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探究—以桃坪羌寨为例
引言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其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建筑为碉堡,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在桃坪羌寨内,不仅有着地域特色突出的建筑文化,同时非物质文化也是较为独特的。如,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羌绣、羌笛等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在大力推动桃坪羌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与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以此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就与乡村经济实现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优化建议。
一、桃坪羌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现状
笔者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当前桃坪羌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较大的问题,具体如下:
1.1保护手段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是同时进行的,在传承中保留底色,在保护中迸发活力,这就需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多样化的保护手段增强实际效果。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桃坪羌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手段单一,未能实现多种方式的优势互补,实际取得效果不如人意。
从传承方面来讲,羌族无论是羌笛还是民族服饰文化等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口口相传方式进行,对于现代化传承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涉及,但实际应用只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落实,形成系统化的、可行性强的实施方案。
从保护方面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需要始终保持“原汁原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必须具有守正的保护人保驾护航,但这一方面来讲目前缺少真正的保护人,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羌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需要调动更多力量,如让地方社会组织介入、专业文化技术协会介入等。这些力量的介入,能促使非物质文化保护实现系统化。而当前桃坪羌寨内部的羌族文化保护仍然是以地方政府牵头,当地居民参与,多方力量参与存在局限性。
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与保护工作进行必须积极与现代化技术相合作,通过现代化技术价值吸引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在社会关注和参与下,促使传承与保护工作高效实现。
1.2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桃坪羌寨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集中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现上,从而高效实现乡村振兴。以此在有限的资源内放置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层面上的重视度是较低下的。虽然现今羌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与乡村经济实现融合发展,文旅经济全面推进,增强地区收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但实际保护和传承存在的偏差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只是“皮毛”,未能结合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实施方案,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缺乏等导致实际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乡村经济共同发展间的主要制约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桃坪羌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必须与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同耦合发展。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乡村经济共同发展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2.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桃坪羌寨内部有着羌笛、羌绣等非物质文化,但由于在长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政府和人们注重经济发展,没有形成以非物质文化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以此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保护中存在意识薄弱现象。如,当地居民认为羌笛和羌绣毫无特色可言,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界定没有接受相关系统知识,这一方面后期急需改进。
2.2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资金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羌族地区住宅进行了大量的修缮,投入的资金也是较大的。而在当下大力推广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老寨游新寨住”的发展模式。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后续资金未能继续跟进,在基础设施配备、餐饮和住宿以及休闲娱乐等配套措施方面存在欠缺,对于促使旅游吸引力整体保持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2.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以非物质文化为依托的乡村经济创新发展中,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复合型的技术人员队伍。这支人员队伍不但要熟悉羌族文化特点以及如何传承,而且能熟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此在智库的建设下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但是,由于实际未能形成强有力的重视,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还需要积极推进。
2.4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
政策保证到位旨在能通过权威性的政策出台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与经济实现耦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实际未能加强调查研究,未能形成强有力重视,现有的政策可指导性不强,未能发挥引导作用。这一方面在后期推动两者耦合发展中需要重点落实,不断完善政策保障。
2.5“空心化”现象严重
当前桃坪羌寨地区存在严重的空心化现象,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保护和乡村经济融合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当前乡村文化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发现,桃坪羌寨内部大量居住人员为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这对于地区实现突破发展必然产生不良影响。
三、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间关系
3.1是我国民族多样化的具体表现,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基地之一
羌族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浓重的民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注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是保护我国民族多样化的重要彰显。在当前各地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以民族文化独特性为依托能促使桃坪羌寨在繁荣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以特殊性提升吸引力,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这是其能实现突破式发展的关键。且从客观层面上讲,桃坪羌寨地处四川偏远地区,此地基础农业和工业发展不具备条件,而以当前人们所喜爱的旅游业进行发展不失为发展关键点。
3.2为同类型的乡村振兴提供示范作用
脱贫攻坚完成后,桃坪羌寨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我国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国家,类似羌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在脱贫攻坚完成后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大道路。实践证明,以地区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旅融合发展,不但能促使地区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而且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在可有资源基础上的发展之路是非常可行的。正如当前羌族地区所呈现的“羌文化+旅游”“羌文化+创意”等业态模式开始呈现,不仅用心出一批具有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旅游精品村寨和幸福美丽家园成为羌文化走廊上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而且也成立了羌绣、卡斯达温、博巴森根、羌族口弦、古羌漆器等一批传习中心,已成为羌文化非遗保护研究、活态传承、宣传展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据相关统计调查2021年全年,理县实现旅游接待613.63万人次,同比增长11.01%,实现旅游收入472852万元,同比增20.13%[ 2022年8月,中国四川,天府旅游名县巡礼丨四川理县“清凉经济”+“冰雪经济”2021年实现旅游收入472852万元.]。
综上所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现今已基本上取得了成效,这切实能为同类型的乡村振兴发挥示范作用。
3.3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地区收入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乡村经济发展不但为当地寻找了一条突破发展模式,而且能在地方特色凸显基础上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大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能极大增加地区收入,以此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地区旅游业得到发展,增加居民收入,能实现引凤回巢,增强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乡村经济可以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首先,乡村旅游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产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和舞蹈、传统建筑等,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开发中,乡村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乡村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传统农业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经济发展则可以开发出更多的特色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手工艺品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可以提高乡村经济的效益,还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创业。此外,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乡村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保护和传承,可以让当地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传承。这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总之,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寻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
3.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正如上述所言,积极推进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发展能实现共赢,尤其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5消除绝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胜利之后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稳固当前发展,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与乡村经济实现融合发展能在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下持续增强地区人们收入,避免在脱贫之后出现返贫现象,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四、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乡村经济的发展间的协同发展策略
4.1 强化重视,提升保护意识
地区政府发挥带头作用,强化重视,通过政策出台、资金投入,积极搭台,让各级社会力量参与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乡村经济协同发展中。如,成立调研组、开展座谈会、构建示范基地等落实,切实让两者融合发展落实到实处。
4.2 强化资金支持,配套到位
依托非物质文化基础上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金支持,以此才能保证配套设施到位,提升观光旅游消费力度,真正实现文化和经济的相辅相成。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大力投入,形成科学的资金投入计划和方案,将每一笔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资金的吸引和投入,通过文企合作模式,为旅游企业提供可用资源,旅游企业投入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在此种模式上相互促进,实现长效发展。
4.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构建,提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耦合发展需要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技术人员队伍。首先,选拔熟悉当地民族文化的青壮年人员接受经济学放慢的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强地域熟悉度。其次,积极引进专业旅游管理人员。就羌族地区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构建专业性的人员队伍,增加市场关注度。在以上两个方面培训下,构建一支系统化的人员队伍。
4.4 政策保障到位,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乡村经济实现融合发展,需要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细化政策出台。首先,政策的出台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平台、资金和机遇。以此获得来自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辅助协调,有效弥补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其次,做好地区人民兜底保障政策。无论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还是与乡村经济实现融合发展,都需要大力调动当地人们积极性。以此必须让当地人们获得权益保障,在融合发展中让地区人们能尝到“甜头”,以此实现高效发展。
4.5 增强岗位吸引力,提供后备力量
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乡村经济创新发展中,切实需要青壮年劳动力的支持。以此,桃坪羌寨文旅融合发展相关部门能增强岗位吸引力通过完善激励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从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其子女提供便利性,免去后顾之忧,以此增强融合发展的后备力量,实现长效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乡村经济实现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当前两者融合发展中存在多方面的限制问题,实际从强化重视、资金支持到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构建以及政策保障到位和增强岗位吸引力等方面落实,全力推动两者实现融合发展,提升羌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