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茶道精神"悟"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建设
引言: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就产生了“茶道”概念,后随着《茶经》的广泛流传,茶道精神也就此形成。可以说,我国是茶道精神的创始者,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将茶道精神广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民族。虽然我国在茶道精神传承发扬阶段一度遭遇断层危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核心理念却始终影响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尤其新时期,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很多人受强势文化影响产生思想变化,形成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而茶道精神中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恰好能够发挥涤荡不良风气的作用,特别对具备社会教育功能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而言,更是大有裨益。
一、中国茶道精神概述
我国既是茶饮大国,也是茶饮古国,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而茶道精神就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总结出的修身养性之道。
从古至今,茶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例如:唐朝时期,陆羽基于茶文化创作出了《茶经》,其中这样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所以唐朝时期,人们也习惯用“精行俭德”概括茶道精神。在《茶经》基础上,宋徽宗和赵拮又创作出了《大观茶论》,并以八字真言阐述茶道精神,即“祛襟、涤滞、致清、导和”。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茶道精神也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充分做到了与时俱进,使得越来越多文人墨客参与到茶道精神研究中。如茶学家程启坤先生曾用“理、敬、清、融”概括茶道精神;茶痴林治先生曾用“和、静、怡、真”概括茶道精神[1]。本文将对林治先生提出的茶道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其中的内涵和要素,具体如下:
(一)茶道精神中的“和”
“和”从字义分析,有“和谐”、“和睦”、“平和”、“和缓”等诸多意思,也是我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所在。主要指特定环境下对立事物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上文提到的唐朝茶圣陆羽先生,曾在《茶经》中大篇幅描述煮茶过程,认为这一过程也是金、木、水、火、土从五行相克,到阴阳调和的过程。另外,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致清导和”,也是对茶道精神中“和”的精辟总结。茶文化在几千年发展和实践中足以证明,人们饮茶既能够满足身心和谐需求,又能够达到人际和谐目标。
(二)茶道精神中的“静”
“静”与“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前者是达到后者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人只有处于安静、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够涵养德性、陶冶心性、体悟人生,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多文人墨客在文学创作中阐述自己对茶道精神中“静”的体会[2]。例如:苏东坡先生曾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松风忽作写时生”,用“松风”形容斟茶的声音,描绘出了安静、祥和的氛围。再如:戴昊曾在《赏茶》中写道“卧听黄蜂报晚衙”,描绘出了官员公事之外,浪漫、娴静的一天。这些文学创作中,都突出了饮茶过程的心灵之静和环境之静,可以看出,饮茶和饮酒存在较大差异,前者能够使人平心静气,后者能够令人血脉喷张。
(三)茶道精神中的“怡”
“怡”从字义分析,有“愉快”“喜悦”等多层意思,也是人在饮茶过程中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古至今,人们始终将饮茶品茗作为一种愉悦心情的途径。唐朝使人贯休曾在《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写道“何时重一见,谈笑有茶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与友人一同饮茶的愉悦氛围。而我国茶道精神则更加自由,提倡大道为简,讲究愉悦身心,在饮茶过程中可以配合观月、赏花、对弈等活动,达到悠然自得、闲情逸致的精神境界[3]。
(四)茶道精神中的“真”、
“真”在茶道精神中,主要指茶事之真,也就是人在饮茶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必须为真山真水、使用的器皿必须为真陶真瓷、欣赏的字画必须为真品真迹、与人交谈必须要真心真诚。
二、茶道精神在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渲染图书馆人文气息
上文提到,我国是茶饮古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茶道精神作为茶文化中的精髓,在历史长河涤荡中始终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并赋予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和历史文化气息,使其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尽可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而茶道精神中的“和、清、真、怡”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具体来说,将茶道精神引入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中,能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读者和工作人员,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另外,在茶道精神引导下,图书馆服务质量也会更上一层楼。可以看出,茶道精神无论在规范人的思想,还是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二)传承和发扬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值得持续传承和发扬。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使得各种快餐文化形式相继涌现,并取得人们高度青睐,导致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在复杂社会背景下一度遭遇断层危机,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为茶道精神持续传承和发扬带来巨大阻碍。而将其融入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中,借助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可以从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茶道精神,能够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茶文化,并在耳濡目染中体会茶道精神,这对于茶文化持续传承和发扬而言意义重大[4]。
三、基于茶道精神构建图书馆人文环境的主要策略
所谓人文环境,就是将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文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的一种物质与精神并存的环境和氛围。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主要阵地,只有构建与人们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相符的人文环境,才能够提高服务质量,达到传播文化、培养品格的目标。而将茶道精神中的“和、静、怡、真”融入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中,有利于图书馆营造“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可以使读者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愉悦身心。具体来说:
(一)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和谐”是中国茶道精神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所追求的一种状,主要体现在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交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众所周知,人们在和谐、稳定的氛围中,更加容易进入阅读情境。所以在图书馆选址过程中,可以引入茶道精神中的“和谐”理念,优先选择环境优美、绿化丰富的场所,使图书馆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为读者营造清新雅致的阅读空间,使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能够欣赏周边优美的环境。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进行分析,其建设在紫竹公园附近,充分做到了园内自然景观为我所用,既能够让图书馆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又能够为自然环境增添人文色彩。另外,图书馆选址不仅要优先选择景观优美的区域,还要考虑读者出入便捷性,确保场地宽阔,同时要原理喧嚣场所,保证馆内分为和谐、安定[5]。由此可见,茶道精神中的“和谐”在图书馆选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目标。
另外,在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过程中,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由于长期以来图书馆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服务理念,所以协调好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确保二者能够和谐共处。然而,结合图书馆服务现状来看,由于馆员工作量较大,并且工作性质单调,所以很容易滋生倦怠情绪,在服务读者过程中敷衍了事,不利于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而引入茶道精神中的“和谐”元素,可以切实转变以上现象,帮助馆员舒缓压力、消除苦闷,从而使馆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积极投入工作状态,为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这对于拉进读者与馆员之间的距离而言意义重大,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好的人文环境。馆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展现爱岗敬业精神,合理使用文明用语,尽可能满足读者合理需求,通过专业技能、亲切交谈、积极态度,协调好自身与读者的关系,从而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构建“宁静”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茶道精神中的“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阅读环境安静,其二是读者心态宁静。所以图书馆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建设人文环境。
在图书馆选址过程中,应避免选择闹市、马路等喧嚣之地。如果周围噪音过大,则会影响读者心情,使其无法静心凝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传播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如果无法避免喧嚣环境,则需要采用各种物理方式解决问题[6]。例如:使用高分子吸音材料阻隔噪音,确保馆内环境安静。另外,为了避免人为噪音影响其他读者阅读,需要图书馆在墙壁等显眼位置张贴“静以修身、学以育德”、“读书需安静”、“图书馆只可以阅,不可以读”等横幅标语,提醒读者规范行为,安静阅读。
读者在阅读中保持宁静心态,能够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所以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读者营造舒心静气的阅读环境。具体来说,图书馆可以周围种植高大树木,使读者在进入图书馆时感受到惬意与清凉,从而达到平和心态的目标。另外,图书馆内部也要注重环境建设,基于人体机能学调整好馆内温湿度,无论外部严寒还是酷暑,都要确保内部环境适宜,使读者可以快速进入阅读状态,静心学习。与此同时,图书馆内部还应摆放各种绿植,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缓解视觉疲劳,另一方面能够平和读者心绪,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7]。
(三)构建“舒适”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怡”是茶道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愉悦、舒适之意。图书馆作为人们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的重要场所,需要为读者构建舒适、愉悦的人文环境。
想要营造舒适、愉悦的人文环境,首先要创建宁静、优雅的图书馆周边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应优先选择蓝天碧海、风光秀丽的区域,使读者在阅读书籍的同时,可以观赏美景,从而达到心旷神怡、愉悦身心的目的。
营造开放的阅读环境,可以尽可能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使其在书海中畅游。所以,图书馆在构建舒适人文环境过程中,应最大限度提升服务便捷性,使读者可以及时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另外,开放的阅读环境还要图书以人文本精神,尤其新时期,人们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使得图书馆人流量大幅度增加,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书籍,在书架设置方面应合理控制距离,确保人们可以自由穿梭。同时,图书馆书籍陈列高度也要适中,例如:儿童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成熟,身高相对较低,所以儿童读物陈列要尽可能放低,确保儿童可以抬手拿到。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拉进自己与读者之间的距离[8]。结合实践来看,如果馆员工作的柜台超过75cm,则容易使读者产生疏离感,不利于图书馆构建舒适的人文环境。除此之外,开放的阅读环境,还能够让读者更多地接触图书资源,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读者在不了解图书馆结构的同时,很难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对此,图书馆需要明确划分图书种类,设置定位查询区,通过添加计算机系统,精确定位图书位置,如此可以缩短读者寻找图书的时间,提高其阅读效率,增强读者愉悦体验。通常情况下,图书馆在构建开放式阅读环境的同时,还要做到“宽进严出”。所谓“宽进”,就是读者进入图书馆时,可以携带随身物品或其他资料,便于读者更好地学习;“严出”则是避免读者走出图书馆时带走馆内图书资源。部分读者因自己携带东西过多,不可避免出现误将馆内资源带出图书馆现行,对此,馆员需要以和蔼态度与读者沟通,给予读者信任和尊重,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还应针对特殊人群进行馆内设置,如开辟轮椅通道、盲人通道等,确保书架距离满足轮椅通行要求。同时设置盲人专区,提供盲文书籍,为弱势群体阅读提供便利,以此来提升其愉悦体验[9]。不仅如此,图书馆在人文建设中还要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实现网络全覆盖,为读者线上查阅资料奠定基础。
(四)构建“真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以上提到,茶道精神中的“真”,主要指茶事之真。将其融入到图书馆人文建设中,就是指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必须是正版书籍,周边环境必须是真花真草,提供服务过程必须要求真务实。对此,图书馆可以在馆内张贴“欲求真学问,需下苦功夫”等标语,以此来激励读者潜心学习,从而达到求真文问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茶文化在千年历史进程中,凝练出了别具一格的茶道精神,可以用“和、静、怡、真”四个字简单概括,这不仅是茶道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图书馆在人文环境建设中,也要从“和、静、怡、真”四个方面出发,构建“天人合一”的内外环境,为读者潜心阅读、安心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