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对农民工群体素质提升的积极意义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8.3亿,城镇化率59.58%,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半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而非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阻力都来源于人,来源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素质。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条件,除了北上广深等少数一线城市以外,其余地区都放宽甚至取消了落户限制。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综合素质存在明显差距。
(一)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精神生活贫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仅占10.9%,说明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时间长,这使得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以上网、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休闲活动为主,对于旅游、健身、阅读、继续教育等基本不感兴趣,精神生活十分贫乏。
(二)就业技能存在缺陷 就业竞争力弱
农民工群体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劳动技能培训,要么是学徒式的 “边干边学”,要么是单位内部组织的培训,层次较低,基本没有在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或学校参与培训。由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状况较差,农民工只能在对职业专业技能要求较低的服务、建筑、制造、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就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很难胜任一些随技术发展和理念更新而产生的新岗位。
(三)法制意识淡薄
农民工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守法能力较差,有的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却还不自知。城乡结合部是农民工主要居住地,也是城市治安的重点防治区域,在这一区域抢劫、打架斗殴、偷窃、诈骗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
(四)缺乏公众意识
农民工群体在从农村迁居城市的过程中带来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插队、侵占公共绿地等等,破坏了城市环境, 市貌,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二、造成农民工群体素质低下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方式
农村地区长期受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固步自封的封建文化的影响,农民思想保守,目光短浅。农业的小生产、小作坊,使农民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造成了农民的组织纪律性下降,家庭观念、宗族意识增强;集体意识下降,自私心理增强。[2]即便他们进入了城市,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但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是提升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形势下,高考仍然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阶层跨越的主要途径。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无法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地方政府也没有太多的经济能力投入教育,这就造成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落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体制
在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农民工群体因其身份受到制度性歧视,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型。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也就不会对城市产生认同感,不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仍然延续着旧时乡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三、高职院校在提升农民工素质方面的尝试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
(一)为人才培养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对于农民工,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各校根据学校基本培养要求,组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依据测试成绩录取。
农民工群体对学习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并非没有追求,今年6月份,在东莞打工17年的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中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这则留言在网上引发热议,也让大家看到农民工群体对知识的渴求与向往,但是苦于工作忙碌,也缺少途径,他们很难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这两年的高职扩招让农民工有了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并且在城市接受教育培训,能够保证技术和人才是当地所缺乏和所需要的,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目前,不少地方的高职院校都已开展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在省内分区域设立10个分院,在生源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16个教学点,建立了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明确了学院与各分院、教学点的工作职责,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实施送教下乡,灵活选择教学地点实施教学。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社招生生源特点和现状,探索形成“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训结合、现场课堂”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和学分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一边从事工作生产、一边还能兼顾学习。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招考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免于文化素质考试,参加相关职业适应性测试或技能测试。
(二)文化传承创新 引领社会文明
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开放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设“道德讲堂”等措施来提升农民工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通过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专题巡演、慰问进城务工农民工专题巡演、慈善文艺汇演等各种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活跃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农民工在休息娱乐中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在健康的精神享受中接受教育,提高道德情操。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各个不同院系和专业,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多元。针对农民工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帮扶队伍,机动灵活地采取帮扶措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同于主流媒体的推进、集体学习等方式,它是以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出现,居民的接受性与参与性相对较高。此外在校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裕,有利于克服志愿服务短时性的弊病,为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3]大学生志愿者对农民工群体提供的帮扶应有别于一般的社区服务,例如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照看孤儿,这些服务对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求不高,高校志愿服务的首要属性为专业性,专业性意味着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例如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与常识,政府部门和地方高校可以规定相关的主题,如普及法制观念、提升维权意识等,通过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的解读,促进此类问题的落实。
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仅靠自身努力很难完成,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教育活动获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应积极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校事业与地方经济、人口素质的协调互动、协同发展,从而为提高农民工素质、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