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以H大学为例
高校教师党员干部群体思想政治现状从学习渠道、取向表现、实践结果三个方面来看,表现为线上线下交互作用、超越性和现实性对立统一、三全育人与教育评价区别联系。主要存在着学习渠道有待进一步融合、学校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需要进一步嵌入教育评价体系三个方面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应该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素养,做好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鉴交融;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学校改革,统筹兼顾的处理好各方矛盾;精细化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本文采取线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华南H大学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进行研究分析,所得数据均采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共发放问卷916份,问卷由 30道题目组成,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填空题,涉及“个人基本信息”“思想政治基本情况”“教师党员干部抓中心工作发展情况”“教师党员干部抓三全育人工作情况”等。被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学历和职称,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了学校教师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
一、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叠加重合。
要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国家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高校教师既是国家重要的人才人力资源,同时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初心使命,对地方社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教师中的党员干部在其群体中发挥着先锋模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又是教书育人的先锋队,更是教师群体的领头雁。
推动高校教师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推动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
二、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现状与特点
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指的是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政治中有关意识形态的方面,同时也是政治中思想部分和思想中政治部分的叠加、融合。
(一)从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学习渠道来看,线下与线上交互作用
线下学习阵地进一步增强,党的组织生活不断提质。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和党员行民主评议等学习教育制度不断丰富发展,教师党员干部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很满意和较满意的人占81.23%,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发挥了应有的功效,教师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高,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激发。
线上新媒体快速兴起,学习教育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政治学习的吸引力。调查显示94.98%的教师党员通过网络进行学习,通过报刊进行学习的占49.13%。这表明,互联网时代,线上已经成为传播和学习政治理论的主要媒介。
(二)从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取向表现来看,超越性和现实性对立统一
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具有内在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思想政治指导着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的内在超越性指的是改造所处客观世界以使其趋于理想的超越客观现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高校教师党员干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道德感强,思维活跃,精神世界丰富,他们不会囹于现实世界,而是会主动改造从而创造思想中的世界。79.15%的教师党员干部认为高校的党建工作让他们坚定了理性信念,68.23%的教师党员干部认为强化了自己的先锋意识,还有62.66%的教师党员干部认为为他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基于客观世界而又坚持崇高信念、超越现实社会是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的外在现实性。思想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也建立在经济基础和物质之上,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发展、学校发展甚至于所在学院、部门的发展状况都会影响、决定他们的思想政治现状。又加上当前教师党员干部教学科研压力大,职称、项目、论文、买房等多重因素影响,使他们面临着极大地生活、工作、学习压力。以上这些实际的问题困难和所处的现实环境等情况是影响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外在现实性因素。
(三)从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实践结果来看,三全育人与教育评价区别联系
应有之义:“三全育人”新格局共识高度集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调查显示,“三全育人”理念深入教师党员干部人心,有78.17%的教师党员通过“单位动员和工作部署”渠道和73.69%的教师党员通过“政策文件”途径了解到了“三全育人”。此外,还有50.76的教师党员通过作为“官方”与“民间”互动场的“舆论新闻”了解“三全育人。”教师党员干部对于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责已经明确化,并且在工作中以积极的态度予以落实。85.59%的教师党员认为“三全育人”是学校每位教职工的责任,在“三全育人”的实践中,约有90.56%的教师党员能够积极地贯彻“三全育人”要求。可以说高校教师党员干部对培育学生、立德树人抱有较高的热情,高度认同和拥护“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的工作。
实然之利:教育评价机制的结构化趋利。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人才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前高校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排名等评估考核,主要以论文项目、成果团队、学科平台、成果转化等可量化的指标制度体系。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更是面临着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科研奖励等关乎自身切实利益的事项,无论是在职称评审条件设置、科研奖励上,还是在年度考核、聘期任务考核上,都以硬性、显性指标为主。
三、高校教师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方法
(一)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素养,做好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鉴交融
一是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培育互联网思维。熟悉互联网的特性,掌握互联网的规律。充分把握互联网的快捷性、共享性、即时性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使用、融入、习惯互联网式生活,不停留在真想的阶段,还要真学,更要真用,在亲身体验中改变思维方式。
二是加强高校宣传队伍的互联网工作方法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全体教师党员干部的互联网素养培训。将互联网培训融入党的组织生活、党员干部培训等。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大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于境外发达地区互联网学习教育方式方法。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踏准互联网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规律节奏,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打造融入互联网平台、设计生产互联网产品、引导催化互联网热点、转移解决互联网矛盾。充分利用热点事件、重要节假日、重大舆论热点,敢于亮剑、积极发音。将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润物细无声的通过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展现出来。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也不能偏废,要做好不同教育媒介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彼此渗透,力求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处理好各方矛盾
一是要要敢于回应教师党员干部等全体教职员工的现实利益诉求,畅通谏言渠道,除了通过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传统的吸收意见建议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常态化的领导面对面、机关管理服务及后勤服务部门网上评价反馈等方式更好的收集民意。要及时回应问题,可以马上解决的问题要马上反馈结果;需要长时间解决的问题,定时反馈进度;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解释说明原因,争取理解。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教师员工,提高他们的满足感、获得感。发扬民主,重大改革措施必须经过教代会、党代会讨论表决。打通产学研用一条龙成果转化链条,激发二级学院服务创收活力。加强教师工作部、基层教师党组织和工会建设,增强党员教师干部组织活力。加大民生项目的开发投入,改善教职工生活办公条件。加大学校改革宣讲,首先争取教师党员干部的支持理解,增强教师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重视满足教师党员干部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党的二十大宏伟目标激励人心,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性。对高校教师党员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统领广大教师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要充分利用各类表彰,肯定一线教职工的付出贡献。要加强教育培训,开拓视野、提升眼界、提高认识。通过各类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高度关注教师党员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教师党员心理咨询软硬件建设。
(三)精细化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是积极改革高校评价,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国际交流合作评价等方面,挖掘不同方面、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育人元素,汇聚育人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
二是积极改革教师评价,回归教书育人使命。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规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科研奖励等关乎自身切实利益事项的条件设置,把参与学生的各项工作,例如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设计、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大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建设。将科研评价重心放在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从根本上破除“五唯”。调动所有教职员工,尤其是专任教师、教师党员干部的育人积极性,从制度上将育人纳入整体考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政策制度体系。
三是构建学生全过程培养时间线。树立学生在校全过程培养观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育人目标要求,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分阶段、分层次放入学生培养规划。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导师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整体教育管理,在发挥导师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师兄师姐朋辈带动作用和科研项目牵引作用。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将学生、教师、科研、学习等方方面面充分糅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