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赋予乡村建设新的内涵,为乡村的转型发展构建了新的格局。
一、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化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直接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生态宜居,文化繁荣,治理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实现创新融合。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乡村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推动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拓出了贯穿生产、供应、流通和消费的新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多元化新发展,特别是借助电商的兴起,加之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乡村经济进一步打破了信息壁垒和地理壁垒,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广度融合。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数字技术使得乡村一、二、三产业间实现了更加广泛的融合,通过要素交换、延伸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等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以农业为核心,建筑、商业、休闲、养老、文化等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了产业创新融合和广度融合之后,数字技术将产业链有机整合,深层次挖掘和发挥出乡村的地域资源优势,通过特色产品、项目的开发推荐推广以及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宣传,不断塑造强化乡村特色品牌,增强乡村品牌竞争力,实现乡村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宜居
传统农业往往由于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处置不当的农业垃圾等原因对土地、水资源、空气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效应。数字化技术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及预警、低碳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定点、定量、定时地施肥、无人机追肥等技术,对农业生产可以达到快速、精准地施肥效果,在减少施肥成本同时也达到了尽可能减少污染,保持土壤内肥力,数字化为农民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实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科学化防治污染,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手段,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对乡村生态资源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山河湖草沙等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利用数字化教育宣传平台,不断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自觉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助力乡村传统文化繁荣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播、继承、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宣传手段和广阔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促进了优秀乡村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增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于村民来说,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乡村美好生活、学习农业相关知识、销售乡村特色农产品,对于村镇来说,可以宣传乡村优秀文化,描绘乡村人文风情,增强乡村文化竞争力。
除了短视频平台对于乡村文化推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虚拟现实可视化、三维实景建模等展现形式,充分发掘乡村多样文化资源,再现乡村的历史文物和遗迹,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
通过将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文化服务智能化、文化设施网络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活动,拓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大数据分析乡村文化需求,有效配置乡村文化服务资源,结合影视动漫综艺短视频等多样方式,增加有关乡村的优质文化创作和产品供给,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乡村文化软实力进一步转变成乡村经济硬实力。
(四)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有效
将数字技术化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实现从技术理性到制度理性再到价值理性的跨越。乡村基层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释放治理效能。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村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更多有效信息,各种社会组织和村民广开言路,方便村民对重大事项决策进行民主评议和监督,使权力运行更趋于透明。平台使得使每个人都有了更多为乡村建设发声的机会,提高了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云端平台开展党务工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及时掌握村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数字化手段优化网格治理,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