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的逻辑起点、现实之思与路径创新
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学生党员数量为305.2万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不言而喻,当代大学生党员是我党新鲜血液和未来希望所在,他们必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奋斗者和亲历者。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监督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秉持着高要求、高起点、常态化和规范化等要求。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时代方位,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强化他们的“初心”意识,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的逻辑起点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需要
当下,步入新时代的中国遇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百年未有的历史性大变化、大调整、大转折在当代交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国际格局发生高裂度动荡,世界秩序发生持续性坍塌,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间竞争广度与深度百年未有。一些西方国家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名,将原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交锋表面化尖锐化激烈化。历史性交汇期不确定性显著增多,大学生党员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难免有时被纷繁多变表象所迷惑,进而影响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回望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亦已成为时代发展进步标识。由此产生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合力需要和文化价值多元的价值分化间的冲突张力。特别在当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之时,尤其需要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提升视野,拓展视角,以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透过现象抓本质,全方面涵养意识形态辨别力。“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是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应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质的跃升,崇尚个性化价值追求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主流。如果自由徜徉于“价值丛”中的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因价值多元而落入价值选择迷惘境遇,将致价值观失落,理想信念失位,宏大叙事消解。大学生党员同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阶段假使惰于教育、疏于监督,同样会出现理想信念退化、信仰淡化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自我革命。高校党委要积极引领青年学生和大学生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机制,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内聚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加深其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必然召唤
相较于严格把好青年学生入党关,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尚存不足,工作或浮于表面或浅尝辄止或疲于应付,加之专门从事党建教师力量不足,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督工作亟待提质升级。大学生党员不能仅是组织上入党,更应该是思想上和实践上双合格。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督,注重引导大学生党员时时处处发挥学生党员的热能动能潜能技能。同时不仅要在课堂上、校园内考察学生,更要将教育监督的空间延展到课下、线上、校外,全面进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特别要指出的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上教育监督,使教育监督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贴近大学生党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因素育人,同时也要正视互联网所带来的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多源性的冲突困扰和价值选择功利化等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督,我们不能置身于时代之外,必须要以创造性举措融入时代,唯有此才会在新形势、新环境、新平台上凝神聚力,锻造出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成功密码注脚于以人民为中心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上,“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同时也来自于人民大众,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监督,用党章党规浇铸共产党人这个“特殊材料”。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的现实之思
(一)党员意识培养和大学生党建粘合度不够强
高校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规格是培养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合格党员。而做为一名党员,只有时时保有党员意识,方能处处警醒自身。现实中确有少数大学生党员存在党员意识有所淡化的问题,以致他们遗忘或选择性遗忘自己党员身份,淡漠党员义务和使命,平时泯然于众人,关键时刻站不出来挺不在前;甚至动摇丧失该有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或怯于斗争或随波逐流或随之起舞。这些缺失党员意识的表现,不仅破坏了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象,更影响到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高校党建关于大学生党员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业务能力培养而轻理想信念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党员能力构成方面相对单薄,忽视理想信念教育,锻造不出政治立场坚定的合格党员,必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二是重入党前培训而轻入党后教育管理监督。客观而言,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十分重视,培养期的培训与考察相对较为扎实,整个培养发展环节符合程序要求。然而,对于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则力度不足。三是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检验。相较于对学生党员的实践考察,高校基层党组织更习惯和擅长于理论方面灌输教育。而我们培养教育大学生党员,从根本上讲是希冀大学生党员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
(二)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度不够高
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一致性和逻辑同构性。简单地讲,党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的实践统一,高校党建的主体是大学生党员,工作目标是通过教育监督大学生党员,将大学生党员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共产党人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的基本属性,高校通过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来引领、推动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提高进步。所以,大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一致性和逻辑同构性,二者在根本上是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协调度尚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高校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动力源,其振源不同,即主抓两项工作的部门不同;振动力不同,即理论内容体系也并不完全同一;振幅不同,即面向的客体范围不尽相同;频率不同,即工作的周期和节奏不同。高校党建的重点始终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其工作范围主要在于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提升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精力所限也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有效协调,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促动党建的机制尚待完善,合力效果尚需加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世界融通度不够通畅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抽象的虚幻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依靠理论灌输和硬性执行,在效果上必然会打折扣,而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在“形而下”维度下功夫,增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世界,才会获取力量,否则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解决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才会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认同,才能在当代语境中返本开新。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头活水,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不能架设于白云端,亦即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割裂开来。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党员生活世界,直面大学生党员的现实问题,一方面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空泛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助力解决大学生党员生活世界中的系列问题与困惑,直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维护民众的现实利益,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其‘有用性’和生命力。”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的路径创新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党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党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校紧密围绕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相关制度和机制,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到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水平。二是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长期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增强大学生党性,加强大学生党员宗旨意识,自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提高党性修养和党员素质。三是高校党委在习近平党建思想指导下,明确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抓好抓实抓细党建作为头部任务和最大政绩,以高度的自我革命精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帮助大学生党员树立党员意识,学会组织生活,遵守党规党纪,提升大学生党员党内生活质量。四是创新主题党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大学生党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主体意识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业之中。
(二)以“三全育人”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实效性
“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具象化体现,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在要求的现实映射。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督过程中,“三全育人”既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又能实现全方位监督功能。一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三全育人”的要素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高校集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形成最大合力,产生聚焦效应,规避短板效应。首先要明全员之职责,以“大思政”格局梳理全员育人问题清单,建立任务清单,职责到岗、职责到人。其次要规范全程协同之准则,从入学到毕业、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都要做到有跟进之人,有教育监督之实。最后要搭建全方位协同之平台。高校主动协调校内外育人力量,特别是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和对党的价值认同。二是在关键节点上有突破。高校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修和各类培训培优平台的牵引力量。建立“三全育人”建设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的引导功能。聚焦队伍建设,在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三是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模式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解决思想问题,重在政治教育与学理突破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情感升温与实践增效,以实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以社会实践项目将教育监督融入大学生党员生活世界
大学生党员终将走向各行各业,终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奋斗拼搏。在校园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处,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更早更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长见识、强本领。高校在校内校外设置大学生党员实践平台和项目,让大学生党员有机会在校内参与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外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平台,考察并融入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一是要求大学生党员“亮身份”“做旗帜”,一方面强化党员意识,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求大学生锻炼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和本领,同时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体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真理力量。三是在社会实践中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引导他们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另一方面在实践培养责任意识,把实践体验上升到责任担当。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监督借助于各类社会实践项目,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生活世界。在通融过程中特别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二者的融通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大学生党员生活世界的互动互构过程,彼此支撑而又相互贯通,不能把理论逻辑直接复制到生活逻辑,也不能通过降维理论逻辑以求全于生活逻辑。
总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生逢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他们提供了无比广阔天地。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督是项系统工程,只要持之以恒、形成最大育人合力,一定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