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产业融合视域下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路径研究

作者:周望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3-14人气:267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不断走向市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引擎。近几年“国潮热”的“出圈”就是最好力证。一方面靠的是传统文化为了扩大影响力来推动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民众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引发文化消费市场的“外部”催生。因此传统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双向奔赴”既是民心所向,又是市场所需,更是机遇所在。

屈原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凭借其惊才绝艳的文学成就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成为了被世代传颂、崇敬纪念的历史文化名人。自古以来,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的诗歌广为传颂,对屈原的纪念更是深入人心。我们通常所说的屈原文化主要指由屈原及其作品流传、演化、推广而来的具有物质、精神等属性、形态、现象的总和,包括了与屈原相关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范畴。

当前,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工作已经具备良好的前期基础:屈原文化的发展定位基本明确,相关研究正在有序开展,资源整理工作持续推进。但也面临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品牌塑造缺乏魅力等诸多短板。亟需探索一条以文化资源为产业融合积累原始素材,以跨界融合为业态迭代注入多元变量的传承发展与活化路径,为实现屈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求更多、更好、更新的打开方式。

一、产业融合视域下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的现实基础

屈原文化广博厚重,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象、深刻的精神内核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都为实现产业融合视域下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提供了现实支撑。

(一)多彩的文化意象赋予屈原文化高度的延展性

屈原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广博的文化意象:以《离骚》为代表的发愤之情,彰显着文人士大夫的高洁风骨;以《九歌》为代表的剧作之法,启发着以古典神仙为核心的文艺创作;以《招魂》为代表的祭祀之景,延展为“食饮膳馐”的古代饮食文化;以《天问》为代表的想象之力,发散为敬畏自然的科学实证精神;还有以《橘颂》为代表的植物之德,内化为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美好人格......另一方面,以端午习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屈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宜昌地区为例,端午节期间会举办系列民间纪念活动,包括“三个端午”、祭祀屈原、游江招魂、三闾骚坛诗会等,通过人们喜闻乐见又能积极参与其中的方式,各界群众共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之美,缅怀屈子心忧家国之情。因此,无论是以诗词作品为核心的物质文化,或是与端午节紧密联系的非物质文化,屈原文化都具有高度的可延展性特质,这也让产业融合成为可能。

(二)深刻的精神底蕴赋予屈原文化穿透历史的时代性

屈原不仅作为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瑰丽深刻的篇章,更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泽被后世,历经千年仍被后世纪念。

首先就是他爱国恤民的精神追求。《九章·橘颂》中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禀受天命,不离故土,是楚人的立身之本。屈原自幼立志,愿做一颗橘树,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另一方面他虽为楚国贵族,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对民生疾苦始终充满悲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将体察民生之计作为重要治国之道(“相观民之计极”《离骚》);为楚王昏聩偏私、忽视民心而痛心疾首(“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因目睹人民遭受苦难立即放弃远走他乡的打算(“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可以说是忧国爱民的典范。其次是他的求索精神,不论是《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千古名句,还是《天问》中问天(宇宙)、问地(万物)、问人世(人类社会)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无不体现着他敢于发问、不断求真的勇气与决心。最后是人格层面上,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志洁行廉,其“不与污浊同流、与芷兰之香共舞”的独立人格和高尚品格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三)深远的历史影响赋予屈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

从文学影响看,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他用比兴的手法、浪漫的想象、华美的文辞、热烈的情感以及自由的句式来咏物叙事,侧重从个体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被后世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加以崇拜和追随。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号召纪念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功领袖何塞·马蒂。由此,屈原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出并被多国纪念的世界级文化名人。

从社会影响看,让屈原文化影响范围更广的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认知。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传统民俗的核心内容。2009年9月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及江苏苏州“苏州端午习俗”三省四地联合申遗成功,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也意味着屈原的作品及精神价值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二、产业融合视域下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面临的问题短板

(一)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导致产业融合基础不牢

文化遗产是历史印迹,是文化标识,也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基础性支撑。现阶段与屈原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纪念建筑和雕像大多散落在外,年久失修,周围杂草丛生,近乎破败,不具备参观游览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从事祭祀屈原活动仪程仪典的传承人青黄不接,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随着老一辈传承人接连离世恐再难以为继。许多口耳相传的屈原传说、民间故事等也缺乏系统规范的专项整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削弱文化影响力

关于屈原与《楚辞》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屈学、楚辞学等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门类,但大众对屈原、《楚辞》和端午的认知还处于较浅的层面。一方面现阶段对屈原文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从文学领域研究屈原的诗词,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日常距离较远。加之屈原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随着宣传普及范围有限,也削弱了屈原文化的感召力。另一方面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部分“体验感”仅仅停留在吃粽子、挂艾蒿等形式上,对屈原本人及端午节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涵的认知与感悟不深入,这直接导致传统节日缺乏吸引力,更谈不上创新。

(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制约产品多元供给

现阶段与屈原文化相关的产业融合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一是文旅融合不够,缺新业态。宜昌秭归的屈原故里景区以参观门票、讲解费用为主要收入来源,沉浸式、体验式的参与型项目不多,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文化消费场景缺乏,营收途径较窄。推出的“天问家族”(屈大夫、舟小龙、粽小归、橙小秭)等IP形象知名度不高,其衍生的文创产品销售收入也十分有限。二是文艺创作明显不足,缺新作品。以屈原文化元素开发创作的精品文艺作品、影视剧、出版物不多,缺乏现象级的出圈神作,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整体偏弱。三是价值转化较浅,缺新创意。有企业选择从屈原的诗句中选取“屈姑”“天问”等元素,来申请品牌;有以柑橘生产、销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从《橘颂》中摘出部分章句,为自家柑橘品牌增添文化内涵。

(四)宣传营销点位不明影响大众观感

一是特色挖掘不够,缺乏以用户思维去发展、引导、培育大众兴趣点的营销思路;二是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标签化、扁平化、刻板化倾向,宣传推广话术陈旧,说教意味过浓过重,与大众共情效果差。三是对屈原生平、作品、历史地位、精神价值等内容展现地不够全面客观,造成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模棱两可的认识。

三、以产业融合推动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的思路

(一)持续加大研究阐释力度

首先是摸清家底,加强普查调查,制定保护规划,厘清保护责任,切实做好屈原文化建筑遗址、传统村落、可移动文物等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故事、传说、民俗等)开展系统普查整理、现状调查、保护利用工作,针对不同保存情况分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并制定传承方针。加大对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传习所及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搜集屈原故事、屈原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与屈原有关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现代资料。其次是培育壮大屈原文化学术研究队伍,深化研究阐释,开展楚文化、楚辞文化、屈原文化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的整理、汇编和展示工作,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广泛拓展产业融合格局

1.与农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发展脐橙产业、美食产业、粽子产业、艾产业、兰产业、香产业、药材、玉石等与屈原文化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实现多产业联动。以兰花产业为例,秭归县作为屈原故里也是产兰区,发展兰花养殖、兰花鉴赏及相关产业都有较好的前期基础。通过举办专题兰展、兰博会、兰花节,有助于宣传兰花文化,推动兰花产业发展,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探索“兰花+科普+教育+艺术”,注重与书法、绘画、古玩、微型盆景、花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提高文化性、艺术性和综合性。

2.与旅游业融合丰富旅游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屈原文化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前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打造特色项目和开发特色线路来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活化利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屈原文化主题灯会、燃放烟花活动,打造“我在屈乡过端午”等特色文旅产品,推出民俗礼仪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举办屈原诞辰日、端午文化月、龙舟拉力赛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活跃旅游市场。二是谋划做好文化创意设计,擦亮“文化+旅游”“文化+康养”名片,全面提升文化会展影响力,拓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将屈原祠、昭君村、清江画廊、三峡人家、车溪、三峡大坝等知名景区连点成线,打造一批融合山水、文化、体验等元素的精品文旅线路。

3.与体育产业融合赋能龙舟文化

2021年8月,随着龙舟作为表演项目划入东京奥运会赛场,龙舟正式启动了入奥程序。传承两千多年的龙舟竞渡已由一项中国传统民间活动演化成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和文化盛事。近年来龙舟运动在全球多个国家快速兴起,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一百多个国家开展龙舟运动,举办过上千场比赛。从生产赛级龙舟到极具地方特色的定制化龙舟,不仅拉动了龙舟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万众一心、劈波斩浪的龙舟竞技精神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三)强化产业融合新业态产出

1.与科技融合赋能文化体验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不仅体现在产业总量的增加上,还体现在数字化、科技化、集成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上。用现代科技激活屈原文化,充分拓展传承发展和活化利用途径势在必行。借助数字AR、VR技术,带入虚拟数字角色,进入特定数字场景,在时空穿越中沉浸式感受历史故事、人物魅力;通过营造数字体验场景,设置全息投影互动、云展览、虚拟旅游等多种体验项目,丰富对屈原文化全方位的感受。

2.与创意融合激活文创产业

一是以创意引爆线下文化传播力。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项目通过设置房玄龄、杜如晦等历史人物NPC,穿插人文小知识与游客进行有趣互动,探索出“文物+科技+教育+创意”的新模式,也让“房谋杜断”CP组合成为了文旅界的新晋网红。屈原文化也可以借鉴此种模式,开发以屈原、《楚辞》为主要内容的互动游戏,来扩大文化影响力,带动文化传播。二是以创意增强线上文化感召力。扶持屈原文化相关的影视、动漫、网络文学创作和网络游戏开发,用精彩的屈原文化故事引发大众关注屈原诗歌、事迹、人格与精神,自觉地传承、传播屈原文化。三是以创意拓展文创产品辐射力。组织专业创意策划团队,高品位塑造一批“屈原”“端午”“脐橙”“龙舟”特色IP,推出更加凸显消费者个人时尚品味和个性特征的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引领新的潮流趋势,培育新的消费业态。

3.与艺术融合丰富文化审美

屈原文化中包涵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从“内美”与“修能”的辩证关系到“香草美人”的指代寓意,屈原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在当代也能够成为现代人欣赏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活水。一是在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与当代艺术家合作,推出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作品,将传统中式美学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跨界融合,引领新的审美潮流趋势。二是与大型数字艺术设计公司合作,开发推出屈原文化元素相关的NFC数字藏品,吸引收藏玩家群体对屈原文化的关注。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