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和传承启示
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概述
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的产生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形成的基础。黄河以青海为发源地,依次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最后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在地图上呈现为巨大的“几”字形。其次,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黄河流经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黄河中游的秦文化、河洛文化,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等。发源于“三河间”的河湟文化深受河洛文化西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河湟花儿,它以汉语言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不同的多个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质。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等地区地处“几”字内部,这里的红色音乐例如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和情感。黄河中下游是河洛文化和齐鲁文化地区,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发达,多元文化在此汇聚繁荣,例如河南豫剧、河洛大鼓、山东琴书、胶东大鼓等。最后,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黄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交通战略地位,抗战时期,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我军在黄河两岸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晋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等多个敌后根据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曾扒决黄河大堤,导致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泥沙大量沉积,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导致人居环境急剧恶化。黄河作为革命斗争的天然屏障,同时也孕育了黄河流域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广为流传的红色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