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造成重大影响。高校要想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要加强学籍档案的管理制度,积极构建新的管理平台,实现学籍档案健康发展。此外,高校还要在互联网视域下将学籍档案与网络相结合,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籍档案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健康发展。
“互联网+”的含义和影响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实践发展的成果,其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形态发展演变,为社会创新、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创新发展生态的根本目的。“互联网+”代表社会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集成社会各个生产要素配置,并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中。此外,“互联网+”结合了各领域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促使社会经济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得到提升。我国曾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该计划联合了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三个方面内容,作为现代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合作的信息支撑,以促使新兴产业进步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力量[1]。以此为基础打造新型增长点,为我国人民使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查询资源与实践创业提供有效保障,推动国民经济不断提高。以互联网带动社会产业发展和民生经济是我国制定的社会生态国家发展战略方针。“互联网+”作为一种落在实处的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与新型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紧密联系,从而促使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对学籍档案缺少重视
虽然学籍档案在高校档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还有很多高校领导没有深刻认识管理学籍档案的重要性,导致学籍档案管理较为分散。此外,由于高校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对教职工强调其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职工对学籍档案管理方面意识低下,严重阻碍了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除此之外,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办公设备老化,且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维修等因素,都不利于提升其管理效率。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人员鉴定资料的不确定性
高校学籍档案是收集学生信息的基础性工作,该工作的有效管理对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更无法掌握“互联网+”视域下管理工作发展方向,因此,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管理内部结构紊乱、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比如,多数高校由于信息滞后,没有准确的时间规范、系统的整理信息数据,从而导致鉴定时间长短不一,关键信息内容不对称或遗漏的情况发生。甚至许多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中,时间不够充足、没有技术支持以及专业能力不强等,致使学籍档案出现错误却不能被及时补救,部分管理人员还会直接忽略档案鉴定的真实性,从而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3]。比如,一些人对自身工作履历、学历、年龄,特长和民族等方面的信息造假,对高校档案管理的严谨与诚信产生严重威胁,损坏高校形象。
(三)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和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质量密切相关,但许多高校存在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管理学籍档案的人员自身具备高学历、高素质,但由于普遍存在缺乏专业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现象,并且高校长期不重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使一些不具备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能力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工人或其他职工被招收到档案管理队伍中,还有许多具备教学经验的教职工加入其中,但这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通常无法更好地将自身全部精力投入管理工作中,从而对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制约性,阻碍了高校全面发展。
(四)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技术与制度无法与时俱进
信息化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逐渐影响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进程。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许多高校仍旧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收集和录入信息数据的过程中依旧采取人员手动的方式,用最传统的采集、传递和接收的方式管理学籍档案信息,导致许多高校出现学籍档案内容有误、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比如在收集学生考试成绩数据时,使用传统对接的管理方式,就会造成信息有效传播时间延长,耽误了信息记录。传统的管理方式致使高校整体档案系统变得更加被动和单一,不利于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推进。
三、“互联网+”视域下优化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建设重视程度
目前,高校要加强管理人员对学籍档案建设的重视程度,明确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平台信息一体化。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流程化,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学籍档案的健康发展。此外,高校要统一管理者思想观念,促使学籍档案管理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划地顺利开展。同时,高校领导或院系负责人要及时与学籍档案管理部门进行联系,让其定期将学籍档案信息传输到档案室,促进学籍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另外,为促使学籍档案的全面性,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除考试成绩外其他内容补充到学籍档案中,比如学生的实践记录、外语四、六级成绩、毕业答辩论文以及实习综合评定等内容,为社会各行业录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二)完善科学管理制度
我国政府应为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出台更加详细的规章制度,促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此外,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国家该方面规范制定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实施准则和运行模块来提升管理的针对性,促使学籍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同时,高校要了解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并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学籍档案管理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想构建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就要加强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高校要严格把控应聘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综合测评,避免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员进入管理队伍。其次,由于学籍档案管理涉及管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对管理者专业要求较高。因此,高校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知识储备量和专业技能,推动学籍档案管理有效开展。最后,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分配,避免管理者工作力度过高,打击其工作的热情。还要对学籍档案管理者进行定期考核,选择日常表现好、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其表扬和物质奖励,积极调动管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
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
“互联网+”视域下,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设备,推动学籍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其管理效率。高校要结合实际管理情况投入扫描仪、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还要制定符合日常管理工作的软件系统,制定具体的管理模块,让学籍档案管理者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管理工作[4]。高校要定期更新和维护档案管理系统,确保其能正常运行,为学籍档案管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要明确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档案管理制度,积极培养学籍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促使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长期顺利开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