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空间设计探析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研究背景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并把建设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是个新课题,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学者们进行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制度机制体制、运行过程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探索等方面的研究,缺少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方面的研究。其空间设计的探讨也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一环。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研究意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开展文化、科普宣教、体育健康等服务提供了实践平台,并且填补了乡村地区党的政策宣传平台的空缺,担负着“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引领农村“破旧立新、创新发展”的使命。通过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的研究,可以使其更好发挥平台应有的作用、保护并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群众内聚力,托起文化引导力,同时也可以配合地方打造城镇名片,招商引资促进地方发展。对于培育当地文化基因,提升地方特色魅力、拓展旅游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研究价值:
① 学术价值:通过研究、挖掘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地域风俗与乡村文化,从设计学的角度对功能性、互动体验、地域文化等方面研究,系统的运用归纳、移植、借用、等设计方法,探索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与空间环境的深度融合,提高空间使用率以及空间价值,实现乡村建设设计方法的更新。
② 应用价值: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对乡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设计研究通过分析功能性提高实际空间使用率以及提高体验感和归属感,为人们“学习与实践”提供良好空间环境,通过设计助力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设计思路可直接应用于乡村振兴计划,同时之于其它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设计有着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的特殊性
(1)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单一的展示或者宣传功能,它承担着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统筹城乡互动,宣传思想政策,传递文明风尚的任务,是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
(2)空间具有教育性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具有科普宣教功能的空间平台。承担传思想的平台:利用空间平台传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传文化的平台:传承文化,并且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承担传政策的平台:使得国家政策更深入人心;承担传道德的平台: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风气 ;承担传技能的平台:学习和培训传统技艺,感受技艺的魅力。
(3)空间具有创新性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秉承求同存异的思想,建设既要规范统一,又要突出特色有所创新。在空间功能和平台性质上“求同”,设计需要满足基层综合平台的空间需求;在打造地方特色上需要“存异”,提高本地区文化属性的认知,从而产生认同与归属感。
(4)空间具有实践性
空间需要能够为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宣讲演说和培训、交流咨询、群众互动评议、志愿者服务、心理疏导、公益帮扶、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庆典仪式,技艺传承等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有效载体,应满足当地实践活动对实践平台的需求。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
(1)形式照搬抄袭盲目跟风
由于乡镇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审美区间也并不宽广、设计想法匮乏,因此空间展示的布置和形式相对单一,甚至盲目跟风、照搬抄袭;其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包括平面布局 、空间设计以及现代媒体设计等内容,由于乡镇设计综合人才稀缺,往往会请第三方设计来介入,大城市展厅模式不完全适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需求,导致设计整体过于形式化,以至于设计中出现很多同质化甚至雷同的问题。
(2)功能体系不完善
如展示区占地较多并且功能单一、实践性平台没能很好的融入;大讲堂、图书馆、志愿者中心的运营及利用率较低;缺少服务性设计如:吸烟室、饮水区、导视系统设计不完善等。目前多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无共享平台或共享平台连接性较差,缺少线上线下呼应互动;资源不匹配用户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等。没能为文明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有效载体。
(3)文化趋同,无归属感
对当地的村镇历史及文化特点调研欠缺,地域特色不突出。展馆在设计时都有考虑地域性特殊文化这些内容,实际设计表现的地域文化属性不具有特殊性,无法产生地域认同感归属感,对于满足当地人们主人翁情感体验 ,对于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4)体验感较差
设计形式基本停留在图文、平面展板、实物陈列等单一的视觉展示形式,忽略了其他感官的应用。设计无创新点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能激发平台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验感及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种静态化的展示手段传递信息太过局限,不仅乏味无趣并且使得信息获取被动,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情感及心理的需求。
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的思路探析
针对现存的问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设计从空间功能性、创新性以及归属感和体验感几方面来进行探析,探索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用于指导并优化空间设计。
(1)基于文化归属感设计
挖掘保护并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将地域特色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中,运用多种角度与手法来突出地域特色,强调个性与创新,打造地方特色名片,使群众加强对当地文化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并且可促进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运用符号性地域元素
归纳总结当地文化最具代表性元素,从中提取元素符号,融入从名称、标识、到活动类型再到空间材料、元素、形态等方面的设计,从而塑造地区品牌,打造地区专属的文化符号;从民风民俗中提取能体现当地文化特殊性的一面 ,或一些有特殊文化含义的事物来作为载体进行设计,进而达到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目的,有利于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② 情境营造地域空间文化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故事或元素,通过情景再现,运用布景或者多媒体 、vr虚拟现实 、声控技术来展示本地文化特色属性,使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情感升华、引起共鸣从而提升科普宣教的效果 。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具有发展性元素的表达,这样置身其中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当地历史及发展现状,提升对于本地区文化属性的认知,从而能够达到强化印象并产生归属感的目的。
③ 创造互动,体验地域文化
把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互动环节 ,在满足设计规划需求的同时,做好文化特殊性与互动趣味性的设计。以东莞麻涌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例,其以当地特色龙舟文化设计了交互体验和游戏互动区,这样不仅能够让人们在互动环节进一步加深对于文化属性的认同感 ,而且能够切身体会、感受并增加乐趣, 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
(2)基于整合功能体系的设计
首先要深入了解村镇人民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真正的需求,针对需求进一步对功能性深刻剖析理解 , 并研究其服务体系,探索提高实际使用率的解决方法,为人们“学习与实践”提供良好空间环境,通过设计助力乡村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① 深挖功能需求
根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现状调研及建设路径研究深挖功能需求,得出建设所需设计空间平台的具体包含:红色文化区、地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展示及体验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大讲堂、图书馆、小剧场、卫生间、以及共享平台等空间。因实际空间有限,需考虑设置多功能空间,如:阅览室结合手工体验,大讲堂可加入移动滑道随时变为作品展厅等多功能室。考虑设计服务区如饮水处、咨询处等;考虑疫情期间人们的需求,设置多媒体直播区域,建立共享平台资源库,便于线上线下互动学习、资源共享。
② 探索各个区域的设计链接性和服务性
通过分析需求与功能的关系,结合人们对各个区域的使用需求和使用频率,合理划分空间大小;根据现场及空间功能模拟人流动线,考虑空间之间的连接性。动静分区,研究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调研其所需服务性的功能,从而优化空间设计。完善文明实践“在哪做”“怎么做”“做多久”的问题。对功能布局如何配合服务体系进行探索。
③ 功能体系的资源整合
为打造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破之前村镇分散管理、资源不匹配用户需求的模式。将现有资源平台灵活合并、整合运用,并结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人民点单、平台派单、文化志愿服务队接单”的精准服务的新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思维来辅助设计,减少因资源不匹配需求而造成的闲置与浪费。并且通过设计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使得资源利用形成良好循环。
(3)基于创造良好体验感的设计
人们对空间或文化的记忆来自于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加入多感官的设计思路,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增强观众的体验,从而传达共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科普教育的同时给观众最舒适的感觉。它使观众与空间所要表述展示的信息有更深层次的互动,从而加深观众对空间展示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加了空间本身的趣味性,增强了观众的心理认同感,突破传统空间展示传播信息的局限性。
① 关注观者情感
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中涉及的红色文化、村史民俗等展示,大多是通过平面展示内容呈现相关信息。看到千篇一律的展板信息会使观者麻木,产生心理距离感和疏离感,并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因此如当空间运用交互体验设计来完善空间时,通过引导观者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多角度多方位刺激观者的感官,大脑将接收到的不同感官感受到的碎片化信息并整合处理,对空间进行完整的感知,从而加深整个过程的体验感、互动感,体验良好的同时也使得乡镇科普宣讲的效果更好。
② 调动观者好奇心、制造惊喜
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流动线进行分析和引导。需要在设计开始前思考观众在浏览展厅时的情绪变化,在浏览过程中通过感官或者与空间互动来引导观众的心理,从而把握最佳的展示节奏。浏览过程中也可结合运用光线的明暗、气味的浓淡、声音的高低等多种感官设计进行路线引导,使人们以最放松的心态浏览,增加趣味性。
设计具有创意性的空间,例如在大厅中放置互动设备,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增加人们的好奇心。空间视觉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人们感到乏味无趣的时候,作为设计师在设计中需给观众惊喜,并且思考设计可以在哪些关键点上给人惊喜,让参与者的注意力回到集中的状态,加深情感体验。
③ 沉浸式体验探索
“沉浸式体验”的重点是空间的氛围营造,此部分设计需要主题明确。设计师针对设计主题,通过主题元素、灯光、色彩等来表达空间的意境,使观众与展示主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多感官、多维度的沉浸其中的体验。如设计东莞高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择高埗镇第一个喊出“要想富先修路”口号的地方特色主题,使用“桥”的元素加入“沉浸式体验”,在空间中运用多媒体采用沉浸式表达,如利用声、光、电来设置场景,使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到历史的发展,从而强化作为高埗人民的自豪感。因此,当人体受到多种感官刺激时,更容易实现沉浸式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不同感官所带来的魅力。
六、总结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更接地气,更走近居民生活。因此设计上要符合本土文化,打造服务于群众的、有地域特色的、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思路的探析,得出参考性对策使得其能更好的发挥出综合平台的作用,实现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直接互动。同时设计思路可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计划,对其它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设计也有着示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