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由道德状态决定,研究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公共管理伦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实践展开思考,对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将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分为5个层次,认为影响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良知、理想信念、认知)和外部因素(制度、职务岗位等),并就如何做出更好的道德行为选择浅谈意见与看法。
一、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层次
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层次性,特别是在公共管理者面对物质、精神诱惑时,或是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选择的层次性越发容易凸显出来。在笔者看来,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并且将这种价值观传导给他人,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自身的信念;第二层次,洁身自好,对于身边不道德的行为不参与,即使被看作异类、被群体排斥,也不参与不道德的活动;第三层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消极参与不道德的活动,或者较少参与不道德的活动,并且懂得保护自己,有时会打一些政策的“擦边球”;第四层次,与周围的人一样,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随波逐流,参与不道德的活动;第五层次,完全放弃自身的道德底线,时常做不道德的事情,完全抛弃公共利益,最大化追求自身利益。目前在我国,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第一、二层次占绝对主流,极少数公共管理者因各种原因,可能存在其他几种选择。
二、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了解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层次后,需要思考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文章将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公共管理者的良知、公共管理者的理想信念、公共管理者的认知范围;外部因素包括制度设计的道德性,公共管理者的职务岗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是公共管理者的良知。公共管理者的良知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它左右着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良知能够生成义务感、责任心,公共管理者受到义务感、责任心的驱动,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二是公共管理者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会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穷苦百姓备受压迫与剥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终于建成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对于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公共管理者来说,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理想信念,落实公共管理工作,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三是公共管理者的认知范围。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等得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每个人掌握信息的不完全、认知层次的差异,导致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由于信息掌握不全面、认知差异等原因,某些行政执法人员对个别违法犯罪分子的“善”,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恶”。深入论述,由公共管理者的认知范围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哪些因素决定公共管理者的认知范围。在笔者看来,公共管理者的认知范围取决于学习思考与沟通交流。通过学习思考,可以使公共管理者的思维更加活跃,认知边界得以扩展,认知深度得以提升。通过不断沟通交流,公共管理者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认知水平。
(二)外部因素
一是制度设计的道德性。在好的制度的约束下,个人道德选择门槛较低,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激励,不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惩罚,人们理性的选择是道德行为;反之,在不道德的制度下,个人道德选择门槛较高,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排斥,不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鼓励,人们的选择是不道德行为。二是公共管理者的职务、岗位。因为职务、岗位的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责不同,道德行为选择不同。例如,单位领导职务高于一般的同志,职责也重于一般的同志,领导面对的道德行为选择就比一般的同志面对的道德行为选择复杂得多,比如他们可能面对多重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冲突,这是一般同志很少会遇到的。再如,一线行政政法人员所面对的道德行为选择会比内勤岗位人员面对的道德行为选择复杂得多,因为一线行政执法人员直接面对各类群体,有些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想方设法“讨好”直接管理者,对这些岗位人员的道德要求较为严格。三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同样影响着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的选择。政治、经济环境不同,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存在差异。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人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环境影响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例如,部分公共管理者独处时是非常理性的,但是在社会环境下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方式、道德行为选择从众,与独处时有所不同。再如,一个人在自由状态下的道德行为选择与其在受到胁迫状态下所做出的道德行为选择也不同。文化环境同样影响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文化环境不是一时形成的,它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形成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积累与沉淀。文化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
三、公共管理者如何做出更好的道德行为选择
前面论述了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即公共管理者如何能够做出更好的道德行为选择。下面从良知、理想信念、制度中道德的力量、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发挥舆论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要有良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良知进行过诸多研究。例如,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知”便是良知。王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来自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良知除了来自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之外,还来自每个人后天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不断的思想博弈。在这一过程中,良知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在良知的指引下,个体会产生巨大的行动力量。
(二)要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理论研究、党史学习、警示教育等方式,引导公共管理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服务人民群众的初衷。同时对于理想信念缺失,有贪污受贿、公权私用、谋求私利、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公共管理者予以坚决打击。
(三)要发挥制度中道德的力量
前文已经提到,一个较好的制度可以降低个人的道德选择门槛,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激励,不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惩罚,人们理性的选择是道德行为;反之,一个不道德的制度会提高个人道德选择的门槛,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排斥,不道德的行为选择将受到鼓励,人们的选择是不道德行为。因此,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道德因素,鼓励个人做出道德的行为选择,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
(四)树立道德行为选择先进典型,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正面引导作用,要推崇人们广泛认可的道德模范,给予道德模范表彰。通过树立道德先进典型,号召大家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对于不道德的行为予以批评,对于不道德的公共管理者要进行处罚。
(五)发挥舆论的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收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道德模范事迹,学习先进个人。积极利用社会舆论与社会集体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建构中国特色社会道德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