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家川花儿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
1.张家川花儿的起源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青、宁、新是花儿艺术最为盛行的区域,所谓花儿是指一种民间口头流传并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其以地方民族语言和方言演唱,其构词旋律具备显著的口语模式特征,其曲调繁多且刚烈粗犷,也不乏绵延悠扬之音,是民族各类文化交织下的丰富文化形式体现。而张家川花儿则是诞生发展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艺术结晶,现阶段对于张家川花儿的艺术起源,基于历史过于古早以及历朝历代下书记载体的丢失,对张家川花儿的起源研究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而根据《张家川县直》的记载张家川花儿起源可最早追溯于宋元时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基于张家川地域的特殊性,该地区的商业活动极为频繁且昌盛,不仅中国范围内有大量客商来此从事商业活动,甚至也有远道而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各地方各民族的人群来到张家川安家落户,逐步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文化信仰环境,其中基于各类因素影响导致的云南、陕西、河南等地回族民众来到张家口定居生活,以及外部波斯、阿拉伯人进入张家川结婚生子安家落户形成回族群体,张家川花儿也就在这一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逐步形成,形成了回族花儿与张家川本地汉族小曲融合下独特的张家川花儿。而花儿也在一步步的融合和一代代的发展中,逐步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并将张家川这一地带的历史文化、风土习俗、民众喜好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2.张家川花儿的艺术特点
2.1张家川花儿的主要分类
基于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张家川花儿也存在不同的本土艺术类别分支,具体包括本土花儿、脚户花儿、麦客子花儿。其中本土化即流传于关山草原的关山花儿,其更注重对从事劳动生活男女情感的传达反应,具备鲜明的乡野曲调特性,著名曲目包括《拔胡麻》《扬燕麦》《长工愁》等。脚户花儿设置外来商人带入张家川的花儿艺术,其艺术创作基于商人长途跋涉和历经风霜的现实环境,在艺术表现上突出为曲调多变、种类繁杂,糅杂了河西、河渔等多民族地域艺术风格,且多反应商人从商见闻和旅途生活,代表作包括《骤子带马的铃》《西口处发了青云了》《身背着羊皮怀抱着毛》等。麦客子花儿是流行于陕甘交界处的花儿艺术,麦客子花儿来源于古早传统的民间职业也就是即麦客子,麦客子这一职业是指甘肃当地民众基于本地农耕收割时节与交接陕西相差数月,因而在收割完本地麦子后,即会到陕西地界帮忙收割麦子以赚取工钱,基于这一工作特质,麦客子花儿艺术表达以麦客子对家乡亲人的相思之情,以及麦田工作描绘为主,其代表作包括《旋黄虫叫唤着催人哩》《脊背上晒的肉卷卷》《送一回麦场赶栓了》等。
2.2张家川花儿的体裁及艺术特点
在体裁上,张家川花儿的体裁突出表现为内容新颖丰富,其艺术体裁表现以本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在体裁表现上主要有情歌、历史典故、汉族小调三类。其中情歌类体裁作为张家川花儿艺术体裁中主要构成部分,其体裁内容主要反映当地民众的情爱之事和生产生活,情感类花儿艺术具备狂热直白、幽默得体的特征,多会突出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由向往和追求渴望,流传较广的花儿曲目包括《妹妹永远爱着哥》《如若你把脸一转》《好像朵绽开的牡丹》《南桥担水》等。历史典故类也是较为常见的张家川花儿艺术体裁,该体裁的曲目或是以真实发生或是以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事迹等为内容进行创作,代表作品包括《上新疆》《马安良》《孟姜女》等。汉族小调为体裁的张家川花儿,也是较为常见的曲目体裁,汉族小调花儿多以叙事为主,相交上述两种花儿体裁,多在内容上更完整且表现更生动,其内容多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艰辛、闲暇之余生活、节庆集会娱乐等,内容方向虽广但大多以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再加之汉族小调结构整齐、旋律感强,因而在民众当中有极大的传播流传广度和深度,无论男女老幼很多人都能哼唱一二段以作娱乐,其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四个姐》《喝凉水》《骂媒人》《劝女儿》《焰火调》等曲目。
2.3张家川花儿艺术特点
张家川花儿作为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烙印的地方艺术,其本身的艺术特点较为突出,特别是在音乐和文学艺术上具备鲜明的个性表现。首先,从音乐元素特点来看,张家川花儿的音乐元素特点个性鲜明。张家川花儿作品中常见羽、商调式,形成了[re mi sao la]为主的五声商调式,还有以[la dao re mi ao la]为主的五声羽调式,并且张家川花儿在曲调中也有很多偏音,也就是清角和变宫,其音乐结构互相应答或注重叙事,曲调与歌词相互呼应即兴变化,再加之过渡音修饰和上行时的四度跳音,使得张家川花儿具备很强的旋律性和表现力,因而即时不懂音律的普通人听起张家川花儿,也能感到花儿曲调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横生。其次,张家川花儿的文学艺术特点也较为突出,张家川花儿的文学艺术与曲调艺术相互辅助,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韵律之美。从文学角度分析,张家川花儿内容精炼且富含哲理,且多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来修辞每一句歌词,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让曲调音乐更加生动诙谐和趣味横生,例如“雨把石头泡软了,你的心硬走远了;一去两年没有回,我不想你我想谁”这一歌词,就运用了起句比兴的手法,歌词中以夸张的比喻和对比,将丈夫狠心抛下妻子杳无音讯与雨水将石头泡软相对应,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丈夫的心肠之坚硬,以及妻子的孤独哀怨。
2.4张家川花儿的唱法类型及演唱技巧
张家川花儿在演唱技巧和长发类型上也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首先在唱法类型上,张家川花儿有尖音唱法、苍音唱法、苍尖音交替唱法、哼唱吟诵法在内的多种唱法,其中尖音唱法是指在演唱中以高音和假声混合进行演唱,这类演唱方法在张家川花儿艺术中具备较高比重,演唱中音域要求一般在G1~G2之间,男女延长均需要在这一音域上,其发声方法为假声与抖音相结合,使声带发生较大振动进而将音调和声音伴随震动而出,而基于该唱法音调高,在演唱中往往需要呼吸和共鸣协调开展,在演唱中该唱法也多呈现出音色尖亮的表现,包括《十二月花》《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等类型的花儿,就是运用这样的演唱方法。而苍音唱法,则是以真声为主的唱法,该唱法具备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演唱中无须任何假声,纯粹以人的大白嗓为主进行延长,音调主要以中低音声部为主,在演唱中基于口腔、胸腔之间的共鸣,因而演唱表现通常具备较强的通透感和自然感,其感情抒发更为真实且丰满,可以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喜怒哀乐。例如《我的心肉肉颤》《跑壮下》等花儿曲目,就是为这样的演唱方式所创作的。苍尖音交替唱法,最早称之为苍尖音唱法,这一唱法将苍音和尖音两种唱法技巧结合升华,形成独特的唱法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在演唱中以中低音区为主,运用大白嗓演唱并辅以高声部分的假声加抖音,可以说该唱法具备高度的欣赏价值,同样也具备很强的艺术造诣要求,只有具备良好艺术造诣和演唱功底的艺术家才能良好驾驭这一唱法。例如《花花柔妹》《跑壮丁》《一串花一片情》《五对花》等是具有代表性的苍尖音唱法作品。哼唱吟诵法不同于上述的唱法类型,哼唱吟诵法多见于少女、老年人在劳作中轻声自由地哼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唱法在演唱中音量小且柔美,具备很好的情感表达效果。包括《十二月花》《十对花》《五更月》等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演唱方法的代表作。其次,张家川花儿在演唱技巧上也有较为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第一,在咬字发音上,张家川花儿咬字发音基于张家川本地语言,进行了咬字发音的演变和演唱方式的变化,其在唱词和音调上有显著的张家川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在《想干哥》的第一句最后一个“你”字的咬字发音上,注重先下滑音,然后再对韵母部分进行延长,又例如《这山看见那山高》第一句的结尾处“高”字,在延长了四拍后以下滑音结尾。另外张家川方言中做啥(zu sa)了(liao)个(gai)等也在张家川花儿中发挥着修饰作用,可以说张家川花儿做到了本土文化本土语言恰如其分的应用。第二,共鸣应用。张家川花儿演唱中的共鸣应用,主要在苍音唱法中体现,其利用胸腔、头腔共鸣,使低音部发音更加自然,在技术特点表现上,低音和中音区域多采取说唱表现,唇齿在运动中通过喉咙微微打开并以气息支撑,在吐字发音部分则主要利用咽喉部分,再加之鼻腔作用,使得演唱具备很强的表现力。在高声演唱部分,则会提起笑肌微露上齿,将声音以气息支持,在保持喉咙稳定的情况下从口腔发出,从而保障高音区声音的透亮而沧桑。而基于不同的作品类型和演唱背景,演唱者也会对音色、力度进行变化调整,从而满足听众需求,总的来说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特征。第三,润腔技法。润腔多见于我国民族音乐和声乐中,此处的腔是指一种为促进演唱风格更鲜明而进行的一种演唱技法,在张家川花儿演唱中,润腔技法的应用极为普遍,其中颤音、抖音都是较为熟知的润腔技法,演唱者通过声带规律晃动下发挥声音,以丰富作品情感,提升艺术水平,例如《上了梁梁缓着哩》就是用此类的唱法。还有一类作品需要用颤音来修饰作品。第四,呼吸方法。张家川花儿的呼吸方法总结来说有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三类,其中快吸快呼就是鼻腔同步呼吸短时间内快速吸气,并保持腹部和横膈膜部的收缩弹性,可以适用于快节奏的花儿乐曲。而慢吸慢呼则是轻缓地将空气吸入腹腔,并在这一稳定气息下顺畅吐字歌唱,这种呼吸方法适用于曲调缓和自由舒缓的曲目。慢吸快呼是慢慢吸入空气而快速呼出,该呼吸方法下,歌唱吐字具备较强的张力支持,应用于高挺舒展的作品中较为合适。
3.张家川花儿的艺术传承对策
3.1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对花儿进行保护与传承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对现代非遗的发展与繁荣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非遗的保护程度也更上一层楼。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每年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用实际行动积极抢救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其中,甘肃省各市县已将花儿的开发与利用列为促进经济建设文化产业的头号目标,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对进行其保护。在2021年7月28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保护传承条例》获批,即标志着张家川花儿被正式立法保护。目前来看,这种方式已然成为当前阶段保护张家川花儿传承的必要途径,并促使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花儿的保护力度。各部门也在划拨保护、传承经费,用于“花儿会”活动组织、“花儿”歌手培养等方面。这不仅是对非遗的保护,而且是推动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如今,“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其自身价值也被逐渐开发出来,为其传承带来了希望。
3.2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花儿文化
在高等院校中,花儿逐渐融入课程研究与音乐教学中。这是当前张家川花儿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花儿采取的创新措施。此种保护方式既为花儿音乐提供了更好、更大的平台,也为花儿传承打下了基础,为花儿培养了更多的传承者。除此之外,自1929年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首次将花儿带到学生的面前后,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西北民族大学等各大高等院校逐渐在音乐课堂中融入了花儿文化,甚至在国外讲坛中也能看到“花儿”的身影。这种方式全面提升了花儿的学术地位,扩大了花儿的影响范围,为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了更多后备人才。如今,“张家川花儿”也走进了除高校之外的其他基层学校,在曲调不变的情况下,歌词被改写成适合学生传唱的内容,根据相关反映可知“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学校的花儿传习所教授孩子们之后很是高兴,这更为花儿艺术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
3.3增加现代网络手段以便花儿传播
张家川花儿传承方式多为口口相传,这种传承载体是人,传统的传承与传播都是依赖人这一载体而实现的。传统花儿多数是描述生活,在传承中多以浸润在父辈对花儿的传唱中,因此下一代人都是很自然地成为花儿的传唱者,但在现代生活中因义务教育与父母工作的原因,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大减少,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大大减弱,孩子们没有了听花儿、唱花儿的环境,也便使得现代孩童多数不了解张家川花儿,基于此,张家川花儿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也要随之创新与改变。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途径在不断拓宽,传播方式也更为多样化,除了以上的花儿会与学校教学之外,还可以借助电视、短视频、百度百科、直播等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中,给张家川花儿的传播增添一双双飞翔的翅膀。但这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方式和以往由人进行的传播有所不同,过去人作为传播主体,传承者和传播者合二为一,而现在的多种传播渠道多是以传播为主,受众大多以欣赏或了解为主,难以达到传承的效果,也就是说全新的传播方式,在传播花儿的同时也传承与记录了花儿的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