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古汉语中动词活用研究

作者:赵芸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3-05人气:223

动词是以表述行为、动作、活动为目标,具体到句子之中,其处于核心地位,是将其他成分联结起来的重要内容。古汉语中的动词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其用法不断丰富,本文所进行的动词活用研究正是立足于此,通过研究分析,能够对古汉语动词用法获得更清晰了解,有利于为古汉语教学更好开展提供支持。

一、动词活用作名词

名词属于实词,是对人、事物、地点、现象等内容直接“表名”的词汇,能让人直观了解“是什么”。古汉语往往十分简练,不会有太多修饰和限定内容,而有些名词如果没有修饰和限定,会让人产生歧义,比如“人”是一个名词,具体句子中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特征和姿态,如果全用“人”代替,会让读者不明所以。古汉语通过动词活用作名词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将名词区别开来,而且会十分简练,短短几字便把句子意思表述清楚。比如《礼记》中谈到“将物品拿给他人”时礼仪时有言“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其中的立、跪、坐都是动词,但在句子中有的动词活用做了名词,“授立不跪”中的“立”不再是“站立”的意思,而是“站立的人”,同理,“授坐不立”中的“坐”也不是“坐着”的意思,而是“坐着的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要屈膝;但拿给坐着的人,就不要站立”。这种活用方式,使句子变得简练,寥寥数言便将一个人既不能太谦卑也不能太傲慢的行事态度表达出来,并且动词本就具有“动态”特征,活用作名词后,使得名词也“活灵活现”,读句子时产生画面感。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船行之快时用了对比之法,虽没写如何“行”,却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将“行”之快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个句子中的“奔”原是“奔跑”之意,这里活用作名词,指的是“飞奔的马”,跟在动词“乘”之后,表示“骑乘飞奔之马”。类似的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同样是将“奔”活用作“飞奔的马”。与上文中的“立”和“坐”活用为名词相比较,“奔”更多的是发挥形容作用,将马的快充分展示,而“立”和“坐”更多是发挥限定作用,让人明白孰立孰坐。两个例子还有共同点,即动词在活用作名词时会跟在动词之后,如“授”“乘”等。从语法上分析,这些动词活用后的名词充当了宾语。也有存在于主语位置的例子,比如“其继有在者乎”中的“继”原本是动词“继承”,而在句子中则活用为名词,意思是“继承者”。有些动词活用作名词后,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确其准确含义,比如单看“如未视濯,则使人告”这一句子,虽然知道“濯”是动词活用作了名词,也能大概猜出与“洗涤”动作有着紧密关系,但想要了解准确含义,要联系上文中所谈论的内容,可以知晓这里的“濯”是“洗涤过的祭器”的意思。一些句子中动词活用作名词时前边会出现“其”字,如《捕蛇者说》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的意思分别是“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家里的收入”;《游褒禅山记》中“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是“到达的人”;《礼记》中“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中的“正”是“指正自己的人”。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表达“使某人做某事”的句式结构。在古代文献中,这种动词使用方式非常常见,它不仅可以表示主动使动,还可以表示被动使动。从动词词性上分析,一般能用于使用用法的动词多是不及物动词,比如“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中的“生”是不及物动词,但其后面却跟了宾语,即“死人”,此时“生”则要进行使动转换,即“使死人生”,意思是“使死人死而复生”;“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忿恚”是“恼怒、生气”之意,而后面带上宾语后,也要以使动方式进行翻译,译为“使将尉恼怒”。使用用法中,动词后面的宾语不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而会成为动作的激发者,进而表现出某种状态和表现。也有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如“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中的“见”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加宾语直接表示动作发生,但在这一句子中,“见”后面的“我”是宾语,却不是“见我”,而是“使我见”;“晋侯饮赵盾酒”中的“饮”是及物动词,与后面的“酒”可以搭配在一起,但并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使”赵盾“饮酒”,因此“饮酒”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赵盾。从语义层面分析,古汉语动词使动用法所呈现出动词和宾语关系包括三个类型,一是“使发生”,指的是宾语所发生的动作是由主语激发,如“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中的“立”所呈现的动作是站立,而这一动作的发生主体是“公子车骑”,激发主体则是“侯嬴”。有时宾语所发生的动作既是主语激发,同时主语也会发生,如上文中提到的“晋侯饮赵盾酒”,其中晋侯让赵盾“饮酒”,而自己也会同时举杯,因此改句子译为“晋侯使赵盾与之一起饮酒”更为合适。二是“使产生”,这种语义下的“动词”多是非自主动词,表示宾语产生的动作往往要指向一个结果,比如“无生民心”中的“生”是“使……产生”,而“产生”有结果,即“二心”,意思是“不要让民众生出二心”。三是“使变化”,表示宾语在主语激发下产生的动作会与之前有着质的区别,比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的“尊”是动词“尊重”,而这里是“使……尊重”,并且“长安君”作为宾语,实质上是“被尊重”状态。之前“长安君”可能身份没那么尊贵,但今天在“媪”的作用下,“长安君”的身份和地位今非昔比,代表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古汉语动词使动用法中,区分及物和非及物动词能够为更好理解助力,但是有些情况却让人产生模棱两可之感,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可理解为“使……活”,但如理解为“救活”也能说通,此时的“活”好像有了及物动词的影子。其实理解为“救活”时是要建立在组合成动宾结构的基础上,即“活之”同时翻译,译为“救活他”,但如果将“活”单独拿出来翻译,仍旧是“使……活”。类似的还有“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中的“止”是“使……停止”,而在动宾结构中可译为“阻止他”;“秦王恐其破壁”中的“破”是“使……破坏”,而在动宾结构中可译为“打破和氏璧”。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指的是所构造的主语和宾语关系是“认为……怎么样”,比如“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中的“耻”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辱”,还有“今游侠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中的“羞”是“以……为羞”。意动用法本质上还是要借助动宾机构来表达,其中的谓语和宾语关系基本上可以遵循“以……为……”来翻译,而动作主体所产生的动作多是心理层面活动,如“怪”“羞”“耻”等。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语的心理动作是主观的,并不代表客观上也是如此,比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便是“认为……小”之意,但实际上“鲁”和“天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会因“孔子”认为其“小”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这一用法中的动词本身并不是动词,而是由名词、形容词等活用而来,首先是名词通过意动用法表达动词之意,经常译为“把……当做……”、“以……为……”、“认为……是……”,比如《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言“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其中的“先”与“后”本事方位名词,而在这里具有了动词含义,为“以……为先”和“以……为后”,整个句子可译为“我之所以这样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在意动用法加持下,句子中的主人公能够更充分表达自身的爱国情感;韩愈《师说》中有言“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其中的“师”原意是“老师”,而在这里是“把……当做老师”之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是《伤仲永》中的句子,其中的“宾客”不再是“客人”之意,而是“把……当做宾客”,这篇文章中还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将仲永父亲想依靠仲永才学去获利的心态表现了出来;“今我再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中的“鱼肉”译为“把……当做鱼肉”,“鱼肉乡里”这个成语中的“鱼肉”与此句中的用法是相同的;“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分别是“把……当做伴侣”和“把……当做朋友”之意;“孟尝君客我”中的“客”是“把……当做客人”之意,译为“孟尝君把我当做客人”;“草菅人命”是一个古汉语成语,其中的“草菅”原意是“草茅”,这里是“把……当做草茅”之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人命当做草茅草那样的卑贱”,经常用于形容随意杀人的恶劣行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中的“宝”是“把……当做宝贝”之意,意思是“把珠玉当做宝贝的人,终会危害自身”,用以形容那些玩物丧志之人,而在《孟子》中是用来警醒诸侯和天子,告诫他们如果玩物丧志,终究会丧国和失去天下。其次是形容词通过意动用法来表动词之意,翻译句型结构与名词意动用法基本类似,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其中的“美”原意是“美丽的、漂亮的”,这里译为“认为……美丽”,整个句子可译为“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聊斋志异》中有言“成以其小,劣之”,其中的“劣”是“以……为劣”,意思是主人公看不上这只个头小的蟋蟀;“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中的“贵”是“以……为贵”,将有道之人的多种高贵品质和能力描述出来。

四、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古汉语动词活用中,除了使动、意动和活用做名词外,还有一种为动用法,通常的翻译结构为“为……怎么样”,具有很强的动作目的性,比如“君子死知己”中的“死”要译为“为……而死”,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君子能为知己而死”,同样的还有“死国可乎?”,要译为“为国家而死可以吗?”。这几个例子中的“死”为不及物动词。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出现宾语,而当它们后面出现宾语时,则可能是使动用法或者为动用法,具体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辨别这里是“为……怎么样”还是“使……怎么样”。在使动用法中,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在为动用法中,宾语不是动作发出者,出现的动作是主语发出,宾语是主语之动作作用对象,目的是达到主语追求的相关目标。及物动词也有为动用法,比如“禹劳天下”中的“劳”可译为“为……操劳”,句子的意思是“禹王为天下人操劳”;“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中的“泣”和“疗”分别是“为……哭泣”和“为……治疗”,句子可译为“既为它们哭了三日,接着发誓要为它们治疗”。及物动词本就可以跟宾语,因此在判断是否是为动用法时会存在较大难度。人们需要深入分析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为动用法中的动词有着很强目的性,基于此可分析动词后的宾语是不是能在“动作”作用后有所结果,如“禹劳天下”中的“劳”是禹王的“动作”,作用对象是“天下”,结果是让“天下”得到更好治理,因此翻译为“为天下操劳”能表示出禹王“动作”的目的性。同样“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中的“既”在看到病梅后痛心疾首,自然而然为之哭泣,其中哭泣是动作,“为之”则是目的。除了动词之外,名词也能通过为动用法来表达“为……怎么样”之意,比如“公子皆名之”中的“名”是“为……取名字”之意,句子可译为“公子都为他们取了名字”;“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中的“序”是“为……做序”之意,句子可译为“庐陵文天祥自己为自己的诗集做序”。名词后面也不能有宾语,当后面出现宾语时则不能再以名词来看待,比如“公子皆名之”中的“名”后面跟了“之”,也要考虑“名”是否活用为动词了,接着要考虑是不是为动用法,同样“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中的“序”后面跟了“其诗”,也要经历以上过程去判断是否活用为动词和是否是为动用法。此处的两个名词成为了动词,但不是常见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因为译为“使……怎么样”或“认为……怎么样”都说不通,只有译为“为……怎么样”才能将句子含义表达清楚。形容词也能通过为动用法来表动词之意,表示主语为了宾语才具备某种性质和状态,比如“秦人不暇自哀”中的“哀”是形容词,原意是“悲哀的”,在这里是“为……悲哀”,这个句子可译为“秦国人没有时间为自己悲哀”;“吾夜者梦夫人趋而来,曰:‘吾苦饥’”中的“苦”原意是“痛苦的”,这里是“为……痛苦”,“吾苦饥”意思是“为饥饿而感到痛苦”。这种为动用法具有很强的形态塑造感,能让人感受到主语所表现出情感变化,而宾语是引子,当这样使用后,宾语与主语便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品读之后,能够对主语为什么表现出某种状态而深入了解。古汉语动词的为动用法拓展了动词内涵,为古汉语表达更多含义提供了支撑。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