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氏家族对佛山地区的影响
一、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这是陈氏一族精神力量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佛山地区的养蚕缫丝业,虽然因为气候适合而作为传统产业有千年历史,但在继昌隆缫丝厂出现以前,大都停留在传统手工业生产阶段。其产量低下、出丝不均匀、色泽不良,产出的土丝和江南地区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贸易出口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引起外国丝商的不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陈启沅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
(一)先进缫丝技术设备的引进
陈启沅在古法养蚕缫丝的基础上引入显微镜等现代科技仪器,对于生产方式和手段进行精细化处理,以此来提升出丝的品质。他在《陈启沅算学》中提到:“以大测小者,如显微镜之类是也。更有以小测大,又变而以大测小者。”同时他还分析了蚕丝的结构,认为蚕茧不论大小,都要去除内外的毛衣和丝皮两层,里面的丝肉才是产出高品质丝的关键。在这样的结论下工厂可以根据不同品种的蚕蛹,对于收购价格进行分类,在减少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产丝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扩大利润。另一方面,陈启沅通过探究发现,古法缫丝的过程中因用人工烧炭来煮水,使丝胶容易变质,不好进行控制。他引入了蒸汽煮水缫丝的机器;同时还根据佛山地区的河流和天气特点,新建了蓄水池,利用水泵抽取杂质少的水源进行缫丝,改良古法之中因为水质而影响丝质的情况。陈启沅还通过考察发现,当时的社会水平之下必然不能大规模的推广机器生产,而改良出了小型缫丝机器——由一人进行操作,简便的同时依旧保持高质量的缫丝水平,较好地适应了当地小规模资金经营和家庭模式的生产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运用。
(二)先进工厂管理制度的施行
在引进先进机器和技术创新的同时,陈启沅还引入了先进的工厂管理理念,这对于企业良性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汪敬虞先生认为:中国的缫丝工业没有经历过工场手工业阶段,并没有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来遵循,而是从手工业工场直接过渡到了机器化工厂[[]]。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从成立以来就是机器工厂,同时也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首先,规定八小时工作制:“一天工作八至九小时,每天上午七时至下午五时为工作时间。中间只十二时至一时吃饭休息。”让工人可以劳逸结合,这也可以称为中国近代八小时工作制引入的滥觞;同时还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和奖金结合:“每一个女工除每天平均所得工资一钱一分上下( 即约一毫半) 外,每年度,每季度可同职工们一样领取花红。此外每半个月,核发勤工奖金一次,其办法即半月内无缺工而出品又能保持平稳的便多发工资三天( 即半个月发工资十八天) 。有缺席或迟到早退,或所出成品欠佳的,便没有此勤工奖金了[[]6]。”这样一来就极大的调动了工人的工作热情,迟到早退或是旷工的懒散现象大大减少。陈启沅还在厂里设置了监督系统防止女工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偷盗行为。他同时设置两组监督人员,一组在工厂里巡回检查,另一组作为暗处,在能看见生产车间的阁楼里进行暗访。如有发现偷盗藏匿行为,则是递交纸条写明过程和数量,由专人进行核查,一经查出属实,则对于工人进行处罚。工厂的制度较为人性化:工人每天都可以携带生的吃食,由工厂统一招募周围的无业妇女来给大家烧制。在解决了伙食的同时,增加周边村镇妇女的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继昌隆缫丝厂的产品以“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2]”著称,这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引进和改造,也离不开先进管理制度的应用。
二、慈善事业的带头人
继昌隆缫丝厂作为近现代机器工厂,在佛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南都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在不到一个世纪里,顺德多样化的经营,急速转为单一的作物经济,专一化的蚕丝出口地[[]]。”同时佛山地区的缫丝产业也在此时到达鼎盛:技术水平提升巨大、缫丝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产出的丝织品数量达到了清朝末年的顶峰。广东在这次的风潮之下一举超过了长三角地区,成为了全国养蚕缫丝的中心区域。缫丝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使一部分百姓发家致富。陈启沅在《蚕桑谱》中称:“乡中既无行乞之妇人,而穿金戴银者亦复不少。”这也能侧面看出,办厂对于佛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陈氏家族作为这场缫丝革命的弄潮者,在壮大缫丝产业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陈启沅为儒商,在对于慈善事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即使垫付款项也不会收利息,更加认为收高于市场价格的利息就是恶行;他广泛的修书,传播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同时担任慈善事业的领头人,这都对于陈氏家族精神力量的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也使得陈家的子孙后代耳濡目染。
(一)对于周边水利建设的大力投入
陈家作为简村的殷实人家,会代表全村进行桑园的维修,祭祀河神等重大水利公益活动。陈启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绅商的典型代表,在农村有着崇高的地位,除了捐款和亲自上堤进行防洪抗灾等,另一项卓越的贡献就是主持参加吉水窦的维修建设。
佛山处于珠三角冲击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流同时连通着河流跟海洋,为了防止枯水期海水倒灌农田,影响人民生活用水;同时也防止丰水期水量过大,引起洪涝灾害,就需广泛的修建水闸。水窦也就是水闸,但比水闸规模更小,在这个时期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每个用水的村镇对于水窦的修建都有着利益相关,如何修建一个令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照顾的水闸,就成为了各个村镇精英来进行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吉水窦位于桑园上游,是佛山简村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包括简村在内的十二个村镇,最早的吉水窦是由明代名臣方献夫致仕后回到佛山修建的。但到了清朝末年时期,因为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陈启沅开建缫丝厂之后到吉水窦进行考察,发现水闸必须要进行重修,否则会因为水患影响人民生产生活。随后购进国外的进口水泥,出资雇佣工人,购买石料和粘合剂,确认了重建吉水窦的工程计划。整个项目从光绪十八年开始,到光绪二十年结束,工程影响之大在《吉水窦碑记》里记载称:“共费五千金有奇,无虚靡,无粉饰。是役陈君启沅实始终其事,然非藉佥同之谋,众擎之力,亦何克臻此美善哉。”如此可见吉水窦的修建是光绪年间佛山水利工程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这都是佛山南海区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还一直在延续使用。
(二)对乡邻的无私帮助
陈启沅在简村、官山等地开办米店、杂货铺、肉铺等基本生活保障类的店铺。因资金充足,买入价格较低,卖出时少量加价,相比周边其他商铺,可以称得上物美价廉。这给周边人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周边鳏寡孤独,都可以到指定的米店每月领取两斗米,保障基本生活需要。陈启沅还在周边地区开办药铺、义学,不但请郎中驻店免费义诊,学堂里免收学费,传播知识,给周边地区培养青年中坚力量。
在这样的耳濡目睹下,陈氏家族的后辈们也十分注重慈善事业的传承。陈启沅的十个儿女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有陈浦轩、陈竹君、陈孺直等,他们不但在子承父业的基础上将陈氏家族发扬光大。同时也继承了陈氏家族乐善好施,爱国爱乡的品质,在各自的领域将这种风气发扬光大。
陈蒲轩因为在多年间参加了《陈启沅算学》、《蚕桑谱》、《理气溯源》等的校对,师承父亲陈启沅,所以在商业经营领域和父亲一脉相承。他在接替父亲惠济仓和广丰仓职位的同时,还深入研究养蚕缫丝的技术理念,著成《蚕桑指南》,内容要比《蚕桑谱》更加深入。这部书的广泛流传,也为佛山地区乃至是整个华南地区的桑蚕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宣统三年庚戌《续修南海县志》的卷末、光绪三十三年简村堡“捐册”中,陈浦轩都用其父陈启沅的名义捐钱,记有“花岭道衔陈启沅捐银一千两。”陈竹君则是在父亲的教导之下,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经商的业余爱好是学习医学知识。因在地方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还被推举为红十字会的成员。他创办了奇和堂作为成药研制的场所,豆蔻油、止疼油都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之下有了更加显著的功效创新。
三、知识传播的推动者
对于陈启沅本人而言,要想把毕生的学识经验流传于世,就必须修书传道。他创作的《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都是他擅长领域的经典之作。
《粤中蚕桑刍言》中提到珠三角地区的蚕桑业发展不能超过江浙地区的原因:“常读世间之书,教人为圣为贤;学文学武,习艺学术者,汗牛充栋,即如曲本演绎,小说弹词,坊肆皆有藏版。何农桑蚕缫各法,是衣食之本原,竟无一人详叙耶?”其实并不是岭南地区落后或是没有可记录的内容,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文人学士对于农桑的内容不屑,使养蚕缫丝的内容没有详细的记载,更不能广泛传播到劳动人民之间。
陈启沅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在丰富基层工作的指导下,写出了《蚕桑谱》。这本著作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论述养蚕的内容,第二卷主要讲述缫丝的方法。内容不但包括陈启沅从古籍中找寻到的良方、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原理,还包括近现代养蚕缫丝技术的普及推广。为了让当地广大的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陈启沅在配置图纸的同时,在编写语句的过程中还特意加入了粤语中的俗语,让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易于传播。《蚕桑谱》是广东地区第一本详细论述养蚕缫丝技术的著作,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论述近现代蚕桑产业的书籍,这本著作一经推广马上在全国蚕桑业之中引起轰动。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推动了近代实业专业书籍的写作。
陈启沅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数术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后来投身生意场,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在晚年的时候,他已成为了算学中的佼佼者。陈启沅在他另一本著作《陈启沅算学》中提到:“惟算学一书,寝馈此者十数年矣。纵群书之大成,日积月累,编著一十三卷。”《陈启沅算学》十三章,末尾还有《测术补遗》一卷,总共十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普及、测量学、机械制造学、制图学等内容。陈启沅在对于著作进行编写的时候,本来是准备给家中子弟门人进行普及教育,所以在内容上不但吸取了《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集大成之作的优点长处,更加入了近代之后西方传入的西学数学,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同时陈启沅在书籍结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进进,在每一章的“例言”中都对于本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性论述,使得书本框架明确,易于学习。他不但对古书中解释不清楚的内容进行重新解答,还在书籍编写的过程中加入朴素明了的语句,使书籍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更能够深入浅出,易于学习。现在的学者不但能从书中学习算学知识,还能够通过一个个小的数学场景窥见晚清时期日用品价格、看到当时社会下的贸易方式和民间借贷情况,这可以称之为中国近代数学史上的一本普及性、实用性兼具的算学读本,也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陈启沅的另一本著作《理气溯源》在阐述风水学的同时阐述他的世界观、哲学观。风水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门复杂的学问,里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建筑学、阴阳五行、地理学等多重概念的融合,抛开其中的封建糟粕不谈,其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对于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陈启沅在谈到这本书的写作动机时说道:“且夫地理之书,由来久矣。或则议论纵横,是是而非。大言者警愚而饰智……甚至不学无术,贻误苍生。……沅于是积月经年,揣其本而齐其未。旁搜远绍,溯其流而清其源,就简删繁,由博返约。”可见他认为以往流弊甚久的风水学需要进行改良。《理气溯源》在传统风水学的基础上进行考证,以相应的古书作为依据:“然近世代天文愈阐愈精,而理气愈须愈传愈精。盖因精于术者,秘而不宣,疏于考古者习而不悟。沅因新制罗经于利用。遂博览群书,寻其原理,剖册录之。”陈启沅在其中加入佛法行善的内容来进行阐述,这对引导人民反恶行善,提倡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都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也是十分显著的,一方面应用乾嘉考证之学、术数学、近现代西方科学理论等来解释传统的风水学,使内容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在阐述风水之学的时候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展现出这著作中隐含的科学理性,在百年后甚至可以将其看作华南地区的民俗。
这三本著作作为陈启沅的毕生之学代表,“原期家藏适用,何敢灾及枣梨”、“老而有得,不该贻笑方家”。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陈启沅也改变了想法:“凡有功于世之书,谁不欲公诸同好”。随后便在简村开办书局进行印刷。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印刷产业开办在大城市更易获利,在佛山简村这样区域开办书局无异是飞蛾扑火,而陈启沅却用半卖半送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普及传播,这更加体现他作为绅商的责任担当和爱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