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辉煌时期电影的多元化生产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由四板块组成,细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新加坡电影。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香港已成为东亚电影制作基地之一,所制作电影享誉海内外,一度于好莱坞齐名,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发展与宽松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欧美文化的交流培养电影优秀人才以及政治的模糊态度和开放政策营造出电影学术界的瞩目。
一、电影新浪潮的萌发
1979年香港电影界出现新浪潮,代表着香港电影又一次步入新阶段。电影工作者的人群范围扩大,以电视台为基底的工作人员及幕后工作者涉入电影行业,创作独具个人特色,风格迥异的作品,以青年人的感官和敏锐的社会视野,执导出匠心独具的电影作品,发展成自成一格的拍摄风格,翻开香港电影新的时代,展现电影的时代魅力。世界意义上的新浪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电影界发生新浪潮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运动。70年代末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电视台工作者将新浪潮引入香港,影响至电影界。其后这批在外国进修电影的年轻导演相继拍摄独具风格化的电影。1979年徐克执导了个人第一部电影《蝶变》,该影片是掀起新浪潮的三部作品之一。许鞍华执导的《疯劫》、章国明执导的《点指兵兵》都是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作。《父子情》、《半边人》、《第一类型危险》、《烈火青春》等多部影片展现当时导演对电影事业的狂热兴趣以及对香港社会现象的感慨。 这批新导演被称之为“新浪潮导演”,但在客观上,每一位导演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己身的社会意识和个人感官造就香港电影新模式。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极赋诗意风格,以平民化叙事风格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以高度的女性敏锐,探寻女性生命意识,诉说女性追求至上的理想;方育平作风朴实,作品呈现平实亲切的写意之路;余允抗以恐怖连通中西方文化,融入本土元素塑造出类型电影典型作品;谭家明以大众为本,诉说青春岁月静好,影片将剧情细节设计完美呈现在荧幕。导演风格迥异塑造出具有共同特性的作品。这和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造就了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蓬勃的创新力有关。新浪潮仅存世三年,随着时代和导演的选择,新浪潮在电影界逐渐消逝。但新浪潮对电影的影响仍存在,它使电影与商业化相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电影风格,同时导演对电影的理解和展现方式不同,所带来电影的结构形式和叙事风格的多样性,这也是香港电影人在影片生产过程中对电影艺术及美学的一种探寻,又是对理念的又一次追逐,展现电影工作者拼搏信念及逐梦青春的渴望。
二、类型电影
香港类型电影叙事结构差异化明显,风格迥异;商业性质叙事方式以及杂糅、借鉴的电影生产使类型电影精细化,类型电影之间相互融合,出现喜剧武侠片《东成西就》后现代武侠《东邪西毒》。吴宇森暴力美学彰显英雄本色,以男性过血情义展现兄弟情。警匪片衍生出监狱片则以监狱为环境主题,林岭东执导的《监狱风云》、朱延平执导的《火烧岛》深入控诉现实社会以及人性的暴力,制度管理的松弛,黑帮的残酷。在此之外,功夫片基础上电影分类为诙谐功夫、写真功夫、浪漫武侠,江湖片,还分警匪类、兄弟情、爱情类,电影的主攻方向非常精细,类型越精细,剧情一定就很实在,不空洞,提供的思考也都有深度。
三、多元化生产的条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香港的文化融合发展,文化上的多元化促进电影创作的开放模式和创新环境。电影创作过程中开始自主化,题材呈现风格和个性的迥异。政府对文化采取放任政策,电影行业风靡云涌,80年代初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大批归国电影人才的流入,邵逸夫旗下无线艺员训练班及多家电影公司演艺工作者在此之后不断为影视行业输送人才,并在本土化的元素中融合与创新驱动发展。
香港电影的多元化生产一是其电影业竞争白热化,内地市场未开放,市场限定香港、台湾、澳门,就香港市场而言,本土就有大小几十家影视公司,再加上台湾电影进入电影市场竞争,香港电影公司的竞争压力负重致远。邵氏电影公司、嘉禾电影公司、新艺城等二十多个电影公司互争雄长。在这种环境下,影视公司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是人才精英化,竞争剧烈,促使投资者对人才需求量大,优秀演绎者荟聚到影视圈,李小龙、周比利、李连杰等体育行业的佼佼者,都被招揽入电影圈,所以香港的功夫片至今都很难超越。三是音乐精英,电影配乐也都是一班精英大师,黄霑、胡伟立、顾家辉、黄英华等。在香港电影配乐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黄霑,曾在“第十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获得“金针奖”,凭借电影“梁祝”的配乐,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香港电影多元化发展模式体现在文化意识及电影风格创作中,许鞍华电影意境塑造,诗意世界描绘现实社会,周星驰创作时尚和无厘头电影叙事风格,王家卫镜头记录都市生活,描绘电影语言文化艺术,关锦鹏描绘诗意历史与现实,以古典主义美学风格探寻和表达女性意识,传达女性觉醒的主观意识,召唤时代女性意识觉醒和自强自立意识。风格迥异,视角多元形成电影结构和空间布局设计独特理念和创作。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风格区别于其他导演,以无厘头,搞笑,扮丑颠覆大众意识形态,以小人物成长历练史展现大众生活,简单镜头营造发人深思的情感。又有许鞍华长期立足社会现实生活,营造人文关怀,映射社会生活,同时以大众,平民百姓为视点,展现人民生活,关锦鹏以女性电影为立足点展现女性魅力,释放引导女性意识崛起,对电影中女性内心进行深度剖析,吴宇森的警匪枪战,湮没在暴力下的兄弟情谊。多位导演的电影在视感官以及立足点等多角度的差异,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场景的切换设计,使之电影中存在与众多主观意识和个人价值观,但情节设置仍合乎情理且独具特色。
自1842年大陆与香港分隔,长达一百多年与内地交流阻碍,使香港对大陆缺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长期接受西方殖民文化渗透和经济政治管理。对母国文化长期无法接触,意识交流匮乏,形成文化断层。在长期的时间里,对于国家概念模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有较大误解。香港民众长时间接受西方语言,知识以及意识形态的教育,同样体现在电影行业,香港电影文化艺术及文化底蕴较低,电影制作更接近西方国家,对于警匪,黑帮,武打,刑侦题材电影独树一帜。以现实为立足点,学习西方电影制作,造星计划,电影风格塑造等结构及组织形式。1988年,香港通过《电影检查条例》于11月10采用电影分级制度,旨在保护未成年孩子,以避免不适合电影内容,营造良好的电影氛围。香港电影在影片制作及生产过程中善善从长,使其更具层次感,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电影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状况。
四、结语
与大陆电影相比,香港电影虽无历史文化底蕴,但其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结构复杂,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的进展,使香港电影逐渐倾向商业化运作,以此基础上产生的富有生机的电影行业,呈现出多程序,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在诸位导演的创作下,与国际电影进程相结合,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