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新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新乡贤文化脱胎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贤文化,蕴含着传统乡土社会的历史文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产物承载着新时代的力量。重塑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文化,培育新乡贤文化,可以使乡村振兴呈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并提供持续的动力。
一、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时代转变下的乡土精英
(一)传统乡贤的内涵、特质与发展脉络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扎根于乡村本土,有文化才能、高尚德行和办事能力,并在民众间有良好口碑与威望,对地方有贡献的贤者。史书中多有关于乡贤内涵的记载,如《左传》中指明了乡贤的标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述》中“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最早把“乡贤”作为正式词汇使用,表明“乡贤”为乡人推崇敬重。乡贤具有“在乡性”,即乡贤的情感和责任在乡。他们饶有资材,可以节省农业活动时间去读书并规范知识;兼备知识和道德,不仅掌握儒家伦理、明礼数,同时作为德高望重者可以引导民众规范自身行为。
纵观乡贤发展的历史脉络,宋代是重要转折点。宋以后,乡贤与乡村发生紧密的联系。这得益于科举制度,使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人能够成为乡贤,说明农民群体对知识的尊崇与认可,更表明乡贤群体的权利从受制于财富和家族威望转变为由自身知识和能力决定。乡贤发展历程,也是乡贤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宋《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由地方乡绅自发制定,体现儒家核心价值观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明代朝廷规定官员在辞官或退休后必须还乡,逐渐发展成“落叶归根”“告老还乡”的传统,这也促进传统乡贤文化建设与传承。明清时期乡贤文化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乡贤文化体系。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乡村受到直接破坏,乡村经济发展受阻、社会秩序失调,乡贤文化的发展也因而断裂。
(二)新乡贤的产生与特质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新乡贤作为具有知识储备、丰富经验和发展眼光的时代精英,在乡村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模范作用。
乡村“离土”精英,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受到城市影响,如今他们反哺乡村,受国家呼吁和党的群众路线指引,进入乡贤理事会,造福桑梓,实现人生价值。另外,在地位作用上,新乡贤不同于作为农村社会秩序主持者的传统乡贤。在当代基层民主协商形式下,新乡贤主要发挥地方政府、村委会的辅助作用,在协助联络、沟通民意、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作用。新乡贤文化逐渐重构,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焕发生机。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反哺:新乡贤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乡贤文化是本地历代名流先贤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儒家伦理建设的思考结晶。作为新乡贤文化的内核,新乡贤群体摆脱了自身的乡村局限性,经历城市化后,思想觉悟、眼界视野都有深刻改变,用知识、经济资本或先进技术反哺故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文化发挥着与时俱进的作用。
发展新乡贤文化,有利于构建良性的基层治理模式。当下中国乡村治理正面临着乡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能激发乡村自治体系的建设、重构乡村法治精神、弥补道德治理主体的缺失。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与时俱进的新乡贤文化对乡村内生动力的激发,实现乡村善治的一次有益尝试。
发展新乡贤文化,有利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新乡贤文化能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弘扬新乡贤文化,可以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塑造良好文明风尚。
发展新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乡贤除了在乡村善治、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还能成为产业兴旺的带动者,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新乡贤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认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动力,可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文化不仅要传承传统乡贤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更要突破传统乡村局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反哺。
三、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新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贤文化具有现实性,研究乡贤文化要直面现实,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乡贤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经过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可以将其转变为一种文化资本。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挖掘新乡贤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和发展之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土社会面临空心化,乡土精英本应该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但却大量流入城市,乡村经济、产业发展受阻,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各种乡村文化遗迹得不到妥善保护。
乡贤文化凝聚了乡贤的宝贵财富,发挥着让村民见贤思齐、向善崇德的教育涵养功能。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宗庙、学府、故居、各种文献资料等,需要专业团队去发掘与研究;对于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新形式,比如线下围绕乡贤文化举办系列活动与讲座、线上借助各种新媒体等进行宣传。同时,乡贤文化具有人本性,可以通过新建乡贤纪念馆、乡贤走廊、编写乡贤志等形式,让乡贤文明成为振奋人心、凝心聚力的财富。
(二)打造高质量新乡贤人才队伍
当前乡村从业人员的人才总量、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等方面都需改善。高质量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善于在乡村发展方向、产业链布局上规划,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外流人才回归乡土以扭转现状,比如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向他们发布就业信息,并通过培训、推荐的方式,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找到合适岗位。
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新乡贤队伍。这就要引导乡土精英建设乡村,让乡贤在广阔乡土发挥自身价值,比如推行教育文化卫生“三下乡”、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等活动。另外,在产业和资金方面,精英以个人或组织为单位通过资金参股、贸易合作等形式发展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挖掘本土新乡贤、汇聚外来新乡贤,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乡村治理、文明教化、民情联络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模范作用,培育、引领更多乡土人才,营造健康的乡风乡俗氛围。
(三)疏通新乡贤服务渠道
乡情、乡愁始终是凝聚乡贤与故土、村民的纽带。搭建完善、便捷的新乡贤服务平台,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畅通新乡贤与村民的沟通渠道,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知、理解与信任。
政府出台发展新乡贤文化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新乡贤文化氛围,有利于鼓励和带动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创新新乡贤回归渠道和文化传播途径,建设乡贤文化服务平台,确保资金、人才、技术、投资等领域的顺畅。激发新乡贤返乡或留乡的积极性,解决他们切身相关的问题,确保其正当权益的实现。例如,对于由城市返乡的乡贤而言,配偶工作、子女教育、养老住房和配套福利等事项需得到妥善安排;对于将离退休干部或企业离、退休劳动者,以优厚的养老保险待遇和物质帮扶满足其生活需求。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新乡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同时具备熟悉乡土民情的优势,可以作为城乡发展的连接纽带。通过搭建完善的城乡联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助、市场需求互动、产业优势互补。糅合新乡贤文化与城市文明,创新乡贤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切实改善乡风民风,净化乡土文化环境。
四、结语
要传承和发展新乡贤文化,首先,需要继承传统,保护传统乡贤文化资源,古为今用;其次,挖掘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结合自身地域文化风格,创新乡贤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最后,必须引导和搭建新乡贤服务平台,以新乡贤文化为支撑、新乡贤群体为纽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