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中国式”美学建构: 基于纪录片《中国》的解说词分析

作者:娄放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01-24人气:527

20 世纪 30 年代,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发起了英国纪录片运动,开创了“解说词+画面”的纪录片模式,解说词自此成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的出现,格里尔逊式的解说在欧美国家遭到强烈地批判和否定。与欧美国家鄙弃“上帝之声”解说词的态度不同,“解说词+画面”模式在中国广受欢迎并影响深远。“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整整30年时间,都在流行‘解说+画面’式纪录片,经过短暂的90年代的‘弗拉哈迪时代’之后,21世纪又迎来一个新的‘格里尔逊式’的风潮。”[1]对于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来说,即使创作者所准备的历史影像资料、拍摄的画面再丰富,再精美,毕竟也是零散无序的,纪录片需要借助文字语言对这些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串联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叙事。

历史题材纪录《中国》同样采用解说词的方式,但它的解说词风格不同于格里尔逊用作讲坛上宣传的工具,而是主动将纪录片解说词的“纪实”本体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相对接,平衡审美与纪实、融和喻理与史实,呈现出历史纪录片浓重的本土色彩和求“善”、求“美”的美学倾向。所以,本文力求以历史纪录片《中国》解说词为局部研究对象,从其纪实性、审美性、喻理性三个角度进行梳理,以小见大,推及历史纪录片乃至中国纪录片的本土化的重要议题,探索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中国式”美学建构。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