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域窑居村落发展策略研究——以海上桥村为例
传统村落通过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为载体,完整的体现了所处地域的文化价值及思想理念,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传统村落既是一定时期内政治与经济联合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传统村落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导致了大量村落的衰败。据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的数量以每天80~100个的数量消失[1],传统村落消失的情况更加严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地区提出了发展旅游,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口号,虽然提高了村落内在动力,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村落保护价值定位不足,造成传统村落严重破坏。
豫西是中原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既有共同的文化传承,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留。海上桥村作为豫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特点的典型代表,其村落的地域文化价值研究对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工作和后期发展都有很大启示。
一、 豫西窑居村落地域概况
(一) 地理地貌
从我国地势来看,豫西地区位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西接关中,东靠中原,北临黄河,南接蜀汉,地形千差万别,落差大,区位优势明显,较大的河流有洛河、伊河等,均是黄河支流;从行政地属区域看,其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跨洛阳、三门峡市两个地级市,包括8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0个县。豫西地区黄土覆盖可达百米以上厚度,在最厚的兰州地段可达 300 米,黄土厚度较为均匀,顺风向从戈壁到沙漠再到黄土高原,黄土颗粒越来越细[2]。特别是位于豫西地区最东端的巩义市,古时就有“一出巩义便入中原”一说,其地理位置便可见一斑;更因其位于黄土高原与平原的交界地带,故而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3]。
(二) 气候物产
豫西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过渡带气候特征较为明显,豫西地区属于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时间短且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水丰沛,常盛行东南风,秋季天气晴和日照时间充足,冬季寒冷干燥,以西北风为主导风向。豫西地区植被种类丰富,生长多年花果树木,如梨树、柿树、桃树、核桃、油菜、海棠、花椒树、石榴等果实植物,也有菊花等观赏性花卉,松柏、楠木、杨树等高乔木树种多出现该地区。
由于豫西地区地形地貌具有黄土土层厚、土质粘聚性强,气候四季分明,农作物丰富,造就了豫西地域独具特色的窑居村落形态,形成一种具有河南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
二、 豫西窑居村落类型
(一) 聚落布局
豫西窑居村落根据地理地貌、土质特点、气候物产、生活习俗等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窑洞布局形式。
第一,靠崖式窑洞聚落。靠崖式窑洞是依靠于山势较高而且坡面相对平缓的区域进行建造窑洞,主要分布于浅山、丘陵地带,沿冲沟、山坡的呈现线性分布,靠崖式窑洞聚落分布较广,主要在巩义、邙山区域。由于受到地貌影响,靠崖式窑洞聚落易形成与山体通体的特点,有的窑洞还呈现上下分层的形态,受地形限制,能够开挖窑洞的垂直面分布不均,靠崖式窑洞聚落布局相对分散。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村落沿线性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性,故此窑洞形成了依靠地台在垂直方向呈台阶式进行向上层层分布,形成台阶式的空间结构,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集中居住空间,山顶和山沟作为农耕用地,有效利用空间将居住区与农耕生产区划分,村民生产与生活更加便利。
第二,下沉式窑洞聚落。下沉式窑洞建于地形较为平坦的黄土塬,以下沉式院坑聚落在平原,院坑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呈均匀的分布状态,这种窑洞主要集中在陕县、灵宝,洛阳一带,在豫西地区有少量的分布。这样的空间形态也导致聚落本身缺乏相应的内部中心,因而整个聚落空间构图松散。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利用地理优势就地取材,节省了建造楼房的木材,同时由于地势相对平坦,村落扩大的限制因素较少,因此下沉式窑洞比较符合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聚居的需求。
第三,混合式窑洞聚落。混合式窑洞是以靠崖式窑洞为雏形,依靠黄土沟壑的垂直方向黄土壁开挖窑洞,同时满足村民在平坦的黄土塬获取更多的耕地。主要分布于黄土源边及沟壑边缘,混合式的窑洞村落由于其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村落的发展延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相结合。这以沟壑边作为村落发展起点,延沟壑的一条台地进行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向垂直的沟壑台地及源上地区发展,沟壑边分布靠崖院,源上分布下沉式窑院。
(二) 建筑形态
豫西地区按窑洞的建造类型主要分为靠崖窑、地坑窑、箍窑三种。
第一,靠崖窑。由于黄土的胶合性较强,垂直面具有立壁不倒的特性,利用山形地势,将原本倾斜的崖面削整成垂直面,然后再修庄挖窑,即开挖平行于地面的横穴。随着家庭人口的扩展,原有窑洞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时,人们就会在原有窑洞的前面盖起房屋,这里窑洞往往位于崖壁前相对开阔的区域,由于窑洞前面有相对富裕的建设用地,早期由于建筑材料的匮乏,房屋的建设往往利用当地的黄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始使用砖来建造。这种合院式除了正房是窑洞外,其余和普通的合院建筑布局相同[4]。结合不同的地貌特征,在靠崖窑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中,产生了几种代表性院落空间类型,主要有:合院式、椅子圈院式以及天窑式
第二,地坑窑。地坑窑又称为“天井院”,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5-8 米左右的方形土坑,下陷的方坑形成了建造窑洞的直立土壁,而后在壁上再横向挖出方形,形成窑洞空间。地坑窑属于传统的窑洞建筑,在它的平面布局上依然能够看出与传统的建筑房屋建造溯源,比如,地坑窑在选址上会符合传统建筑房屋的坐北朝南布局,将主窑洞口方向设计朝向南侧,便于采光,延长光照时长。
第三,箍窑。箍窑也称为“独立式窑洞”(如:图2-1)。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新型建筑材料运用和建造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窑洞建造有了更广的选择,不再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过于依赖于天然黄土垂立面的辅助,利用砖石就可在平坦的地面进行窑洞的砌筑,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使窑洞传播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