暖与力量,并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之中。自2021年启用以来,该平台已派遣50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900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普传播和法律服务等,为广大民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桥梁,推动当地乡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三、乡风文明视域下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相比于城市地区,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例如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由于资金的不足,农村地区往往无法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部分地区的资金利用率较低,限制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另外,部分农村地区在文化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资金管理不规范、使用浪费等问题,导致一些资金往往无法得到合理利用,或者被挪用和浪费,使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不佳。
2、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不足
黑龙江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村落、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等面临着被遗忘和破坏的风险。部分农村地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薄弱,许多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本地的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同,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了农村地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机制。
3、地方文化特色发掘不充分
黑龙江地方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相对薄弱。许多乡村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和口头文学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地方文化特色,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许多乡村居民更加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传统的乡村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也限制了乡村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黑龙江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学校的教育设施条件不良。许多乡村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场所,教室狭小、设施陈旧,给学生的学习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许多学校面临着教师队伍极度紧缺的问题。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倾向于在城市地区工作,而乡村地区的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乡村学校难以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也相对不足,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支持。
四、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1、提升资金投入,促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攀升。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黑龙江省基层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拓展文化建设的领域,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更加繁荣。在乡村地区,可以兴建更多的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和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并重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广大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实现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在致力于维护农民文化权益的同时,不断创新和提升相关形式,注重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探索真正能够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活动,促进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另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动文化惠民计划,并持续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同时,需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参与,确保全域覆盖,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2]。
2、传承乡土文化,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保护、传承和利用三位一体的理念,继而采取卓越的传统文化传承计划,全面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并通过富有创新思维的转换方式来提升文化的价值。为了确保乡村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深入研究并登记文化遗产,而建立专门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乡村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登记,可以全面了解村庄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从而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推进乡村文化遗产工作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公众支持,提升乡村居民保护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分类历史遗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合理有序的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乡村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塑造乡村文化品牌形象,提升地方文化特色
从乡风文明的视角来看,乡村文化建设之路应当聚焦于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特征,充实文化内涵,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倡导文明乡风的同时,应该树立起一种良好的乡村形象,以此来展现乡村风貌。因此,乡村文化的核心在于运用当地的独特特色和文化资源,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形象。首先,可以组建一支文化研究团队,对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传统产业、手工艺、美食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对文化的理解。通过对乡村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瑰宝,从而创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符号和形象。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学习、欣赏村庄。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富有乡村特色的艺术节、文化展览、传统民间演艺、手工艺品博览会等,将乡村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4、加强乡村教育培训,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
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乡镇党员、干部和乡委定期接受省、市、县政府的培训,以提升基层政府乡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把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不断选拔和培养那些对当地文化特点和规律了如指掌的专业人才。其次,为乡村居民提供全面的文化教育机会,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可以涵盖乡村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乡土文化、传统工艺和乡村创业等,旨在激发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职业教育可以策划并实施针对乡村文化职业的培训计划,为农民提供相关技能和知识。同时,为乡村居民提供终身教育机会,举办文化讲座、体验交流会等活动,以提升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结束语
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为指导,严格遵循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乡村振兴需要有先进文化作为支撑,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改变传统风俗习惯,培养良好的民风,同时也需要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